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生明 廉生威:一代名儒曹端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55 人民日报 乔忠延 参加讨论
霍州署衙 不畏风冽,不畏冬寒,我又一次来到霍州署衙。 霍州署衙是全国仅存的州署衙门。旅游部门称其与北京故宫、保定总督府、内乡县衙一起代表了古代的四级官府。我一来再来却不是为此,只是冲着一个人,这个人叫曹端。 曹端为官名言 明永乐初年,曹端在霍州署衙担任学正。置身这阔大的署衙之中,像他这样的九品官可以列队成行。但是,曹端著书甚丰,主要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孝经〉述解》和《四书详说》等10余种。后世学者推崇他承接宋代理学,堪称明初之冠。而最有影响的是,著名的官箴“公生明,廉生威”就是由他的话派生出来的。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曹端的弟子郭晟科考中举,赴任前向他请教为官之道。他说:“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此话不胫而走,传至山东巡抚年富那里,将之提炼镌刻成碑,于是“公生明,廉生威”成为规诫官吏清廉为政的格言。 准确地说,我一次又一次前来不是膜拜,不是观瞻,而是来照镜子。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以为曹端是做人、做官的一面明镜。这面明镜的功能是教导今人自律,言行一致。可是于今人而言,要做到并不容易。 曹端饱读诗书,推崇孔孟,所著书籍无一不在传布仁爱善行。敦促他人为善,自己首先躬行。他在霍州担任学正时,闻知学生王鉴母亲病体缠身,无钱医治,立即赶到他家中,探望宽慰。而后,送去自己3个月的俸禄给予资助。学生张诚父母双亡,和奶奶度日,家境贫穷,几近断炊,曹端也解囊济困。他的仁爱不是嘴上吹出的泡泡,而是行动留下的屐痕。 “孝乃百行之源,万善之首。故之君子,自生至死,顷步不敢忘孝。”曹端在《夜行烛》中这样行文,在生活中也这样做人。永乐十六年,曹端的母亲病故。身在霍州的曹端惊闻噩耗,悲伤欲绝。次日,他披发光脚,归家奔丧。一路上身掩草帘,风餐露宿,见者无不随之落泪。安葬母亲没多时,父亲也不幸病逝。曹端在父母墓旁搭棚守孝,自备碓臼、舂米做饭。他淡粮充饥,日日如此,一守就是三载。我钩沉这段史事,不是要当今的人们复古,再去模仿曹端的行为,而是为他言必行、行必笃的品格所感动。 再看曹端如何践行他提出的公和廉。曹端受命去陕西主管乡试,对身边的人说:“取士要公平。比如盖屋,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材。”话刚说过,就有人向他举荐“朽木”。举荐者是当地一位权势要员,按照惯例主考大人不能不给他这个面子。举荐毕,他静候佳音,岂料只候到曹端一首诗:“天道原是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论才若不以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官员只能作罢,不敢再讨没趣。 公至如此,廉又如何?自古迄今,多少英雄豪杰都栽在了金钱上,曹端能信守诺言吗?不必再打开古籍照录琐事,只要看看曹端的后事就一清二楚。宣德九年,即公元1434年,59岁的曹端身染重疴,逝于霍州。叶落归根,本该送归故里河南省渑池县曹滹沱村安葬,可是曹端却被孤身葬于霍山脚下。此是何故?原来归里安葬,路途遥远,需要花费。一生清廉的曹端连这点积蓄也没有,只能就近掩埋。好在曹端并不凄凉,下葬这日,城里城外万人空巷,连生意人也关门罢市,恸哭扶柩。曹端熏染了霍州人民。志书记载,这里民风淳朴,讲信修睦。有位打柴为生的樵夫,某日换得一升米回家,里面竟有一根金钗。这可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对于屋顶透风吹、家无隔宿粮的穷人来说,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然而樵夫不为所动,往返数十里归还主人。问之何故?回答是:怎能把学正的教诲当成耳边风! 一个人律己,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成为无损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家庭律己,才能尊老爱幼,甘苦与共,融洽和睦,同享快乐;一个社会律己,才能国泰民安,井然有序,互助友爱,和谐幸福。 我以曹端为镜,时时比照,反省自新。也愿更多的人和我一起站在这面明镜的面前,见性明心。 (原题:人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汉魏晋士风何以怪诞
- 下一篇:诚信典范:唐太宗与390名死囚的死亡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