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46 民间儒学心灯 刘梦溪 参加讨论
自性的庄严经学教育建构价值伦理 但是我强调一句,所谓信仰,什么叫信仰?信仰是一种终极观点,信仰跟崇拜不一样。中国传统两个大的礼仪,一个是拜天,这是朝廷的礼仪,还有一个是祭祖,祭祖是家庭和家庭的礼仪。但是你注意不论是拜天还是祭祖,那都不是信仰,而是一种对上天的崇拜,对祖宗的追怀,它是远方的追怀或者心灵的一种衔接,但是它不是信仰。 中国文化背景里信仰不一定完全指的是宗教信仰,当然佛教是最良善的宗教,我个人很喜欢,每到寺庙里面,内心的安宁和静谧使我获得自我精神的东西。道教是另外一种宗教,它带有自然宗教的性质,也有一套东西,当然也有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但是作为宗教信仰来讲,中国民众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区别和宗教建立联系,那么他们的信仰何在?特别是传统社会的士人,今天的知识人和文化人,他们的信仰何在?我认为信仰应该从内心的精神世界去建构。 “敬”,就是自性的庄严(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今年我研究的一个理念就是敬,这个敬不只是对他人的尊敬,对师长的尊敬。这个敬主要是指内心世界不可动的一种精神旨归,我叫它自性的庄严。孔子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个志是什么,以前我们解释《论语》这句话,很容易把志看成理想、抱负、选择,但是我刚才提到了20世纪了不起的学术大师,马一浮先生对志的有独特的解说,他说这个志就是“敬”,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个志就是内心的庄严,就是敬。 而社会上所有的这种礼仪,它的精神内核很多都是敬。我讲的拜天也好,祭祖也好以及各种祭祀的活动也好,它的精神的内核都是敬。所以我们讲祭神如神在,什么意思?它对神本身没有诠释,但是他说你在祭祀的时候相信神就在场,只有相信神在场内心诚敬才可以发生。孔子强调祭祀当中敬这个价值,而对祭祀的对象他不想过多的窥知。我是认为敬这个概念,就是不可夺的这个概念,这也就是陈先生讲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内在的意志不可夺,不吃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也就这种自性的庄严也就是敬不可夺,这个已经进入了中华文化的信仰。所以最后的精神旨归,在于内心的价值信仰。 所以我提倡国学应该以六经作为主要内容,而且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开始,我提倡以六经为主要伦理价值的国学,一开始在小学要里有国学课,从《论语》《孟子》开始进入六经的选读。香港中文大学原来的校长金耀基,他是有名的文化社会学家,他看到我的文章,就给我写了封信,说你提出了更大的贡献,他说你是试图在现代知识教育之外,补充上了价值教育,他说非常重要。他说在他看来不仅仅是小学,也许中学和大学更重要。这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 所以后来在我的论述当中,我是主张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一二年级同设国学课。这个国学课以六经的选读为主,而从《论语》、《孟子》作为路径,小学的时候不可能念六经。而这个国学的内涵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的价值教育,它可以补充百年以来以西方知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不足,这个知识教育它本身只传授知识,无关乎做人,而中国文化的价值伦理不仅仅有知识内容更主要是如何做人的价值伦理的建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初汉三杰为何唯有张良能独善其身?
- 下一篇:今天我们为何要谈论钱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