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本事强大也难力挽狂澜的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一位晚清举足轻重的重臣,一位在十九世纪颇具争议的人物。根据其他学者的记载,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评价之高,可知李鸿章其确实是一个拥有极大本事的能人。
    那到底,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呢?他做了什么大事让历史记住了他?又是为什么他会颇具争议?
    
    1896年 李鸿章 李翰章兄弟合影
    早年满腹学识,仕途顺利。
    李鸿章出身于一个官员家庭,其父在京城做官,所以家境不差,从小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由于年少聪慧,得老师赏识,并且自身也刻苦学习,于1840考中秀才。后来,由于在京的父亲的催促与帮助,李鸿章上京赶考,并沿途作诗,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著名佳句,表达了自己想要报效国家的鸿鹄壮志。幸运地是,在京城李鸿章认识了许多官员以及有识之士,给他的思想理念造成了一定影响,最重要的是,他后来于曾国藩门下学习,学习经世学问,为自己的世界观奠定了重大的基础。
    李鸿章为官伊始遇上太平天国运动,在曾国藩的湘军中担任幕僚,曾国藩大大赏识其才华,并且在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举荐是一位人才。之后,李鸿章受命回合肥一带幕军抗击天平天国农民军。李鸿章人生第一次的辉煌即将拉开序幕。
    李鸿章来到上海后,组织了一部分兵力,自编新军,称为淮军。一开始的九千多淮军并不是什么正规军队,基本上由农民和土匪组成,因此并不被当时的上海各界重视。当时上海作为国家的最富饶之地,地位十分重要,守住上海并在上海大展宏图对李鸿章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李鸿章早年学识丰富,并练兵有道治军严谨,面对太平军时亲临前线作战。最终,淮军以少胜多,以9000多的兵力战胜天平天国著名将领李秀成的十万大军,成功包住了上海。经此一战,淮军声名大振,李鸿章更是享誉国内外,为自己走向更高的权力巅峰铺好了道路。之后,淮军越加强大,不断反攻太平天国,最终和湘军等军队全歼太平天国,稳定了清朝的统治。
    
    李鸿章在德国期间与俾斯麦合影
    睁眼看世界,身居洋务重臣。
    上海是一个四海通商的开放港口,各国列强在此都有租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在此交融碰撞,而李鸿章便身居于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让他更了解当时的世界,并深感大清帝国的技术落后,每每想到大清国与列强对战时,战无不败,便提出学习西方技术。
    一开始,李鸿章经营淮军,可是军备的经费大多用于购买枪械,这些钱都让洋人赚去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自己创办军工厂。后来,江南制造局应运而生,是晚清政府最重要的兵工厂,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工厂。近代中国四个重要的兵工厂,李鸿章一人便办了三个。之后,许多轮船、电报、近代化海军等都是由李鸿章开办,最著名的当为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中组建的最重要的一支近代化海军,在连年的经营中,北洋水师曾为东亚第一,世界第九,让许多列强都不敢欺负中国,给中国带来了近三十年的稍微和平的时光,这个时代被称为“同治中兴”。只可惜后来北洋水师过于自负,甲午战争前几年不曾添加一个新舰,也不加以维护,最终全军覆没,国运更加堪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