艾恺:为什么梁漱溟是最后的儒家?(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47 第一财经网 彭晓玲 参加讨论
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包罗万象 学者、哲学家、思想家、活动家、政治家,诸多称号中,哪个才是真正的梁漱溟?长期以来,海内外学术界争论不休、各执一词。 和艾恺谈话时,梁漱溟说,十六七岁时就想出家为僧,去北大教哲学后,“同知识分子在一起,常常有这种好胜之心”,才在二十九岁时放弃念头结婚了。对儒家思想,他更喜欢王阳明的学生王心斋,这一派里有很多都是农工,很普通的人,“上层讲学问的人容易偏书本,下层的人呢,他读书不多,或者甚至没有什么文化,可是他的生命、生活能够自己体会,这就行了,就合于儒家,合于孔子了”。 政治上,梁漱溟早年相信康梁改良主义,后来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他在北大教书时就认识毛泽东,并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建国后,也经常被邀请到中南海与之畅谈。梁漱溟和蒋介石也有接触,并发起成立了民主团结同盟。此后经年,他一直就内战问题在两党之间斡旋。访谈中,令艾恺颇为惊讶的是,梁漱溟对马歇尔评价也很高,认为他是个好人,因为“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依我看,梁先生的思想是有一些矛盾的样子。”谈及此,艾恺微蹙双眉,稍作停顿后向记者直言,他曾经很不理解,一个人如何可以既是佛家又是儒家?既认同马列思想又赞许基督教?“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中国知识分子两三千年来其实就是这样子,他们的思想是包罗万象的,什么都可以放在里面。”深谙中国历史,并熟读中国传统典籍的艾恺举例,“从商朝到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有一个别的文化没有的特征,就是综合性非常强,“不说别的,前汉第一次有所谓的儒家学派后,董仲舒的著作里其实什么都有,法家、道家思想等;现存最草的民间宗教文件《太平经》里面,还有墨家的东西。” 艾恺说,刚开始研究梁漱溟时,认为他是哲学家;现在更加愿意强调他是社会活动家的身份,“梁先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社会上活动,就像印度的甘地。”晚年的梁漱溟也多次向艾恺强调,他并非学者,一生为之奋斗的两件大事一是搞社会运动,二是奔走国事。按照李泽厚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史的总结,梁漱溟就是启蒙和救亡双重变奏中转换身份。 梁漱溟在北大教书时认识了毛泽东,并与他建立了良好关系 他的乡村建设并没有失败 1924年,梁漱溟找到一个解决中国问题,或者说解决全人类问题的方案——乡村建设。艾恺说,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重要社会运动支流,国家的凋敝引发知识分子忧思,进而把疗救乡村作为疗救国家的解药和尝试。 1931年,在广东等地有过实践后,梁漱溟带着太太来到山东邹平。以后七年里,他成立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农场,医院、图书馆、社会调查部和邹平师范学校。每天拂晓,梁漱溟或其他老师都会与学生讲“朝话”,让学生静思。合作社培养出产蛋量高的新鸡,饲养的猪也比本地猪重了50斤。特别是引入先进棉花种植技术后,棉田面积从1932年的不到900亩,跃升到两年后的4万多亩。截至2015年,邹平依然主要藉此跻身全国百富县城之一。 遗憾的是,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随着日本人的入侵,以及军阀韩复渠的逃离戛然而止。“我在邹平访问了400多位村民,他们都把梁先生赞美到天上去了。”自从1986年首次踏上邹平的土地后,几乎每年都会去一次的艾恺坚决认为,当时学术界关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失败的观点是不对的。“村里一些80多岁的老太太至今都记得,30年代时的猪养得很大,多吃点小麦,好像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但是抗战以后,生活水平立刻降低。” 上世纪30年代的全国乡村建设讨论会,梁漱溟、晏阳初等各地乡建团体负责人合影留念 “那时乡下很穷,梁先生原来的理想是把城市的科技、生产都带到乡下。这一点和现在的城镇化没有两样。他计划的第二部是把乡村保存的传统、道德思想也带到城市,这是比较难办的。”艾恺说。多年来对中国社会的持续深入观察亦令他担忧,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如果不加注意,反而会摧毁农村所保留住的儒家传统道德。“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了。因此必须让儒家的价值观在整个的社会上大规模的复苏,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钱穆
- 下一篇:乾隆与康熙两帝执政生涯的10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