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学校教育 >

知难而进、化难为易推进国学校本课程


    2010年12月21日,我校举办了以“诵读经典 品味语言 感受文化”为主题的《国学》校本课程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充盈着老师们对这门校本课程的研究热情,正是这种真情投入伴着我们的《国学》校本课程起步前行。
    基于“抓实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增强课程活力”的认识,2009年我们在对学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于我校语文教师骨干力量雄厚的实际,再结合专门的机构及周边院校丰厚的研究资源,开发了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国学》。这门课程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我们的初衷是让学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经典的原文化学习有难度:一是我们的教师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教学有难度;二是课文的呈现形式是古文,学生学习有难度;三是学习效果体现的滞后性,家长支持有难度。面对这些困难我们是“知难而进”——
    一是拉动教师。为配合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我校先安排教学干部每周参加北大国学社组织的国学讲座,再请在国学研究方面比较权威的大师来校为全体教师作讲座。尤其是95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叶曼先生结合自身经历作的题为《当代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的讲座,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激发了他们传播国学的热情。几场讲座使教师们既长学问,又长德行。他们积极学习经典增长智慧,获得丰厚的知识底蕴,提升了气质、修养。
    二是联动家长。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利用家长会的契机,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向家长提前宣传我校开设的《国学》校本课程。学校领导通过电视和全体家长见面,在家长会上专门介绍《国学》课程的开设情况,并请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结合自身借助国学力量成功教子的经验给家长作专题讲座。了解生发理解,家长们成为课程的积极支持者。
    三是推动学生。每周一节的《国学》课上,教师通过富有韵味的诵读、生动的课件、有趣的游戏、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学生与经典、与圣贤联系在一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这门课程,不少学生已能够背诵大量的经典文段。我们还以在重大活动中嵌入配舞诵读经典篇章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积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化难为易”——
    开课之初,我们使用的是育灵童研发的教材,随着学习的开展,教材的一些不足也显现出来:有些内容太艰涩难懂,学生没兴趣;有些内容已与现代的生活太遥远,学生不理解;有些思想太守旧落伍,学生不认可……面对种种问题,我们决定编写一本更适合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以保证课程实施的连续性、系统性、科学性。结合第一学期的经验,我们集思广益,在吸取现用教材长处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确定了编写思路:内容选择——变全文为节选;呈现方式——变按原文内容顺序自然成课为按主题组合;每课内容——变单一的文章内容为原文呈现、汉字家族、日积月累、追根溯源、古诗撷英、练习巩固六个板块。经过反复雕琢,我们初步编写出了12册《国学》校本课程教材,并在2010年9月发放到全校学生手中。
    校本教材的研发有效解决了“学生难学”的问题,接着我们编写教学参考、组织集体备课来解决“教师难教”的问题。“教师难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经典的内容不够透彻,二是备课量大、备课难度大。面对第一个困难,我们一方面立足长远,加强通识学习,鼓励教师自学;另一方面着手眼下,请育灵童的研究员随着编写教材同步编制教师参考用书,为教师对经典的深入品悟搭设了台阶。对于第二个困难,我们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借助团队力量帮助教师们解决困难,由组长牵头分工加个人选择结合,每位教师假期中精备一课,在规定时间发给大家共享,每位教师再复备课进行适度调整。这种方法减轻了每个人的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
    可借鉴的资料少,可观摩的教学范例也难找,我们当日举办的教学研讨就是要解决教师们的“上课难”问题。92位教师参加了研讨活动,通过低、中、高段三节研究课,以鲜活的课例为研究对象,在集体研讨中共同摸索。3位献课教师通过传统故事、动画效果、情境创设、韵味诵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的古文语言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个分论坛的讨论积极热烈,以至于主持人不忍打断进入下一环节;代表们的发言思路清晰,既有学习收获体会,又有建设性意见。我也发言谈了学科定位的认识、教材“教”与“用”的关系、教学面面俱到与突出重点的问题,并明确提出校本课程不统一留家庭作业的要求。通过研讨,我们初步形成了“以诵读为基本形式,以重点语言积累品悟为主要任务,以传统文化熏陶促价值观的形成为最终目标”的校本课程目标任务定位。
    如今,进入课表的《国学》越来越为学生所喜爱。但是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成熟总需要一个曲折而且相对漫长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学》校本课程的育人作用,抱着“不争当下,功在长远”的信念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迎难而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