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吴玉如的“朋友圈”之顾随


    年轻时的顾随梦想成为一个小说家,没有想到自己最终成了名副其实的学者。顾随在临终前曾说过,“我一肚子的学问都要带到棺材里了”,他也没有想到,在他的身后桃李芬芳,站起了周汝昌、黄宗江、朱家溍、吴小如、史树青、颜一烟、叶嘉莹 ……
    
    顾随(1897-1960)
    顾随,原名顾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省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评论家、美学鉴赏家、禅学家、书法家,代表作主要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无病词》《味辛词》等。
    顾随1920年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便到青州当了一名中学教师,从此开启了他教书生涯的第一站。1921年,他短暂地在济南《民治日报》当了四个月的记者、编辑,又受邀到济南女子职业学校重登讲台;在随后的十年中,他一边教书、一边筹划组织通信社,与志同道合的文友们通过书信切磋交流,仅与好友卢伯屏的通信就高达475封。
    1929年6月,顾随成为燕京大学的讲师,这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两年前,沈尹默闯入他的世界,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顾随也成了沈尹默的坚定追随者。
    1927年,顾随的第一部词集《无病词》问世,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好友冯至(1905-1993)将此书呈送沈尹默。沈尹默看后,感触颇深,当即写了一封信,请冯至转给顾随。信中说,“我词辛苦得来,仍余辛苦之迹,不若君词手笔,差多自然清丽处。读之令人辄生空谷足音之感”。沈尹默还表达了与顾随晤谈的意愿。
    
    沈尹默(1883-1971)
    1928年1月,顾随到北京拜会了沈尹默。沈尹默询问了他是否有意出版词续,在沈尹默的帮助下,顾随的《味辛词》于1928年6月问世。
    1928年底,燕京大学国文系一教授打算辞职,系主任马季明推荐顾随,得到了沈尹默、周作人的应允,连助教都没有做过的顾随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燕京大学国文系讲师。
    对于沈尹默、周作人的恩情,顾随是感恩戴德的。顾随对于沈尹默的书法,推崇备至,称“学书三十年,最爱沈尹默的书法”,“早年临苏、黄,后随沈游,服膺其用笔理论与实践,并悟'腕力遒时字始工'之奥妙”。对于周作人,“七七事变”后的顾随虽然没有同周作人一起去“伪北大”,与周作人断绝了师生关系,但当周作人被推上汉奸的审判席时,顾随出庭作证,“尽管他做了伪职,还是保护了一些抗日教授的”。
    顾随自幼读私塾,在一个文化环境中长大,他是一个书生,但他倾向进步,容易接受很多新思想,可以纳入“正直进步”的行列。他主张用新思想做旧体诗,“用白话表现新精神,却又把旧诗的题材当利器”。顾随在青州当中学老师期间,就发表了散文《月夜在青州西门上》《梦想》(一、二)、小说《夫妻的笑》、《爱---疯人的慰藉》、新诗《送伯屏晋京》、旧诗《偶成二绝句》、《游冯园》等。
    顾随酷爱京剧,虽然他的诗词“曲折哀婉、细腻入微”,但他却喜爱武生杨小楼。他甚至可以登台演唱。吴小如就经常和他学戏。1938年杨小楼去世,第二天他给学生上课,先是在黑板上抄写了四首诗,然后当众放声大哭,“以后我再也看不到杨小楼的戏了”!
    顾随爱听戏、爱唱戏的习惯往往带到课堂上,所以他的讲课方式与众不同。他采用漫谈的方式,有时相当散漫,把京剧的动作引入教学,手舞足蹈,讲到兴奋处就干脆脱掉马袍,一节课眼看就要过去,学生竟没有做笔记,全心投入了他的讲解。吴小如回忆顾随上课的情景时说:“顾先生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眼看快下课了,才讲到稼轩词是豪放派---以健笔写柔情。一堂课就一句话,你的收获就不小了”。吴同宾在北大读书时也听过顾随的课,他说“一般人上不了他的课”。
    
    吴玉如先生
    也许吴玉如的两个儿子都是顾随的学生的缘故,也许顾随在辅仁、北大、北京师范教书时,吴玉如正在津沽大学担任中文系主任的缘故,吴玉如与顾随互有唱和之作,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1953年,大病初愈的顾随调入吴玉如所在的津沽大学(更名为天津师范学院,后改为河北大学),但此时的吴玉如已经辞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