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三“道”合一的哲学法则

 
    三“道”合一的哲学法则
    品读《老子》,如茗一壶清茶,淡雅、自然、朴素、飘逸,钻研《老子》,如入芝兰之室,馨香、博大、深邃、隽永。对于中国哲学,老子娓娓地讲叙了天、地、人的奥秘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种唯心且辨证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宗教,《老子》给历代的宗教家以启迪,成为道家学说的理论之源,时至今日仍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学,自古以来,但凡屈心抑志的文人才子对《老子》都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愫,无不对老子思想推崇备至;此外,老子思想在政治学、中医药科学等诸多领域无不影响颇巨。
    老子之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唯一的传世之作,八十一章,寥寥五千字,却对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如此震撼的影响,可谓字字珠玑、奥妙万千,带着无比的神往和万分的崇敬,我系统的钻研《老子》文本,学习其要义,通过这位智者的不朽之言去触摸他睿智的灵魂。
    任何领域、学科都有其哲学范畴,《老子》是老子本人的哲学著作,所以老子思想才能在如此广泛的社会领域中起到作用。《老子》一书出现“道”七十余次,是文本的内核所在。总的概括起来,笔者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建立在三种“道”的基石之上,并向金字塔一般,抽象提升,最终趋于同一。
    宇宙之“道”
    宇宙之“道”即自然之“道”,是老子对宇宙、自然万物进行的思考,《老子》开宗名义,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指出“道”是世界万物的来源,“有”、“无”出于“道”而“名”相异,“道”特征玄妙,空虚、悠远、隐没无形,其作用也永不穷竭,是万物生灵的“宗”,同时,“道”也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人们的活动必须遵循“道”而不能违反“道”。“道”是指规律,老子的思想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
    《老子》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阐明了“有”与“无”的关系,“道”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潜含无限生机,这在于它能产生“有”,继而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是老子对“道”“生万物”过程的发挥与补充。
    治国之“道”
    哲人醉心于探讨宇宙、万物生灵的问题,而身为哲人与士大夫之族双重身份的老子,也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老子”被后人看作是“出世”的重要符号,如果简单的理解老子的“出世”是以乐山乐水逃避现实,则是极端错误的,真实的老子也关心国家社稷、百姓民生。“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为君主积极的出谋划策,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对待臣民,让百姓过“不争”、“不盗”、“不乱”的生活。《老子》二章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由此也可见,老子有着以“无为”、“不言”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仅希望民众安居乐业,也希望经济、政治——“万物”各方面井井有条。
    《老子》六十章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把治理国家的大道理用烹调小鱼这样的小事情形象生动的描叙出来,劝导当政者不应频频改变政令,否则,就会像屡屡翻动锅中烹调的小鱼一样,造成难以复原的损失,适得其反。此外,老子还提出“小国寡民”的建国理念、“兵者凶器”的战争观点,并措辞尖锐的批判了“富贵而骄”、昏聩贪暴的统治者。本质上,老子并不是单纯的“出世”,而是在“出世”中治世。
    人生之“道”
    老子写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他把“为而不争”作为人的最高行为法则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老子》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这般“复归于朴”,反映了他淡泊朴素的人生观,老子归顺自然,以无欲无求修身养德,这才形成了他“出世”的风格。
    《老子》八章、七十八章分别有“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水虽柔弱,然无往而不利,生生不息。《老子》二十二章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反对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劝导人们能屈能伸、谦虚谨慎、清心寡欲。老子的人生之“道”,是老子处事、修身的集中体现,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这种重返自然、悠然遁世的人生之“道”,才给那些郁郁不得志而又不失浪漫天性的后人提供了栖息的心灵家园。
    三“道”合一,“无为”至理
    无论是《老子》中含蕴的宇宙之“道”,还是治国、人生之“道”,都是“道”的细分。在老子眼中,面对客观存在的“道”,我们应该是一种同一的反映。老子强调:“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自然规律恒久常在,人们需要“无为”;治国重休养生息,统治者需要“无为”;修身处事应“大智若愚”,修行者需要“无为”。那么“无为”是不是意味着彻底的无所作为,而任由摆布呢?恰恰相反:《老子》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可见,老子真实的意思是,“无为”只是一种方式,“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所不为”。“无为”是不妄为。只有不妄为地顺应客观规律,把握规律运动的方向才会让事物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向着“有为”的目标前进发展。这也印证了《老子》中从无生有,有生万物的观点。
    老子是一位多么积极的救世者!以“无为”御“无穷”,以“出世”情怀兴邦治民,以“不争”风度笑面人生。这就是老子,一位智者、哲者、圣者。他的思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实的今天,老子思想对如何营建“和谐社会”,如何进行政府体制改革,如何提高市场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提出的很多理念在历经三千年时间的考验后,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茫。
    赞誉《老子》,意蕴醇厚,如余音绕梁,三月不识肉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