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第一(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13 未知 白鹤飞 参加讨论
修道要求 修道,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有许多规矩要讲,有许多问题应该注意。归纳起来,主要有“八要”与“八戒”。 修道“八要”。修道,是一个从人体返回道的过程。因此,修道必须按照道的要求去做,如此才能实现返本归根,才能最终实现与道相合。 一要重德。“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二十四)符合德的规范的人,也就得到道了。违背德的规范的人,也就失去道了。万物都有道,要牢牢地守住道,终身没有危险。这里重要的是守住道,要守住道必须先守住德。这是道的规律所决定的,是无法变更的法则。作为修道者,必须按德的规范办事,重德、守德、积德,使自己的德不断增长,这样修道才能得道。德是修道的决定因素,也是修道的绝窍。 二要悟道。“上士闻道,堇能行之。”(四十)上士听了“道”,勤奋地实行。首先必须信道,相信道的伟大作用,这不仅是嘴上说信就行了,而必须用心去悟,这样悟性才能提高,也才能修好道。 三要吃苦。要修道就得无欲无我,就得能吃苦。“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訽,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八十)所以圣人说:承当天下耻辱的,才叫作天下之主;承当天下祸难的,才叫作天下之王。圣人说能够承当天下耻辱的,也就是能够吃尽苦头的,才能获得大道;能够承当天下祸难的,也就是能够遭受大罪的,才能得大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要超凡入圣,就要摆脱世俗的一切,必须经过诸多磨难,能吃常人吃不了的苦,能遭常人遭不了的罪,这样才能返回本原与道齐同。 四要惜力。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五十九)治理人体侍奉天道,没有比珍惜精力更重要的,因为珍惜精力能先于别人得道,得道在先叫作重积德。精力是人的精、气、神等的综合的表现,养生就必须珍惜精力。只有保持精力旺盛,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修好道。 五要节俭。“我恒有三葆,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九)节俭,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生活节俭,不能浪费。因此德就会积累起来,道就会扩增。 六要放松。“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十二)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五音纷乱弄得人耳朵失灵,五味杂乱使人口味败坏,纵马狩猎让人心神激荡,难得的财物诱人行为不轨。“乐与饵,过格止。”(三十五)音乐和食物,都不能过格。修道,全身放松是一条基本原则。因此,应注意:一是不可紧张。不能受到太强烈的刺激,不能长期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否则修道时难以放松,难以入静。二是不可食之太饱,食之太饱精神松不下来,人也难以静下来。 七要入静。“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从事学习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多,修道的人的欲望一天天减少。减少又减少,以至到无为境界,无为就会无不是他所为。入静,是修道的基本原则,因为道性静,只有静才合道。见闻多了就会天数穷尽。入静,主要是心静。心静下来后,人体内潜藏着的道就会由静态变为动态,沿着固有的道路行走,人体就会随着道行而变化。 八是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四十二)万物都是由阴阳组成的,元气使之为和。修道应平静自然,心平方能气和。道法自然,就是要顺其自然。因此,要注意:一不要极端,极端会走向反面。二不要过分,过分就会出偏差。三不执着,太执着影响入静。 修道“八戒”。修道,是使自己符合道的要求的实践活动。因此,与道不合的必须戒除。 一戒多话。“猷呵,其贵言也。”(十七)深思熟虑呵,最大的圣人珍视自己的言语。言多必失,失言就会得罪人,这样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影响修道。 二戒炫耀。“自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二)自吹的人不会有成就,自以为是的人不会显扬,自我显示的人不会自明,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成功,自以为贤能的人不会长进。炫耀是无知的表现,自己如何用不着自己说,会自有公论。为人处世应有内涵,应韬光养晦,不可锋芒毕露,不可觉得自己了不得了,知道一星半点就到处显摆,到处张狂。炫耀是自满的表现,自满就缺乏动力,就不会有长进,也不可能修好道。 三戒结怨。“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八十一)和解大的怨恨,必会残留怨恨,这怎么能算善呢?因此,不要与人结下怨恨,特别是切忌结下大的怨恨,因为大怨恨和解了也很难去根,使自己很难达到至善。 四戒激怒。“非以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六十六)不正是因为他无争吗,所以天下没有谁与他争。怒,往往是相争造成的。因此,不要动不动就发怒,就发火,这样于事无补,也伤了自己的身体,在修道时也难以入静。 五戒轻躁。“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二十六)轻浮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宰。轻和躁属于动的范围,轻浮就失去了稳重,躁动就失去了安静,失去了稳重和安静就失去了根基。