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本事强大也难力挽狂澜的李鸿章(2)


    同时,李鸿章也慢慢发现中国的积弱不仅在于技术的落后,也在于经济的落后。于是,李鸿章大举开办矿业,如开平矿务局、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等等,促进了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外交上,李鸿章由于长期与洋人接触,许多国家外教均交由李鸿章一人承办,许多外国人只识李鸿章而不识清朝廷。长而久之,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极大的声誉。
    
    1895年 李鸿章签定《马关条约》
    才能虽大,可争议亦大。
    刚刚上面的段落已经简单述说了李鸿章的巨大功绩,让清朝一度中兴。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上让中国扬眉吐气,一口气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并创立了强大的海军,让许多国人佩服不已。然而,他最大的争议在于三个字——卖国贼。为何这么讲呢?下面我们来说说人们对他的批评,便知为何他争议那么大了。
    第一,割地赔款置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每次清政府战败需要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候,代表总是李鸿章。列强每次与清政府谈判,总是喜欢李鸿章作为谈判代表。因此,每一次屈辱条约公布后,李鸿章总会被骂。时局不能由他一个人左右,即使他不愿意签下卖国的条约,可是慈禧大权在手,一句命令,李鸿章不得不听令签字。当然可能也有例外。有史料证明称,李鸿章与沙俄政府签署《中俄密约》时,的确收受了俄国的贿赂,以使条约尽快签订。李鸿章死去之后,传闻称留下了四千万的银两给他的后代,且当时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足见李鸿章在当时的确有贪污的嫌疑。
    第二,虽建立强大军队,可是认识不深,且私欲太重。李鸿章亲自督办北洋水师,且清政府耗费了巨大的财政来购买军舰,一度让这支海军傲立世界。然而,甲午一战,一败涂地,所有虚名随即溃散。究其原因,其一为训练不到位。虽然一开始北洋水师领先与日本海军,可是开战前几年,北洋竟然不仅没有新置一个军舰,就连军费也挪用,导致最终海战时,船舰落后不敌日本。其二,李鸿章私欲太重。在可能面临舰船损失时,命令海军驻守威海港,避免更大损失,最终失去的黄海的制海权,在威海港静待敌军消灭。花费数千万却经不起一次海战,被国人痛恨至极。
    第三,富国图强,只是为摇摇欲坠的清廷勉强支撑。李鸿章虽然认识到世界的巨大变化,做了许多近代化改革,可终究跳不出封建专制的圈子,一味的为慈禧服务,企图让清廷度过危机,可还是没能抵住世界近代化潮流的倾轧。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制度的落后腐败,在列强的入侵下仍然企图苟且偷安,焉能不败。
    有功亦有过,不能因过掩功。
    功过如何,都是由后代的人士来客观看待。尽管李鸿章没有跳出封建的圈子,意识到清朝的落后,只是意识到表面上技术和经济的落后,对清政府积弱的修修补补,并没有主动撼动封建专制的腐败根基。但是,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是李鸿章带头进行近代化改革,是李鸿章主动培养了一批如詹天佑等的爱国人才,在短短几十年做的近代化改革,与欧美曾经多年的改革相比,甚至可以说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步伐,尽管这个过程也付出了很多沉重的代价。李鸿章虽有才华,可生在了腐败的晚清,既成就了他,也湮没了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