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老解真善美


    近年来,很多人都喜欢用真、善、美三个字来描绘人生的价值。很早以前,欧洲人就喜欢使用真善美的字眼,甚至把康德哲学的三个部分也用真善美来概括。一般来说,科学所追求的是“真”,宗教和哲学所追求的是“善”,而艺术和文学所追求的是“美”。
    中国儒家的学说中,虽然没有直接用“真”这个字,以其主张“格物.致知”,从字面的意义看,是很具有科学精神的。可惜《大学》里《释格物致知章》缺掉了,现在有的几段话是程颐和朱熹的补撰,大半是朱熹的思想。《大学》之独立成为一本书,也是朱子的贡献(朱子作大学章句,以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很多人认为,大学的原作者,是子思,是孔子弟子曾子的弟子,至今还没有人能提出确证。)儒家也谈“善”,可以散见各处。不过在《大学》里,有过“止于至善”的话。“至善”照字面讲,就是:最高的善,或绝对的善。在《大学·第三章释止于至善》里,做了不少描写,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由此,似乎“仁、敬、孝、慈、信”五个字,即是“至善”。我们以为,这五个字作为“善”是不错的,如果说它们就是“至善”,这还有商榷之余地。可惜作者没有给“至善”这个概念下过明确的定义。如果至善就是绝对的善,从辩证的观点来看,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这里有着巨大的“盲点”。至于“美”,儒家比较缺乏。只有孟子曾提到过“美”。譬如:“不知子都之姣(美)者,无目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案:公孙子都是春秋时代的天下第一美男子,是郑庄公的男宠。孟子说:谁要是不知道子都是天下第一美男子,他就是没有长眼睛。)孟子这里所说的“美”,还是“色”的成分多些。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出来“道”,在第廿一章里再次描写“道”时,他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这里说出了:道的“真理性”和“信实性”。其详细内容,遍散在《道德经》各处。他在《道德经》第二章,提出了他的“美论”和“善论”。不过老子的“美论”和“善论”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当他看到“美”的时候,他同时看到了“恶(丑)”,当他看到“善”的时候,他同时看到了“不善(恶)”。因为“美”是“丑”所衬托出来的概念;同理,“善”是“恶”所衬托出来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丑)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恶)已。”(《道德经》第2章)他的话,不但把美、丑互相衬托而存在,作了极其明晰的说明。同时把美的不固定性(美的观念具有其地域性,时代性,个人的审美观等等的局限性。)也作了暗示(没用用言语说出来)的说明。在他,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待的,是一体之两面,同出而异名。它们不仅平面的对立,同时也是立体的对立。这是宇宙中的“必然律”,是没有人能更改的。老子讲的这个规律,并不是一般的相对主义,更不是二元论,而是科学的相对论。由于看到了美的同时,也看到了他背面的丑,这可以称他为:“看得穿,看得透。”不仅在同时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也同时看得事物的全面性。“看得穿,看得透。”应该叫做:“明智”。
