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刘熙与交州孟子学(2)


    刘熙在交州授徒讲学,又是怎么回事?《全后汉文》卷86“刘熙”题下,严可均有云:“刘熙久居交州,陈寿言之再四。”现把《三国志》的四段记载抄下:
    [1]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三国志》卷42《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许慈本传)
    [2]程秉字德枢,汝南南顿人也。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士燮命为长史。(《三国志》卷53《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程秉本传)
    [3]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也。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址太守。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讨伐,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事毕还都,守谒者仆射。(《三国志》卷53《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程秉本传)
    [4]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难得详究,故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三国志》卷65《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韦曜本传)
    先讨论第四段记载,此乃韦曜入狱后所言。据《吴书》本传,韦曜凤凰二年(273)入狱,华覈(生卒年不详)救援韦曜的上疏有言:“曜年已七十,余数无几,乞赦其一等之罪,为终身徒,使成书业,永足传示,垂之百世。”但是,韦曜还是马上被杀。由“曜年已七十”,可证韦曜生于204年,卒于273年。史料并无韦曜到过交州的记载,加上刘熙卒于建安(196—219)末期,因而,韦曜见《释名》,仅仅说明该书已经流传于东吴,并不能作为它成书于交州的佐证。韦曜亦未从学于刘熙,更是显而易见。
    陈寿(233—297)所言刘熙的交州经历,实则只有前面三段记载。许慈(生卒年不详)“师事刘熙”,薛综(生卒年不详)“从刘熙学”,乃严格意义上的弟子。程秉(生卒年不详)避乱交州后,“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亦可算作从学者。前引欧大任所言刘熙“往来苍梧、南海,客授生徒数百人”,而可考者仅许慈、程秉、薛综三人。
    以上三人有何著述?考诸《蜀书》本传、严可均所辑,许慈没有文字传世。程秉稍好一点:《吴书》本传记有他对太子说的一段话,但未被严可均辑录;本传又说他“著《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凡三万余言”,但这些作品早已遗佚。薛综传世的作品最多,《全三国文》卷66辑文12篇,可惜均未实名涉孟。这让许慈、程秉、薛综与交州孟子学的关系变得虚无起来。然而,我们还是要借助“显性—匿名引用”“隐性—匿名引用”两种解读方式,对程秉、薛综的现存作品与孟子的关联略作分析。
    先看程秉。《吴书》本传记黄武四年(225),太子孙登(209—241)大婚,程秉加以告诫:“婚姻人伦之始,王教之基,是以圣王重之,所以率先众庶,风化天下,故《诗》美《关雎》,以为称首。愿太子尊礼教于闺房,存《周南》之所咏,则道化隆于上,颂声作于下矣。”其论婚姻之重要,乃对孟子的显性—匿名引用:“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9·2)整段话劝勉未来的国君——太子重诗教、尊礼教,垂范众庶,以风化天下,则是对孟子王道政治学的隐性—匿名引用。
    再看薛综。严可均从《艺文类聚》卷99辑出其《凤颂》,开头两句为:“猗欤石磬,金声玉振。”其云“金声玉振”,乃对孟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10·1)的显性—匿名引用。严氏又从《书钞》卷65《太子太师篇》辑出其《让太子少傅表》,全文为:“先王之建立太子,必择九德之师,六行之傅。”此乃对孟子的隐性—匿名引用:“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7·20)太子为何要让太傅教以德行?盖因国君必须以仁义为正。
    受文献所限,我们仅仅知道程秉、薛综对孟子思想有显性及隐性的匿名引用,而无实名引用。凭常识推测,他们的孟学实际水平有可能更高。前引《吴书》程秉本传云:“士燮命为长史。”薛综本传云:“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址太守。”刘熙有数百学生,只有程秉、薛综受到士燮重用,发人深思。其时,传统经学研究趋于寻章摘句、皓首穷经;孟子学则不同,既追求内圣,也追求外王,学问与践行并重。程秉、薛综被士燮委以重任,即从一个侧面表明:刘熙在交州不是把《孟子》当作死的知识来讲,而是对其理论的品格、实践的力度加以双重引导。另外,士燮以官员、学者的双重身份,护法于交州孟子学,由此亦见一斑。
    陈寿有关刘熙的记述,如前引《蜀书》本传说许慈“师事刘熙,善郑氏学”,十分值得重视。郑玄(127—200)乃东汉著名经学大师,毕生以注释群经为己任,亦曾为《孟子》作注。《隋书·经籍志三(子)》:“《孟子》七卷。”注云:“郑玄注。”宋翔凤(1779—1860)的《孟子刘注序》指出:“盖刘君之学正出于郑而以授慈,则此《注》之作,或者原本于郑氏,故其家法为最正云。”又云:“读刘君所纂《释名》,其于训诂、天文与地之学,靡不综涉。则《孟子》之注,当亦博学精思而成之。”刘熙的《孟子注》家法正、水平高,此乃宋翔凤的卓见,也是刘熙之为交州孟子学首座的佐证。刘熙注《孟》受过郑玄的影响,因而,郑玄如同“复孟轲”的刘陶(生卒年不详)一样,亦是交州孟子学的远祖。
    叶德辉又撰有《刘熙事迹考》,文末一段话类似于刘熙小传:
    然则熙虽无传,以各书所引联比之,则刘熙,字成国,青州北海人。中平中,征为博士,寻除安南太守,后避寇交州,故程秉、薛综、许慈俱从之游。其卒当在吴赤乌年。所箸《孟子》七卷,《谥法》三卷,《释名》八卷。如此,则熙之爵里姓字一皆可稽,而表章邹邑之功,亦可千古不朽矣。
    叶氏这里就提到《孟子注》,而且把它列于另两部著作之前,迥异于欧大任、严可均。更重要者,刘熙授徒数百,孟子学得以在交州广泛传播。“现存支那撰述之最早者”(汤用彤语)的佛学名篇《牟子理惑论》大量引论《孟子》,即是这一风气之下的典型体现。对了,交州在哪里?其辖境相当于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诸省,在中越之间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