要把物欲享乐看开看淡,要心宽,宽到能跑得下万乘,这还怎能使自身轻浮躁动而失去根基呢? 六戒逞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十)胜了不要骄傲,胜了不要自大,胜了不要夸耀,因为胜利是不得已,这样叫作取胜不逞强。事物壮盛就会衰老,称作不合道,不合道就会早败亡。逞强是勇气作用的结果。勇气属阳,逞强争胜阳就会外泄,与体内的阴失衡,就会影响健康与安宁,也影响修道。 七戒贪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四十六)罪恶没有比纵欲更大的,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难没有比贪心更大的。罪恶、祸害、灾难,产生于贪欲,产生于不知足。贪欲实质是自私,自私不合“道”理。人生苦短,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不抓紧修道就会失去机会,失去生命。修道者应知足,只有知足心才能静下来,才能修好道。 八戒不诚。“上士闻道,堇能行之。”(四十)上士听了道,勤奋地实行。修道必须相信道,必须心诚,心不诚就缺乏足够的意念力,就不可能与“道”建立起联系,更不可能与“道”同步运行乃至产生谐振。 修道方法 修道方法,是修道的具体操作方法。修道方法成千上万,不可胜数。老子在五千言中讲述了九种修道方法,可称为“老子修道九法”。 第一法:强壮功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三)”因此圣人办法是,使他们心里空虚,充实肚腹,减弱神志,强壮筋骨,经常没有意识和欲望。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用头顶(百会穴)吸气,气过舌尖下行至心脏,想心脏成虚态。然后,想气行至下丹田,再想肚腹充实。然后,想减弱神志,强壮筋骨。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意守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此功法是静功,属于空无类气功功法。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调整心脏,可强化心脏功能,对治疗心脏系统疾病效果明显。二是强壮筋骨,具有强壮筋骨之作用,对治疗筋骨方面疾病有明显效果。 第二法:皮囊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 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五)天与地之间,不正像冶炼时鼓风用的袋囊和送风管一样吗?空虚无穷尽,越动风越多出。见闻多了天数就会穷尽,不如保持内心虚静。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想身体上接天下接地,下丹田为袋囊,下丹田至两脚心为送风管;然后,用下丹田呼吸,鼓起时想下丹田空虚无穷大,缩回时想从两脚心出气;然后,静下来,保持内心虚静。之后,意守心脏。收功:意守心脏的同时想收功。 第三法:溪水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深知刚强,却安守柔弱,甘做天下的溪流。甘做天下的溪流,基本的德就不会离去。基本的德不离去,就会回复到婴儿纯真状态。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百会穴,用百会穴吸入水,水像溪流一样过舌尖沿中脉流入至下丹田。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想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 第四法:天地通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深知荣耀,却安守卑辱,甘处天下的低谷。甘处天下的低谷,基本的德才可以充足。基本的德充足,就会回复到质朴。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百会穴,用百会穴吸气,气过舌尖沿中脉下行至下丹田;然后,想下丹田的气沿两腿下行至双脚;之后,意守双脚。收功:想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 第五法:黑光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二十八)深知洁白,却安守污黑,甘做天下的典范。甘做天下的典范,基本的德就不会流失。基本的德不流失,就会回复到无穷无尽的道。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百会穴,用百会穴吸黑光,黑光过舌尖沿中脉下行至下丹田;然后,想下丹田的黑光照遍全身;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想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 第六法:益智功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堕。”(二十九)万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气缓有的气急,有的增强有的破碎,有的增益有的毁坏。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调整呼吸状态,使出气一次缓慢一次急促;然后,想增强下丹田,所有骨头破碎并气化;然后,想增益智慧,毁掉愚昧。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想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 第七法:天运功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三十六)要想收缩它,必须故意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须故意增强它。要想除去它,必须故意交好它。