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海外汉学 > 论著评介 >

卜松山:德国汉学家的儒家情怀


    卜松山(Karl-Heinz Pohl),著名汉学家。1945年生于德国萨尔州的萨尔路易,先后求学于汉堡大学、波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主修汉学、日本学、艺术史等专业。先后任教于德国图宾根大学、特里尔大学。著有《全球化语境里的中国思想》《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一位德国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形象”》《儒家精神与世界伦理》《郑板桥》《陶渊明》等学术专著专论。
    儒家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与传播,在世界进程里展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和而不同”之功。卜松山教授认为,要重视儒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以修身成就大我;二是以天下为己任;三是树立“天人合一”的理念。
    儒家文化具有世界主义伦理特质
    “卜松山”的来龙去脉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怎么要想到学习汉语呢?
    卜松山(以下简称卜):我家中没有任何人学习汉学,或者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在我的中学阶段,中国的文化就开始吸引我了。首先是禅宗。读中学时,不知从哪儿得到了一本有关禅的书,令我非常着迷。我对禅宗越来越感兴趣,直到现在,禅宗对我的吸引丝毫未减。对我影响很大的还有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这本书非常优美地诠释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而且成功地描述了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处世哲学。这些促使我后来放弃已开始学习的地球物理学专业,改学汉学。尽管当时老师就告诉我,学习汉学,以后不一定找得到工作……
    记:你的汉名有来历吗?
    卜:有!我1970年在汉堡大学正式开始汉学生涯,师从刘茂才先生,还有关愚谦和赵荣朗先生,三位老师都是中国人,我非常尊重和崇拜他们,我现在与关愚谦先生还保持着很好的朋友关系,前不久,我还到上海拜访了关先生夫妇。可惜刘、赵两位老师都已不在人世了。
    按照西方汉学习惯,研究者均有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当时,老师为我取名“布佳音”,我后来自己取名“卜松山”,意思有三:孔子的学生里有卜商(字子夏);中国的卜卦是最古老的卜辞文化;另外根据我的德文名字发音,取姓为卜。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很中国的符号。孔子说“仁者乐水,智者乐山”,我很喜欢,所以就有了“卜松山”。
    汉学不能仅“纸上谈兵”
    记:你第一次到中国是什么时候?
    卜:我1975年去了台湾,大概一年零六个月。新竹有辅仁大学的分校,当时叫汉语研究所,阮琳达也在那里学汉语,她成了我的女朋友。后来我在台中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逢甲学院教授德语。为了完成大学学业,我来到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乔伟教授是我的第四位中国老师。1977年我拿到了硕士文凭,去了加拿大,在那里我在一年之内做完了Master,之后读了四年博士,最后获得博士学位。
    记:你学习中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卜:1981年我到了山东曲阜,拜祭孔庙,还登上了泰山,“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远望让人性得以舒张、个性得以弘扬。后来我去了曲阜师院,学校很热情,请我一杯一杯喝白酒,我自以为酒量大,但禁不住“车轮战”,最后大醉倒地……出大丑了!学汉学,必须理解中国礼仪、习俗、文化,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啊。另外,1991年我在北京采访李泽厚时,遇到了很多口语障碍……这些,算是我学习汉学的困难吧。我也邀请了李泽厚到图宾根讲学。我到特里尔以后,又一次邀请他到特里尔来讲学。
    儒学富藏做人的道理
    记:你关于儒家文化的研究在西方影响较大。
    卜:儒家是一个价值系统,有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在肯定儒学作为现代中国社会思想基础和道德模范价值的同时,也应看到西方现代伦理的利弊和西方社会对传统儒学的不完整理解。我对两者的互补融合充满期待。我从不讳言对儒家个人修养观、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的赞赏。即使前面道路漫长,现实充满艰辛,我也不会轻易放弃“推己及人”的理想主义情怀。
    儒家意义上的“个人”是社会和道德考量的源头,然而儒家的“自我”是一种关系性自我,被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决定,这使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建构成为可能,也使得儒家的本质有了世界主义特征。个体不是无负担的自我,更像是一种关系性的自我。中国哲学的最理想特征,即最高的善,莫过于“仁”。儒家文化今后的发展方向,综合世界上相关学者的看法,可以发现,中国有很好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做人的道理。
    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比道家涉及得少……
    卜:我在《儒家传统的历史命运和后现代意义》一文里说过,在环境危机和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强调儒家的“天人合一”,或许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天人合一”思想对人类应付后现代社会的挑战,也许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记:特里尔大学的孔子学院很有名气。
    卜:这是莱法州和德国西南地区目前唯一一所孔子学院,随着孔子学院项目在德国不断深入,“孔子学院”在当下德国几乎成为“交流”或“交际”的代名词。
    德国人心中的“中国形象”
    记:目前在西方,比如在德国,反映“中国形象”的东西有哪些?