    关于美的两面性,譬如,欧洲人自古以来,就认为裸体为美,所以到处名胜,都有一丝不挂的裸体塑像呈览。而中国人认为“袒裼裸裎”简直是丑死了,是极大的羞耻和侮辱。因此,三国时的弥衡,在认为曹操不把他当做贤人看待,居然用他做鼓吏来羞辱他时,他就在表演击鼓时脱得一丝不挂,来还敬曹操。如果在欧美,弥衡(想象中,弥衡应该也是个美男子。)的这场表演,可能立时成名,做了个腰缠万贯的大明星了。又如:郑庄公和孟子认为子都是最美的,而颖叔考却一点也不觉得他美,反而觉得他丑恶无比,两人斗得你死我活。弄到后来,子都把颖叔考用暗箭杀死,成了无头公案,闹到连鬼魂都上了场。从此证明,老子的认识是比较深刻而正确。人们如果能真实地认识到这个真理,不但能省却人生许多不幸,而且能使人生得到真正地美好和幸福。
    老子对“善”的认识,也是和“美”同一个模式。譬如,中国人以扶养老年父母(不仅要他们身体收到供养,同时要使他们精神上也要感觉愉快。)是孝,是善;而爱斯基莫人以把老人早早丢弃,让他们冻饿而死或被野兽吞食为善。又如,如所周知,以奉旨消禁鸦片而著名的林则徐,道光皇帝给他许多的上谕,其中之一,这样说:“奏悉,所缴鸦片烟土,敕即在虎门外销毁完案,无庸解送来京。俾沿海居民及在粤夷人,共见共闻,咸知震响。该大臣等唯当仰体朕意,窍实稽查,毋致稍滋弊混!钦此。”其中之二:“既有此番举动,若再示柔弱,则大不可。朕不虑卿等孟浪,但诫卿等不可畏葸,先威后德,控制之良法也。特此手谕。”林则徐禁烟有功,上谕连连褒奖,说他办事得体,晋封为两广总督,一品封疆大臣。曾几何时,林则徐正干得起劲的时候,忽接朱谕:“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又以何词对朕也。特谕。”林则徐的幕友们看到这个“特谕”,说:“大帅这般尽力,怎么忽然反得这般批谕?真实令人不解。”林则徐答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古往今来,多出一辙。唯有立即上表谢罪。”。这边表文还不曾拜发,那边又立即连接严旨:“縻饷劳师,皆林则徐办理不善所致,着即交部,严加议处。”结果林则徐判戌新疆,充军到伊犁去了。“善事立功”到“犯罪充军”不旋踵而至。“功”与“罪”只在别人的一念之间。同是一个林则徐,同是一个禁烟的善举,一夜之间,大功立即变成了罪大恶极,这是多么可怕,而且防不胜防的。
    吴越争霸的时期,吴王夫差灭了越国。大夫范蠡和文种商议后,决定,由文种看老家,留守。范蠡随越王勾践夫妇到吴国去当奴隶,在勾践身边保驾。范蠡在吴,用尽了心血,并和勾践受尽了折磨,(包括吃夫差的粪便)。终于保全了勾践的性命,安全回返越国。以后为了复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范蠡逐步使用文种的“灭吴七计”来推展灭吴的行动。他命人在越国搜罗到一个绝色美女西施,找来专人教她言行举止,歌舞弹唱,巧妙装饰,达到无不楚楚动人的境地。同时教她为祖国献身,为大义牺牲。一切准备好了,就用彩车,把她献给吴王夫差。夫差看到了她,模样真美,一颦一笑都十分优美,又会温柔体贴,口中说出话来,如吐珠玉,措辞合宜,句句动人心弦,畅人肺腑。老子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62章)“美言不信,信言不美。”(81章)。夫差得了西施,只看到她美好的一面,完全看不到她“丑恶”的另一面,因此产生了“盲点”。勾践每一次送礼给夫差,必暗中有一份厚礼送给夫差的宠臣太宰伯噽。伯否就一直不断的在夫差面前说勾践的好话,一切都设法转弯抹角地为勾践做美好的掩饰。吴国的三个巨头中的另一个是相国伍员,伍子胥,他的见识过人,明智,对事物看得穿,看得透。他看出了西施和伯噽两人背后的重大危机,就向夫差直谏。夫差越听越烦,说:“汝言太不祥,孤所恶闻。”子胥再谏,夫差就说:“太宰伯噽之言,足启心胸;而相国髦矣,言不足采。”等到子胥再次来谏,夫差竟然说:“老贼多诈,为吴妖孽。乃欲专权擅威,倾覆吾国。今且退自谋,无劳再见。”子胥离开了夫差,伯噽乘间对夫差谮说:子胥怨望,叛国谋反。于是夫差的“盲点”再现,在气头上,赐子胥“属镂之剑”,把吴国唯一明智的忠臣杀了,种下了亡国的祸根。我们现在作另一个假设,如果夫差没有盲点,对西施的到来和各种献媚,闲时照样享受,可绝对不听她的话去不理朝政,陷害忠良。鉴于伯噽老是说勾践的好话,这点值得怀疑。就暗中安排可靠的人员进行调查,查出来他收受勾践的贿赂,杀头的应该是伯噽。对于子胥的明智和自己的明智,两者加在一起为国为民,继续合作无间。即使不再一次去灭亡越国,而使勾践所有的心思和作为都算作白费。因此,吴国之亡,夫差之死,不是死亡于勾践的怎么能干,而是死于自己的盲点。不懂辩证法!夫差在自刎之前,吩咐从人说:“我死,务必要用重罗三幅,盖在我的脸上。我无颜相见子胥于地下!”虽然有此一着,但是,悔之晚矣!整个历史都改观了。