要想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百会穴,用百会穴吸入气,气过舌尖沿中脉下行至下丹田;然后,想下丹田作收缩与扩展的运动;然后,想心脏增强,意守身体反应大的地方,然后静下来。收功:想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 第八法:镇静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三十七)人心如能保守住道,万物就自然变化。变化产生萌动,我用无形的道来镇定它,它就不再萌动。它不萌动就静,天地就会自然正常。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百会穴,用百会穴吸入道,道过舌尖下行至心脏并意守心脏,身体某处就会跳动(异样感觉);然后,导引心脏中的道去镇静跳动的地方,跳动的地方就会安静下来。静下来后,想从头到脚自然正常。收功:想心脏的同时想收功。 第九法:道光功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五十二)用它的光,返照体内的明,不留身体这一祸殃,这是因袭不变的常道。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百会穴,用百会穴吸入道光,道光过舌尖沿中脉下行至下丹田;然后,想下丹田里道光照亮全身,再想体内的道光与周围的道光融合,自己的身体没有了。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想心脏的同时想收功。 圣 人 风 范 圣人所为是道显于世的途径。圣人的风范,为人们树立了榜样,特别是为修道者指明了努力方向。 道的启示 圣人的所作所为,反映出了道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准则,这是道通过圣人给我们的启示。 大智若愚。“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闽闽呵。”“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众人快乐,如享受盛大宴会的美餐,又像春天登台远眺美景。唯独我淡泊恬静无反应,像婴儿一样不会笑。疲劳呵!就像无家可归。众人都富足有余,唯独我有所遗失。我蠢人的心,愚笨无知呵。世人清醒,唯独我昏昧呵。世人精明,唯独我糊涂呵。众人好像都有所作为,唯独我愚顽又鄙陋。我希望唯独与众不同的,只重视仰食道。众人都快乐,唯我恬静,笑都不笑。众人都有所得,唯我失去了。我是笨人的心,愚蠢无知呵!世人清醒,唯我糊涂。众人好像都有所作为,唯我愚顽又鄙陋。极其正直像弯曲,极其灵巧像笨拙,极其有余像不足,极其善辩像言语迟钝。 虚怀若谷。“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才!诚全归之。”(二十三)因此圣人按道理行事,已成为治理天下的首领。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声名显扬,不自我显示所以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见功,不自以为贤能所以才能长进。圣人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声名显扬,不自我显示所以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见功,不自以为贤能所以才能长进。圣人与道一样,他具有道的品格,因此必然像道那样,永无欲望,不认为自己创造了什么,对取得的成功从不自居。 处下居后。“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非以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六十六)所以圣人想处在百姓之上,必须用言语对百姓表示谦下;想要处在百姓之前,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不正是因为他无争吗,所以天下没有谁与他争。圣人会居在百姓之上,但对百姓谦下,与百姓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功业。圣人会在百姓之前,但决不是见便宜就上,而是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这样百姓就信任,才能继续走在前边。处下居后,才能居上领先。这是圣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谁和他相争。 永无偏心。“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四十九)圣人永远无偏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己心。圣人的心与道心一样是至善的,至善决定了无偏心。圣人肩负着使百姓幸福安康的使命,尽可能地满足百姓的心愿,百姓就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因此圣人就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己心。圣人自己没有什么欲望,他早已没有了常人的思想,有的只是道心。他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替天行道而已。圣人待人,与常人不同。他对善良之人和不善之人,都一样善待;对守信之人和无信之人,都一样信任。 办事和顺。“圣人之在天下,欱欱焉,为天下浑心。”(四十九)圣人治理天下,和顺相合,使天下归于浑厚质朴。圣人办事情,有自己的特点。其特点就是和顺,和是合道理,顺是顺天意。换言之,是按照道的规律办事,是执行道的意志,是替天行道。圣人办事情有他的独到之处,其独到之处在于居无为之事。无为是以不言的方式施教,之后任万物自然发生而不自以为创造了什么,也不加个人的意志,对取得的成功不自居,使天下归于浑厚质朴,返本归真归于道。 道的显现 圣人是道显于世的途径,圣人的所作所为向我们展示了大道的风采。 沉默寡言。“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十七)深思熟虑呵,最大的圣人珍视自己的言语。这就是圣人的风格与风范。圣人与道相合,势必反映出道的品性。