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与交州孟子学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03 中华读书报 杨海文 参加讨论
刘熙著作《释名》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名垂青史,尤其是《二十五史》为之立传,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下面要说的东汉著名学者刘熙(生卒年不详)即属此类情形,《后汉书》《三国志》均无其本传,但他同样值得我们以学术的方式予以纪念! 严可均(1762—1843)辑《全后汉文》卷86有其小传(亦即“刘熙”题下注),正文部分极其简约,全文为:“熙,字成国,北海人。官位未详。有《谥法注》三卷、《释名》八卷。”这里未提刘熙的《孟子注》,显然不妥。又,刘熙或名刘熹。北齐颜之推(531—约595)的《颜氏家训·音辞》有云:“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 《隋书·经籍志》对刘熙的三部著作均有著录。《经籍志一(经)》:“《释名》八卷。”注云:“刘熙撰。”又:“《谥法》三卷。”注云:“刘熙撰。”《经籍志三(子)》:“《孟子》七卷。”注云:“刘熙注。梁有《孟子》九卷,綦母邃撰,亡。”另外,刘熙有可能曾为《孝经》作注。唐代陆德明(约550—630)的《经典释文序录·注解传述人·孝经》有刘卲一家,注云:“字孔才,广平人,魏光禄勋。一云刘熙。” 刘熙以经学家、训诂学家名世,其《释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影响巨大。相比之下,因《孟子注》已佚,刘熙的孟学家身份仅为历代目录学家、辑佚学者所关注。清代中后期兴起《孟子注》辑佚的高峰,叶德辉(1864—1927)《孟子刘熙注叙》云:“自五季之乱,而刘注亾矣。近人辑录之本有三:一、周广业《孟子四考》本;一、马国翰《玉函山房》本;一、宋翔凤《浮溪精舍》本。三本大致相同,惟《意林》所引均失采录。”刘熙以及汉唐各家《孟子注》,除赵岐(?—201)外,目前人们研究极少,亟待孟子学者深入探究。 刘熙的《孟子注》,至唐犹存,又可以李善(630—689)注《文选》、李贤(654—684)注《后汉书》为代表。李善所引极多,李贤仅引2条。下面抄录《后汉书》的史文以及李贤的注文,藉此管窥刘熙《孟子注》之一斑。 其一出自《后汉书》卷52《崔骃列传》: [史文]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虻蚋之趣大沛。 [注文]蚋,小虫,蚊之类。蚋音芮。《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孟子》曰:“污池沛泽。”刘熙曰:“沛,水草相半。” 其二出自《后汉书》卷56《张王种陈列传》: [史文]其利甚博,而人莫之先,岂同折枝于长者,以不为为难乎? [注文]以不为为难,言不之难也。谓进贤达士,同折枝之易,而不为之。孟子谓齐宣王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不能加于百姓者何?非力不能,是不为也。”王曰:“不能不为,二者谓何也?”孟子曰:“夫挟太山以超北海,王能乎?”王曰:“不能。”“为长者折枝,王能乎?”曰:“不能也。”孟子曰:“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实不能,不可强也。为长者折枝甚易,而王不为,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诸掌,何为不能加于百姓乎?”刘熙注《孟子》曰:“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全后汉文》卷86为刘熙写的小传,正文(大号字)过于简约,考释(小号字)较为详细。如《隋书·经籍志一(经)》著录:“《大戴礼记》十三卷。”注云:“汉信都王太傅戴德撰。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亡。”刘熙是否做过安南太守?严可均考释:“唐调露元年始改交州总管府为安南都护府,前此交趾并无安南之称。近人或云当作南安,亦不确。南安本汉天水,东汉改为汉阳。”“计熙在交州,值献帝初年,或先士燮为太守,殆未可知,然不当称安南。其为征士,亦不见于史,故皆不从。”交州之下无安南一郡,刘熙不可能为安南太守;南安远在西北,他也不可能为南安太守。不过,刘熙或许先于士燮(137—226)做交址郡太守。归结起来,严可均认为刘熙久居交州,但官位不详。 早在严可均之前,明代岭南学者欧大任(1516—1596)综合相关史料,也写过刘熙小传。此即《百越先贤志》卷3“刘熙”条,全文为: 刘熙,字成国,交州人,先北海人也。博览多识,名重一时。荐辟不就,避地交州,人谓之征士。往来苍梧、南海,客授生徒数百人。乃即名物以释义,惟揆事源,致意精微,作《释名》二十七篇,自为之序。又著《谥法》三卷。皆行于世。建安末,卒于交州,崇山下有刘熙墓云。(据《交广春秋》、《文献通考》参修) 欧大任、严可均写的小传,均以为刘熙长期居住于交州,而不提其注《孟子》事。难道刘熙与交州孟子学无关吗?学术史上,人们从未过问刘熙《孟子注》的成书年代及地点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提问:假定《释名》成书于刘熙久居交州之际,《孟子注》是否也存在这种可能呢? 《释名》卷2《释州国》以青州、徐州、杨(扬)州、荆州、豫州、凉州、雍州、并州、幽州、冀州、兖州、司州、益州为十三州,其中有雍州而无交州。有论者据此指出:“雍州是兴平元年(194年)分凉州河西四郡置,交州是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置。很明显,《释名》成书当为兴平元年至建安八年之间(194—203年),也就是刘熙讲学岭南之时。”(何成轩:《儒学南传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116页)史学考释,孤证不立。但是,考虑到刘熙的生平史料严重缺乏,所谓《释名》成书于岭南或交州,可聊备一说。与此相比,要证明《孟子注》作于岭南或交州更难,盖因类似孤证都找不到。 从常识出发,刘熙《孟子注》的成书时地大致存有三种可能:一是成书于中原;二是成书于交州;三是初稿于中原,避难交州后,仍然有修订,并最终成书。虑及刘熙久居交州,欧大任甚至径称其为交州人,因而第二、三种可能性十分值得重视。《孟子注》当然也可能成书于中原,但刘熙其后久居交州,又授徒数百,不讲《孟子》也是难以想像的。刘熙在交州讲《孟子》,从传播学看,其实比《孟子注》是否成书于交州更为重要。一言以蔽之,无论《孟子注》作于何时何地,刘熙与交州孟子学皆有紧密关联,刘熙乃交州孟子学的首座。《谥法》已佚,无从核实其涉孟情形;经查,《释名》并无涉孟语句。此亦我们主要通过《孟子注》(特别是其传播)来讨论刘熙与交州孟子学的理由。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做老实人并不吃亏:晏殊因诚实受器重
- 下一篇:古代官员刚直不阿让皇亲国戚也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