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楼宇烈:现代中国人能从四书中学什么?(5)


    我想我们不用学那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啊,我想四书里面,如果我们能以“诚敬”这两个字来作为我们修身的根本的话,那么我想你这个四书就没有白学,我们学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我们现在常常在争这个,争那个,我们上世纪初啊,学术界,社会上经常地来争论这个是宗教,那个不是宗教,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间没有宗教或者缺乏宗教,在名词概念上面争论不休,其实我觉得呢,什么教不都是教嘛,我们中国的儒释道三教是教化之教,非宗教之教,争论来争论去,我说此教彼教皆为教嘛,都起着教化民众的功能,所以何必要称此为宗教,说彼为非宗教,我们只要说明我们这个教是怎么个特点。儒家呢,是崇尚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充分地相信人的自我的能力,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或者是讲“复性”,讲孟子的性善论,就是强调我们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人到了这个世界上面,一点一点地把它砍掉了,我们要把它找回来,所以孟子讲“为学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这个放掉的心找回来,有了这四个心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这四个德目的人。那么它也是相应可以找回来的,恢复过来,“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君子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人从他的本能角度来讲和动物的差别是不大的,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趋利而避害,动物都是如此,因此人要跟动物区别开来,要“化性”,要改造自己的性,要“起伪”,建立起人为的道德的教育,道德的原则,所以荀子说要“化性起伪”,要通过改造。都相信人可以通过“复性”或者“化性”,来完善自我,来超越自我,来提升自我,也就是通过自律来达到自我超越成圣成贤,德配天地。道家呢,道家是崇尚维护人的自然本性最为完美,“保征”啊,保什么征啊,保性命之征啊,人的天性是怎么样的,我们要把它保护好,保护好了就是完美的,保护好了我们就该活多少年,就活多少年,自然地生,自然地死,快快乐乐地生活,安安祥祥地死,这是人可以做到的,你只要保性命之征就可以做到,他也是相信人是可以自我完善的,完美的。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除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东西,就可以成为一个保性命之征的“仙人”。我们现在追求的吃喝玩乐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都是过分的要求。所以它就损害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就保不了性命之征。只要把这些东西去掉了,我们人是可以保性命之征的,我们可以尽其天年的,这是道家。佛教呢,崇尚人人都有觉悟,生命的佛性,所以人应当自作明灯啊,人应当自己照亮自己,所以它要求用般若的智慧来破相显性,觉悟人生,超越生死,超越轮回。所以中国的三教都是相信人是可以自我完善的,人是可以保持自己的天然本性的,人是可以自我觉悟的。基督教呢,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自身不可能完善,因此只有笃信和依赖上帝的救赎,使灵魂到达彼岸。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但是都是用来教化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说宗教就是有神的,没神的就不是宗教呢,所以我们过去啊,在这些名词概念里面兜圈子,越兜越糊涂。所以我曾经讲啊,我说大道至简啊,真理平凡,深文周纳,反成知障。深文周纳,就是文章写得很深奥,很周全,反而会成为我们的智障。我们现在的学术,我认为最大的毛病就是把简单变成复杂,把明白变成糊涂。我们怎么样由博返约,把至简的道理用明白的话,大家一听就懂,一懂就能够做,就能够去实践,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一定要由博返约,精义方现,精深的道理方才显现出来。超言越象,深义乃得。超越语言和图像,言象,深刻的道理才能够得到。要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囿于名相,囿于名相的话,一定会让这些名词概念搞得我们晕头转向。所以我觉得我们学这些中国历史上根源性的典籍啊,最根本的不是去学一点知识,而是去学人生的智慧,要对我们的生命的实践有所受益,我想最根本的是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修养,来明白人生的意义,来超越我们现象中的自我。如果套用一句现在一位高深禅学大师的话来讲,他就讲成佛,其实我讲的成圣成仙是一样的道理,他有那么四句话,他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我们景仰的就是佛陀,要达到这个目的那在于你自己人格的养成,人格圆满了你也就是佛了,这就叫做真实的现实。只要我们能够把我们学到的这些道理落实到我们的言行中间去,改变我们现象中的自我,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改变自己,圆满自己,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