    长话短说,在越国复仇,灭了吴国之后。越国的第一功臣范蠡对第二功臣文种说:“功成身退,这是规律,我们该走了。”文种虽有智谋,但是也有盲点。范蠡退隐了,他却留着。以为自己功劳大,这下可以安享尊荣,平安到老了。范蠡走了,勾践日思夜想,怀念的都是他的种种好处,于是为他塑了铜像,走出走进都看着他,以慰渴思。文种后来有一点反应了过来,认为范蠡很可能是对的,就自己称病不出。大概还是想试探一下勾践的动静。勾践却以探病为名,来到了文家。文种当然睡在床上装病。勾践坐在卧榻之前,先来一套嘘寒问暖的废话,渐渐说到正题上来。他问文种说:“你从前为我定下来七个灭吴的计划,现在只用来了三个,吴国就被灭掉了。还剩下四个计划没用,你说把那四个计划怎么办呢?”这完全出乎预料,文种慌张着支吾地说:“臣不知所用。”勾践说:“我看,还是这么办吧。现在夫差已经死到地狱里去了,你就到地下,再去跟他打交道吧。”说完,就把自己所带的配剑,故意忘记,留在坐椅上,走了。刚才说的话,深怕文种没听懂,或是听懂了装糊涂。留剑,就更强调了他的意愿。文种走投无路,大叫:悔不听范蠡之言!只好自杀了事。“大德不报,大功不赏。”这是规律。文种不走,即是想要勾践报答他。就是勾践把整个越国都给他,也报不过来他的恩德。他没有想到,勾践怕他胜过吴王。一旦他觉得赏赐不满意,翻转了面皮,勾践自问,恐怕不是他的对手。他既不肯像范蠡那样,自动走掉。那么只有先下手为强了。文种之死,一样是死于自己的盲点。不懂辩证法。
    范蠡带着一家老小,飘三江,泛五湖,自在消遥地遨游。玩腻了,就改名换姓,叫做:氐夷子皮,到齐国去开农场。农场办得特别兴盛,被齐王知道了,硬要请他出山做官(做宰相)。这会他懂得要“无为”(无为是老子学说都代表作,我们以前也做过不少讨论。无为最简单的意义是:不轻易去参与不必参与的事。)了,就马上再改名换姓,溜到了陶,开办起企业来。这个企业又办得异常发达,陶朱公的大富,留名千古,妇孺皆知。可见走了,并不等于完了。恋栈不走的,才真的是白白的完了。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2章)又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9章)。“功成身退”实在是个“双赢策略”,使大家开心和放心,不必溢于言表的好法子。老子把这个意思,在《道德经》里反复陈述了四次。这是应然律,是从必然律而来的,也是个“劝说”。人有自由意志,他可以自由选择。
    顺便想起一个故事,就是鄙曾外祖父崔国因。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时,正当美国排华,杀了中国人二十多万。那时,华人的生命财产,不如蚁蝼,危在旦夕。他到美上任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去为护侨,艰苦奋斗的。(他的任期四年,正好与美国总统 Benjamin Harrison 同时上任,同时离任。1890-1894)(弱国无外交,崔氏在美国的血泪,见《崔著:出使美、日、秘,日记》黄山书社出版)他在美时,公余抽空,也曾上表章一百道,痛陈中国要富强,急需体制改革,及体改的刍议。)卸职返国后,立即毅然退休。不久,到芜湖办了一个很成功的企业。(他的前任张荫桓使美后,回国被杀了头。)也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功成身退的实例。
    总之,自古及今,听老子的话,没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