道是静的,静必然话不多。道是隐的,隐必然不张扬。因此,圣人就表现出好像很珍视自己的言语的样子,话特别的珍贵特别的少。 复归婴儿。“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五十五)含德深厚的人,好比初生婴儿。蜂蝎毒蛇不伤他,凶禽猛兽不抓他。筋骨柔弱而握物牢固,不懂男女交合而小生殖器却勃起,是由于精气非常旺盛。终日号哭不止却不气逆,是由于和谐达到极点。这里所说的德行深厚之人是圣人。他就像初生婴儿一样,蜂蝎毒蛇不伤,凶禽猛兽不抓。初生婴儿,是道演化的结果,既然能转化为人而出生,身上必然带有极强的生命信息,有的玄窍是开着的,闪烁着光芒,这种带有极强生命信息和能量的小生灵,对蜂蝎毒蛇、凶禽猛兽有着非常强大的威慑力量,使它们不敢靠近他,更不敢伤害他。初生婴儿的筋骨是柔弱的,不可能有什么力气,但筋骨柔弱带有道的特点,在道的作用下会紧紧地握住东西。道演化成小男孩这一阳性的生命体,精气固然非常旺盛,勃起乃是阳性的反应。他终日号哭不止却不气逆,是由于和谐达到极点。这种和谐是大和谐,因此就不会气逆。 举止风貌。“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十五)古代善于修道的人,微妙而深奥通达,深奥通达得难以认识。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进行形容。说:动作缓慢呵好像严冬趟水过河。谋划思虑呵好像害怕四邻。庄严严肃呵好像在作宾客。涣散随和呵好像冰凌消融。混沌纯朴呵好像朴素的自然。积厚深沉呵好像江河的浑水。空旷开阔呵好像空虚的山谷。古代善于修道的人,指的是古代圣人。古代圣人,是知晓微观世界的一切的,也知晓宏观世界的一切,给常人的感觉是深不可测的。一是稳重。动作缓慢,就像严冬趟水过河那样。二是谨慎。深思熟虑,就像害怕四邻一样。三是庄严。庄严严肃,就像在作宾客。四是随和。涣散随和,就像冰凌消融。五是纯朴。混沌纯朴,就像朴素的自然。六是深沉。积厚深沉,就像江河的浑水。七是谦虚。空旷开阔,就像空虚的山谷。 性格如水。“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八)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保持平静。居处众人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里善于深沉虚静,给予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天下,处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随顺天时。因为他不争,所以无怨咎。圣人性格如水,具备了“七善”:一是居处善于选择地方。水往低处流是顺乎自然的选择,圣人居处就像水一样顺应自然而选择善地。二是心里深沉虚静。水静默深远,圣人心如深渊,虚静不争。三是给予效法上天。水滋润万物无所求,圣人无私济世作奉献。四是说话遵守信用。水堵止开流皆有度,圣人说话算数,遵守信用。五是从政善于治理。水能净化污秽,圣人从政清正廉明,善于治理。六是处事善于发挥才能。水随物成形无所不至,圣人旷达悠远无微不至,善于发挥才能。七是行动随顺天时。水涸溢随时,圣人更是如此,顺应自然。圣人与万物无争,就不会产生冲突,没有矛盾和斗争,因此也就没有怨咎。 超常本事。“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二十七)善于行走的人不留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被指责。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没有门闩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缠也解不开。圣人无论行走在陆地还是水面,均不会留下一点痕迹。他知道别人想什么,因此会非常正确地把握自己,说话无论是在道理上还是在语气上,都会令听者满意。他数术是通的,就用不着使用常人的计算方法,而是一下子就知道了结果。他把自己封闭起来,把外界干扰全部封闭在外,使自己始终处于清静的状态,别人打不开封闭之门。他想控制的东西,是常人无法解开的。“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五十)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山中行走不避兕牛和老虎,进入敌阵中不穿铠甲不带兵器。兕牛对他用不上刺人的角,老虎对他用不上伤人的爪,兵器对他用不上锋刃,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未进入死亡的境地。只有圣人,才能够格称之为善于养生的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四十七)圣人不用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窥望窗外,就可以知道自然规律。 圣人世界 圣人世界,是一个极其奇妙的世界。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六十七)国家不大,人也不多。大的器具用不着。人们珍视生命,爱惜生命,因此不远迁。有车船但无人需要乘坐,有铠甲兵器但没有地方摆放。人们依然用结绳来记事。以自己的食物为甘甜,以自己的衣服为美观,以自己的习俗为快乐,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逸。这是多么恬淡、安静和悠闲啊!邻国相互望得见,鸡犬的叫声相互听得到,人们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这个国家在哪里呢?在常人看不见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亦非常人。 老子是与道相合之人,不仅仅明了这个世界的事情,对于这个世界以外的事情也一清二楚,他描绘得绝非这个世界的情景,而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 把 握《老 子》 《老子》这本书,是老子修道达到了与道相合的境界之后写出来的,主要论述道、德、修道与行道。 该书的形成,是老子修道实践的结果。