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北宋四朝宰相文彦博:天生就是干大事的料


    文/王爱军
    历史上,文彦博是一个“神童”,更是一位贤相。他能文能武,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达50年之久,封潞国公,堪称朝堂上的常青树。
    
    文彦博(资源图 图源网络)
    化风波于无形
    文彦博自幼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了一个树洞,树洞很深,怎么也够不到。大家束手无策,文彦博却很冷静,把水灌入树洞中,结果随着水位的增高,球也跟着浮了上来。
    少年时,文彦博拜在颍昌(府名,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大儒史炤门下学习。史炤的母亲懂得相面之术,她看文彦博“相貌圆满,仪容俊朗”,惊赞为“贵人”。果然,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就高中进士,那一年,他才22岁。
    事实上,文彦博在走上仕途后,正是凭借聪明的头脑、过人的机智,在处理一些突发性难题时经常灵光闪现,屡屡化解危机。
    文彦博曾任成都知府。有一次,他与宾客在雪夜宴饮,天气寒冷,当值的一些士卒心怀不满,把官衙前的井栏折断,围在一起烤火。军官惊慌地禀告文彦博,客人们也吓得战栗起来,担心兵变一触即发。文彦博平静地说:“天气实在很冷,可以准许他们折井栏烧火御寒。”说完,神色自若地依旧饮酒作乐。故意寻衅的士卒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气焰顿时消减了大半。第二天,文彦博追查出带头折断井栏的士卒,处以杖刑后,打发他回家了。一场可能的风波,就此化于无形。
    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殿中侍御史唐介弹劾时为宰相的文彦博,说他“阴结贵妃,专权任私”,证据是他任成都知府期间,曾赠送蜀锦贿赂张贵妃。原来有一年临近上元节,张贵妃让时在成都的文彦博进献蜀锦,文彦博于是命人织成灯笼锦送进宫中。这种锦间以金线装点,并配以灯笼、莲花图案,是蜀锦中的精品。唐介抓住这件事,攻击他“结交宫掖”,是因为走了“夫人路线”,才当上了宰相。仁宗很生气,各打五十大板,将文彦博宰相职务免去,贬至许州(今河南许昌),把唐介也轰出朝廷,贬至春州(今广东春阳)。
    仅仅过了4年,仁宗思贤心切,下诏让文彦博官复原职。不料,文彦博接到任命后却不愿意回去,还上书仁宗说:“您不把唐介也召回去,我也不愿独自启程。”面对仁宗的不解,文彦博解释说:“唐介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其议论多数时候还是中肯的,虽然偶尔也有风闻参劾的失误,但总的来看,做御史还算称职,建议皇上起复任用。”唐介因此被召回朝廷,回到了监察御史的岗位。
    这就是传说中的以德报怨吧,文彦博的大度让仁宗皇帝非常感慨。唐介更是为之感动,后来他被提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给文彦博当副手,两人“相知为深”,关系如知己般融洽。
    天生就是干大事的料
    至和三年(1056年),仁宗突然病倒,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仁宗无子,事先也没有立储君,一旦暴薨,势必引起政局混乱。当时文彦博是宰相,向随侍太监史志聪询问病情,史志聪借口“禁密不敢漏言”,拒绝透露半点消息。文彦博大怒,厉声斥责他说:“我等身为宰相,肩负国之安危,怎能不预知皇帝的情况,何谓泄露机密?从现在起,你要随时报告皇帝的病情,不然就按军法处置你!”随后,他与同为执政大臣的富弼、刘沆吃住在皇宫里,以随时处理突发情况。史志聪又站出来反对说:“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先例。”文彦博说:“这个时候,还能考虑有没有先例吗?”
    一天深夜,有人突然叩打宫门,宣称要报告谋反的事情,文彦博唯恐有变,让他等天亮再说。第二天,文彦博详细查问,原来是一名禁卫举报上司都虞侯图谋造反。此事非同小可,刘沆想逮捕都虞侯治罪,文彦博叫来都指挥使许怀德询问,许怀德担保都虞侯不会谋反。文彦博说:“这件事一定是禁卫与都虞侯结怨,诬告罢了,应当立即把他斩首以安定众心。”他请刘沆写了份判词,随后将禁卫推出去杀了。
    在仁宗生病的日子里,京城的官吏百姓都惶恐不安,正是靠文彦博等人的主持,大家的情绪才逐渐安定下来。不过谁也未曾料到,仁宗病愈后,刘沆却密报:“陛下身体不好时,文彦博曾擅自诛斩报告谋反的人。”仁宗将疑惑的目光投向了文彦博,文彦博没有辩白,只是拿出了那份刘沆的判词,“帝意乃解”。不光善于化解国家的危难,同时也善于保护自己,文彦博天生就是干大事的料,那种超人的胆识,缜密的思维,让人望尘莫及。
    不愿宣扬自己的善德
    宋仁宗病好后,文彦博和富弼建议早立储君,仁宗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从宗室中选定了英宗赵曙。后来英宗知道了这段旧事,当面对文彦博表示感谢:“朕之立,卿之力也。”文彦博却严肃地回答说:“陛下立为太子,承继帝统,是仁宗皇帝和皇太后的意愿,臣下没有什么功劳。而且陛下登基时我不在京城,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遗愿拥立您的,我也没有参与。”后来,英宗的长子赵顼,也就是神宗也提起这段往事,对文彦博充满了感激之情。文彦博依旧回答说:“英宗皇帝天命所在,臣下有什么功劳可言?”神宗说:“虽然是天命,但也靠人谋,你品性深厚,不宣扬自己的善德罢了。”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拜陈升之为相,文彦博为枢密使,掌管军事。宋朝重文轻武,同样级别的文官排位要在武将之前,神宗考虑到文彦博德高望重,特别下诏说:“文彦博是朝廷历朝臣子,令陈升之位在文彦博之下,以符合朕礼贤之意。”面对这份殊荣,文彦博坚决推辞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扰乱朝纲。”甘于人后的文彦博让神宗大为感动。
    有人感叹文彦博的修身之功非常人所及,其实他这份宽容、谦让的涵养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有赖于日积月累的修养之功。文彦博小时候,虽然读了很多圣贤书,但因为顽皮经常犯错,父亲为此忧心忡忡。文彦博为了加强对自己的监督,准备了两个罐子,平时做了好事,就在一个罐子里放一粒红豆;做了坏事,就在另一个罐子里放一粒黑豆。他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以此提醒自己,终于使红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这两个罐子使他一生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