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3)


    第四,“礼之教化也微。”
    《礼记·经解》:“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礼的教育与教化,具有防微杜渐、徙善远罪,促进社会和谐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经解》:“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必有水败;以旧礼为之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谨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儒家对礼仪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作了清晰的说明。由此认为,礼仪教育本质是一种道德教育,是修德治国的治具。《文王世子》:“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这就是说,上自朝廷,下自乡里,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要有礼仪的规范与约束。因为只有人们在礼仪的规范约束下行动,国家就会君臣有义,政治安定,社会就会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夫妇有道,恩义有报,民生幸福。《礼记》说:“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所以,礼仪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上至王子,下至百姓,必须学习礼仪,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做好礼仪教育,无论是统治秩序,还是伦理秩序,都会处于和谐状态,反之则政治动乱,诸侯争斗,道德沦丧,淫乱犯罪,甚至人们会不知死活地犯上作乱,不知死活地胡作非为。
    二、儒家礼仪教育经典《礼记》
    礼仪教育是儒家教育的重点,基本内容主要反映在《礼记》中。《礼记》凡四十九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也是一部古代礼仪家关于古代礼节风俗、规定、界定和轶事的文集,一部儒家礼仪思想的资料汇编。它作为儒家经典,相传两千多年,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礼仪制度和礼仪文化精神。
    第一,《礼记》的形成与演变。
    《礼记》的作者并非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后。其中可考者,较多是孔子再传弟子所作,书中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相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两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西汉初,河间献王得到孔门弟子和后学者关于礼学的著作共一百三十一篇。西汉晚期,刘汉考校整理经籍,于上述书中检得一百三十一篇,又检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共三百一十四篇,戴德删去其中重复的部分,合而辑之为八十五篇,叫做《大戴礼记》。戴圣又将《大戴礼记》加以删节整理为四十六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末年,马融传《小戴礼记》又增补了《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共四十九篇,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礼记》。
    《礼记》自东汉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注解后,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随着经学的发展,日臻成为儒家教育的经典,其地位便不断上升。到了唐代,它与《周礼》、《仪礼》并列进入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