修道,是通过调心、调息、调形来使人进入与大自然建立起特殊联系的状态,达到与宇宙同步运行并产生谐振,实现人体与宇宙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宇宙的能量和信息在人体内积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使人体健康、挖掘潜能乃至于与道相合。修道的过程,就是按照道的规律,从人返回到道。因此,《老子》一书,确实是博大精深。 无所不包 《老子》一书,阐述了宇宙的起源、发展及变化,描述了宇宙的本原——道的特征、性质与规律,向世人昭示了比天还大的秘密。这是老子的伟大之处,也是老子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老子所讲述的是绝对真理,是智慧的海洋。 我们应该看到,老子所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人类未知的世界。因此,在领悟《老子》的过程中,应该站在老子所站的高度来看待。那么,如何才能站在老子的高度呢?那就应该像老子一样去修道去求证,如此才能领悟老子的真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老子对道的论述,自然会囊括天地宇宙之至理。《老子》的博大精深,其理由就在这里。综观中国文化的历史,几乎都能够找到老子的身影。诸子百家,无一不受到老子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文化的根柢在道教。”不仅如此,老子所说的内容,有些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有些正在被证实,而有些也将要被证实。因此,《老子》无所不包,一切都可以从《老子》中悟出答案。 潜在科学 《老子》一书的内容,从现代科学发展的现状看,还不能够完全证实老子所言,这是因为现代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老子所说的那一步。因此,可以说《老子》是潜在的科学。 所谓的科学,从最广泛意义上讲,是指导人与外部事物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通常首先是指导人与自然界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对于科学,应该历史地、辩证地来看。 从历史上看,科学是由从唯物到唯心、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发展的。科学,分为三类:一是博物科学。从远古开始,人类就开始辨认周围的动物、植物,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有药用,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动物可以用来驯化,哪些动物是驯化不了的、肯定是有害的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具有功利性,也具有精神性,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渠道。因此,领悟自然,沟通自然,是人类对待外部世界最原始的动机。二是理性科学。是单纯通过头脑中的思维与思辨,构造一套逻辑严密的推理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讲理、推理是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恰当方式,唯有通过数学才能知道理念世界的存在,而且超越于我们此岸世界。因此,内在性、纯粹性和批判性是理性科学的基本特征。三是近代科学。也叫数理实验科学,必须是可以量化的,可以进行计算的,可以预测的,因而可以控制的;必须能够诉诸实验,实验牵扯到实验设计、预测以及数据的可重复性等等,在其背后隐含着一套数理结构。数理实验传统是近代科学的主流,也是当今能够接受的科学的标准。 从辩证上看,近代科学也不是尽善尽美,其负面影响众人皆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和依赖导致的风险已经显现。考察近代科学不难发现,以功利为出发点,以人类为中心,以“我思”为价值原点。近代科学,说到底就是主体意志的开发,主体意志的展示,主体意志的实现,其形而上学基础是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但是,我们今天知道,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星球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经使人类家园呈现出破败迹象。在生命科学领域,人类目前对自然界隐藏着的决定论的规律没有足够的洞察,对生命系统的了解仅仅是皮毛,它后面所蕴含的无限复杂的关系还不为人知。这是近代数理实验型科学所遭遇的极限。 人在地球上仅仅是一个很渺小的物种,它属于大地,属于自然。人生的使命,在于意识到这种归属。老子所言,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回归自然的大道。老子所言,正是人与大自然沟通的最佳方法,并且也是要通过修道来实证的。所以,从老子所言不断被科学证明的趋势看,完全可以说《老子》是潜在科学。 唯物哲学 一部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唯物论与唯心论争论的历史。 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理论与工具,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了人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与结果。 唯物论的出现与发展,无疑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是人类最伟大的进步。 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必须承认,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未知领域依然相当广阔。