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6)


    三、儒家礼仪教育的启示
    儒家文化历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化,注重礼仪和礼仪教育,对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功过得失本文尚不及惶论,但仅就礼仪教育某些值得借鉴的地方谈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礼义是礼仪的灵魂,礼仪教育必须根据礼义来确立。
    礼仪属于德育的范畴,表现有德义、德仪、德行、德容、德表等等要素。其中“德义”最为重要。如《礼记》讲,礼是用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的,只有“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儒家的礼仪教育,旨在建设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知礼义、懂礼节、行礼仪的仁礼道德与社会秩序,通过礼仪教育和教化,使人们生活、活动在一种由礼制规定的等级社会、道德规范中。所以,儒家强调,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接受礼仪教育,躬行礼仪规范,都要“内知德义”,如果徒有外在德表,即盲目学习、模仿某种礼仪行为,那就不是礼仪教育的真实意义了。
    其实,我们现代的礼仪教育,它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道德教育,表面上同样要求人们做到“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但在德义、礼义上,我们的时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要求,为了建立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其礼仪规范应该赋予现代世界文明与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礼义备”。我认为,加强现代礼仪和礼仪教育的理论建设,应该是我们今天推进礼仪教育的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课题。
    第二,中小学礼仪教育,应该成为德育的必修课。
    在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实践课程非常必要。首先,因为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无论是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社会舞台的领导者还是普通劳动者,乃至旅游者,都要懂得一般性的现代社会礼仪,所以做一个明礼义,知礼节,懂礼貌的人,做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应该从基本礼仪规范抓起。其次,道德教育不是空洞无物的说教,“明礼义、知礼节、懂礼貌”,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表现,而这些是需要一点一滴的行为习惯养成的。中小学开展现代礼仪教育,是将道德教育生活化、社会化、实践化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礼仪是文化的表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故有不同的礼仪规范。但是在中小学开展现代礼仪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不应该拒绝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礼仪教育的优秀传统,因为我国古代几千年的礼仪教育积累有丰富的宝贵经验,而这些是超越教育内容的。
    例如《礼记·学记》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也就是说,礼仪教育需要营造一种“和易”的气氛。礼仪教育实践,重在学生感到生活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我们要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迫。
    又如《学记》讲:“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仪教育应该注重适量的教育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设礼仪课程,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既不要过分容易,也不要学而不习,浅尝辄止。
    中小学礼仪教育,是一项与未成年人成长过程相适应的德育实践课程,如何开设课程,如何实施教育实践,如何开展礼仪行为训练,如何将礼仪教育落实在各种活动之中,都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礼仪教育研究,进行经验交流,我认为这是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与进步的表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礼仪特级教师贝新茝在开展中小学礼仪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的实践经验颇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同时,我希望我们的礼仪教育也应该关注研究中国古代儒家礼仪教育的宝贵经验,借鉴和发扬礼仪教育的优秀传统与经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