    卜:除了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伦理学,道家和禅宗,唐诗,知道的人也不少。另外,像中国的武术、中国菜(宫保肉丁)以及当代中国电影(张艺谋导演),德国人也很感兴趣。
    我特别要提到德国音乐大师古斯塔夫·马勒的交响性套曲《大地之歌》,作于1907年,共6大部分,是马勒根据汉斯·贝格的《中国之笛》中李白、钱起(长期以来误作张籍)、孟浩然和王维所作7首德译唐诗创作的。使用的是浪漫翻译法,这是一种“创造性误会”,最后的德文诗歌与唐诗本身关系不大了。比如第四乐章《美女》,歌词选自《采莲曲》;第五乐章《春天里的醉汉》,歌词选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
    记:中国传统重视艺术作品中“含蓄”的特质,以及对“气”的追求。
    卜:中国美学还追求阴阳平衡(也是一种对称),讲究自然与法。艺术商品化的当下,可以看看旅美画家魏东的作品《文化文化》,他的作品在西方卖价相当高。这画充分展示当代中国艺术作品中的矛盾性:一方面表明了不同传统间融合的趋势,另一方面显示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持续的迷恋。可以说,魏东的画正是全球化时代文化相遇和杂糅的代表,是在不同文化、传统及身份中协调自身的一种努力。
    记:你交游广阔,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什么看法?
    卜:中国当今的知识分子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五四”的影响,认为“越西化越好”,但我认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情况是,“西化吗?可以,但必须具有中国特色。”这种中国式的特点与中国特色的意识,认同自己传统文化价值的意识,在知识分子中普遍提高了。这种意识一度非常低,“五四”时期人们说得更多的是“扔掉”,包括中国的文字,也要像垃圾一样扔掉。这个时代一去不返了。我认为这至少已是非常正面的事情了。
    研究巴蜀对联可能成书
    记:你的跨文化视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横跨东西文化,经过长期观察与思考渐次形成的。
    卜:这是汉学及跨文化学者治学力求掌握的方法与气度:用法国著名学者于连的话说,就是换位思考。这太重要了。就像我接触汉学时,德国大学政治气氛很浓,我置身于“拥毛”“反毛”的争论之外,醉心于中国传统书画、诗词和美学理论。中国美学的最高理想乃是“境界”,它既是艺术范畴,又是人生范畴:审美境界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记:卜教授第二次来成都,有何感受?
    卜:去年我第一次来成都,参观了不少人文古迹。遗憾的是都没有去参观三苏祠,说是在维修。在杜甫草堂,我被那里的精美建筑和静美庭院迷住了,还有对联,多么美啊。这次又去了武侯祠、文殊院、罨画池等处,进一步留心那些楹联,书法、诗情、对仗、篆刻一一齐备,我会认真研究巴蜀对联,以后可能会写一本书。
    (2014年10月16日)
    卜松山教授在川师大文学院举行的讲座还未开始,学术报告厅已座无虚席。投影仪展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文化的同一性与糅合性——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文化与美学》,这是他在西南交大举行《儒家传统——世界主义伦理》之后的第二讲。
    卜松山身材瘦高,穿着随意,汉语还算流畅,且深谙东方人的幽默。他谈起德国特里尔:“中国人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特里尔就出了一位‘大圣人’:马子。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就生在这里!马克思的故居每天都可以见到来自中国的参观者。”
    卜松山说,作为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特里尔曾是东罗马帝国首都所在地,拥有不少古罗马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和圣玛利亚教堂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克思亲手建了一座葡萄园,保留至今,目前特里尔还出产马克思牌葡萄酒……”这席话大大舒缓了学术讲座的氛围,也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但讲座一开始,德国学者特有的严谨、细致又展示无遗。
    川师大刘朝谦教授简明介绍了卜松山的治学理念以及讲座要点,卜教授一开场便引入主要课题:文化与文化邂逅所产生的文化坚守问题以及全球化时代中文化与文化身份的意义。他以精炼的PPT内容,巧妙的图文结合,把抽象难懂的学理明了化。
    首先讲传统中国美学,其特点包括含蓄、气韵、阴阳学说、自然与法之联系、功夫和传神境界等几个方面,接着,讲现代中国美学与西方思想的邂逅。以蔡元培的主张为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是‘精神’文化,西方是‘物质’文化”。同时以王国维为例,涉及中国美学的意境与境界,以及李泽厚、刘纲纪的贡献与德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他着重讲解了“美学”对“美”的研究,谈到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美学、五十年代美学状况以及“文革”后的“美学热”。最后讲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艺术与美学。卜教授用中国旅美艺术家魏东的画作进行解说,先以《文化文化》这幅争议极大的作品引起讨论,思考此画的特征与中国艺术美学的关系,接着又用《我的随从》《龙与商人》《爱侣》等系列作品来具体阐释中国的后现代艺术与美学。
    放眼世界,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现代主义诗歌和表现主义美术,又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世界文化浪潮里拒绝优秀文化。儒家文化就具备成为世界主义伦理的特质。卜教授说,中国文化需要求同存异,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会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和而不同。
    卜松山是“中国通”。晚上他们夫妇与我们一起喝酒,谈起古代的四川诗人,尤其是苏东坡,谈起翻译黑格尔哲学的泰斗——成都金堂人贺麟教授,他很感慨:“苏东坡就像歌德一样伟大!”他不禁唱起了一支古代“道情”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他研究郑板桥的“余韵”,更让我们感知一个汉学家的深沉心曲……
    成都日报 本报记者蒋蓝/文 小程/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