老子所说的道,就属于人类未知的领域。对于老子而言,道是可见的,是真实的客观存在。从老子所说的不断被科学发展所证实上看,老子所言不虚。在老子眼里,产生宇宙的本源——道都是物质的,那么人的思维也是物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是彻底的唯物论者。有很多人以为老子是唯心论,这是因为他没有老子以道观道的本领,看不见道,而现代科学又没有发展到完全证实道的客观存在的程度,所以认为道是虚无缥缈的。唯物论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有理由相信,伴随着科学进步,终究会有证明老子所言是唯物的那一天! 老子经过刻苦修道,获得与道相合之身,具有圆融的智慧,究极天地宇宙至理。修道的过程,是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的过程,是返本归根的过程。在修道过程中,必然会体会道天地宇宙至理,体会到博大精深的哲学。对老子而言,修道是源头,而哲学是支流。 《老子》一书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九大定律: 一、无中生有。“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一)天下之物生于有形之物,而有形之物生于无形之物。对于这一点,常常被称之为唯心主义。关于这一点,有一个观察能力的问题。老子描述的道,对于常人来说确实是看不见的,因为常人没有这个功能,但对于老子来说,他看见了道的一切,这对于老子来说是唯物主义的。因此,老子才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就是宇宙万物都与从道中来,这也是老子著名的道生论。这个道对常人而言就是无,所以说是无中生有。 二、阴阳转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道产生混沌的元气,元气生出阴阳,阴阳相合生成时间,时间生成万物。“一生二”的“二”就是阴阳。阴阳,是能量与信息,能量为阴,信息为阳。这里所说的能量与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与阳,而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概念。能量与信息互相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能量与信息,形态像蝌蚪一样,进行着S形曲线的游动;能量为黑色并放着黑光,而信息为白色并放着白光。对此,太极图作了形象描述:外圆是元气,阴阳鱼相交的S曲线是阴阳运动形态,阴阳鱼中的鱼眼是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 三、实虚转化。“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十四)意思是说,什么叫重视大忧患好像重视自身?我之所以有大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有身体时,还有什么忧患呢?及吾无身,指的是什么?这是修道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实体全部转化为虚态,是身体虚化了而达到无身,是人与道合的结果。对于宇宙万物来说,都是由实态物质与虚态物质两部分构成的,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人来说,实态物质与虚态物质共处于人体之中,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虚态物质,包括道、元气、阴阳和时间。这些虚态物质,就存在于人体之中。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来看,实态物质作超过光速的运动,实态物质就变成了虚态,其临界点就是光速。也就是说,虚态物质是以超光速存在着的实存体。人修道,是通过特殊方法使人体与宇宙建立起谐振的关系,人体内的道就会按照其自身的规律,使宇宙之中的虚态物质在人体内积聚,当虚态物质积聚多了之时,使人体不断地虚化,而虚态物质会在人体内道的吸引下向上一个物质层次返,最终返回到道。这,就实虚转化的基本原理。 四、对立统一。“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二)意识是说,有与无互相转化,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显现,高与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和谐,先与后互相连接。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论述了修道的不同状态、阶段和层次,也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的普遍的规律。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相排斥,互相联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五、质量互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六十四)合抱粗的大树,由细小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土筑起。登上百仞的高处,从足下第一步开始。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 六、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与变化,都是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人的修道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 七、物极必反。“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十)事物壮盛就会衰老,称作不合道,不合道就会早败亡。