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巧诈不如拙诚 曹彬守拙成大器


    
    曹彬,北宋初年大将(资料图)
    像曹彬这种“拙官”,既不巧言令色以媚上,也不为邀“政绩”劳民伤财,只会默默承担,亲民、爱民、护民,不成大器也难。
    传统剧目《八仙过海》里的曹国舅,其俗家名字叫曹佾,据说是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子。他的师父吕洞宾,却是唐德宗年间的人,这时间跨度之大,令人狂汗!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县)人,《宋史》将他与另一名将潘美放在一起比较,赞其“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岂无意哉?”正应了《韩非子》所云:“巧诈不如拙诚”。潘美,就是《杨家将》里的大反派潘仁美,虽然正史上他并没那么坏,但“巧诈”的标签他是撕不脱的。相反,曹彬的“拙诚”,才是真正的大智。
    后周时,曹彬在柴荣军中担任供奉官,相当于司务长。
    有一次,都点检(总司令)赵匡胤找他要酒喝,曹彬却说:不行,这是公家的酒。赵匡胤当时位高权重,不拍马屁也就罢了,何必驳他面子?其实,这就是曹彬的守拙。赵匡胤即皇帝位后,就此事说曹彬“从不欺主”,不失为一代明君风范。
    曹彬守拙,是“大巧若拙”。比如他在讨蜀过程中,每攻下一城,为防士兵奸淫掳掠,他将捕获的妇女聚于一宅,告诉部下此乃进贡之物,需加密防护。等士兵屠城的风潮一过,便访察他们的亲眷归还;若亲眷已故,则备礼以嫁之。这个笨办法,却巧妙地利用了皇帝威严,保护了诸多百姓。
    公元975年初,北宋军队完成了对南唐国都建邺(今南京)的包围,自副帅潘美以下诸将,都希望速战速决,事实是,南唐军队根本不堪一击。但主帅曹彬拖了大半年才发起总攻,破城关键时刻,他忽然称病不上班了,也不去看大夫。诸将奇怪,都来探望他。曹彬说:我这个病呀,非药石可治,你们克城之后,如果不杀人,我的病会自动痊愈。于是诸将只好答应,焚香立誓,他的“病”果然好了。
    守拙,是曹彬的武器,其中不乏智巧。
    
    曹彬焚香禁杀
    周敦颐在《拙赋》一文里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似乎字字句句都能跟曹彬对得上号。
    讨伐南唐前,太祖曾许诺,若曹彬灭了南唐,就封他做宰相。然在凯旋之后,太祖却假装忘记了这事,曹彬似乎也忘了,只字不提,君臣之间非常默契。这时候,潘美又出来搞怪,他向曹彬表示祝贺,曹彬只好主动问太祖:皇上说话为何不算数?太祖答曰:朕没忘,只是河东还未平复,你若为相,谁替朕带兵打仗啊!守拙装傻而成就君臣无猜之美谈,殊为难得。
    据《涑水记闻》载,曹彬在徐州做知府时,有个小官犯罪,案子已决,但过了整整一年才对其执行杖刑。许多人又犯迷糊了,杖刑不是重罪,比起徒刑、流配、斩立决等轻多了,有必要缓刑一年再执行吗?
    曹彬却解释道:听说这个小吏当时刚娶了媳妇,如果新婚不久就对他执行杖刑,根据当地的迷信说法,新娘子一定是“上门丧”、“扫帚星”,公婆必然会认为这个媳妇不吉利而厌恶她,一天到晚打骂折磨她。按照法律,我不能免除他的罪刑,所以只好延缓处罚的时间。
    巧者光说空话不务实,而曹彬的“拙”,却在温情执法的同时,连小细节都能掌握,难怪周敦颐大发“天下拙,刑政彻”的感慨了。拙者默默做事,以德服人,故心安且有福,如果天下官员皆“拙”,必能官清吏正、政通人和。
    有人可能会说,曹彬守拙低调不张扬,是不是为求自保呢?
    其实不可这么理解。曹彬的守拙跟陶渊明“守拙归园田”不是一回事。前者“宁拙勿巧,宁朴勿华”,注重的是效果,强调的是目的,有积极意义;后者只是消极的“拙”,是看透了官场黑暗后无奈的选择。
    曹彬是皇亲国戚,又深得宋太祖、太宗的器重,其姨妈是后周太祖的贵妃张氏,女儿是宋真宗的贤妃,孙女是宋仁宗的皇后,二儿子曹珝,娶的是秦王赵廷美之女兴平郡主,大儿子曹璨、三儿子曹玮,都是当时勇将,他需要装“拙”自保吗?
    由此可以看出,曹彬守拙,遵循的是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模式,是积极的自我完善,以诚立心、以德为政、脚踏实地、恪尽职守。正如修建苏州“拙政园”的明朝巡察御史王献臣所说:“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曹彬守拙的真正意味,与其说是保功名,毋宁说是一种以拙代巧的大智慧,顺应民心,廉洁奉公,踏实苦干。
    现实社会里不乏“巧官”,他们计较得失、心气浮躁、急功近利,做事总喜于己有利或立见成效,因而空言多,办事少,面子工程多,惠民工程少。像曹彬这种“拙官”,既不巧言令色以媚上,也不为邀“政绩”劳民伤财,只会默默承担,亲民、爱民、护民,不成大器也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