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反面。 八、归根复命。“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十六)返回于它们的本原叫作静,静,就叫回到生命的起点。从道出发,由无形物质发展变化成有形物质,并不断发展,产生了万物。这也就是从虚的实存体发展为实的实存体。之后,按照道的物极必反的规律,待到发展到了极端的时候,万物就开始消亡,又返回到虚的实存体,回归于道。这个过程就是归根,用归根后的形态特征来称呼则为静。静,这叫作复命。复命,是指返回到静的状态,这叫作回到生命的起点。怎么理解回到生命的起点呢?自然万物是由道发生发展而来的,其生命的起点就是道。自然万物在经历了它的生命历程之后,又转化为静态,转化为道,这就又回到了生成此物的初始状态,这就是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九、循环往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二十五)道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至遥远,遥远至返回本原。一是运行不止。道的静,是相对于其它物质而言,道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不停运动的,运动的结果决定了万物的发展变化。二是运行遥远。道的运行,不是在常人可见时空完成的,而是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运行的。三是返回本原。它运行非常遥远,遥远到返回本原的程度,最终又返回道,形成一个又一个轮回。万物发展从无到有,在从有到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老子》,现实意义在哪里?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把握住现今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存事物,就能了解远古万物的起源,这就叫作道的要领。道,是洞悉宇宙万物无穷奥妙的唯一途径。把握住了现今的道,实现人与道合,就可以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 正确地把握《老子》,准确地认识道,为实行道奠定基础。毋须讳言,老子是第一位向世人昭示道的圣人。老子以对世人的深切关怀,以大无畏的气魄,昭示了道这个比天还大的玄机。老子是修道大家,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达到了与道相合的境界,把握了道的本质、特征、性格、运动与规律。老子在隐居前,毫无保留地把道昭示于天下,给世人开启了认识道的大门。老子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以其圆融智慧告诉世人,道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从而打破了人格化的神的主宰地位,还道以至高无上的本来面目。 正确地把握《老子》,了解德与道的关系,把握修道的唯一诀窍。德,是道化于物的功能。道生万物,而万物靠自己的德来蓄养。有德则道居,无德则道离。人,修道的关键在于德,德是修道的基础。有德方能得道,无德就不会得道。因此,德是修道的出发点与切入点,是修道能获得道的唯一诀窍。 正确地把握《老子》,懂得圣人所为的导向意义,把握好修道的方向。圣人,是与道相合之人,是道通过人显现于世的途径。圣人的所作所为,给世人以启迪。源于此,老子对圣人进行全方位的详尽描述,从心到行,从性格到举止,从说到做,从形态到风貌,描述得细致入微,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生动无比的圣人的画卷。圣人的一切,为世人树立了榜样。特别是对于修道者来说,具有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指导意义。 正确地把握《老子》,明白修道的基本理论,保证修道的顺利进行。老子无论是论道还是论德,无论是对圣人的描述还是说事论理,从修道的角度来看,都是修道方面的理论,既论述了修道理论,也阐述了修道方法。准确地理解与把握修道的基本理论,是顺利修道的保障,是得道的重要保证。可想而知,没有修道理论的指导,是难以修道的,更是难以修好道的。 老子五千言,是一本百科全书。它包含了哲学、宇宙学、人体学、修道学、生命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美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气象学等等。 老子五千言,包含着绝对真理,这需要我们认真地去领悟。 老子五千言,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我深感“道”行与之无法相比,难免有不到之处。要领悟圣人老子所宣示的大“道”,还是请您走进老子所描述的大“道”里吧! 倩嵫ǎ冒倩嵫ㄎ氲溃拦嗉庀滦兄列脑嗖⒁馐匦脑啵硖迥炒突崽ㄒ煅芯酰蝗缓螅家脑嘀械牡廊フ蚓蔡牡胤剑牡胤骄突岚簿蚕吕础>蚕吕春螅氪油返浇抛匀徽!J展Γ合胄脑嗟耐毕胧展Α?BR>第九法:道光功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五十二)用它的光,返照体内的明,不留身体这一祸殃,这是因袭不变的常道。 练法: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打开头顶百会穴,用百会穴吸入道光,道光过舌尖沿中脉下行至下丹田;然后,想下丹田里道光照亮全身,再想体内的道光与周围的道光融合,自己的身体没有了。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想心脏的同时想收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老子》对诸子百家的影响看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
- 下一篇:老子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