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宗教的文化功能及其现代价值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广义上讲,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中国宗教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浩繁的经籍。它们跨越历史的时空,传承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如道教经典之集大成者《道藏》,内容宏富,包罗万象,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又有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研修道教的经书宝典,也是探讨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艺思想以及医药、化学、天文、地理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佛教经典丛书《大藏经》,最先翻译的印度佛教著作,已是鸿篇巨制,再加上我国古代佛教学者的阐释和著述,形成了经、律、论三藏,更加蔚为大观,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哲学、伦理、逻辑、文学、艺术、历史的宝藏。至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基督教经典《圣经》,都是世界文化和知识宝库中的珍品,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学,影响着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中国宗教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在中国文化中虽不处于核心地位,却将其关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程度不同地渗透进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从而影响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原始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万物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一切万物,人最为贵”,强调以人为本。中国佛教哲学主张明心见性、自识本心、顿悟成佛,强调“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极力张扬人的主体意识。佛教哲学圆融的智慧和道家哲学庞博的哲理,为儒家文化所融摄,影响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深刻完备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某些道德规范的功能。宗教伦理是宗教 文化中对社会文明进步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各种传统宗教都具有完备的伦理观,如宣扬善恶报应的伦理法则,重视清规戒律的约束作用,追求寡欲无为的人生境界,强调超凡脱俗的机会均等。宗教伦理借神圣意志的名义,将某些世俗道德的内容纳入其神圣的领域,使普遍的伦理规范成了神的诫命和宗教戒律,平凡的道德准则变成了超凡的道德律令,这种伦理道德的神圣性对于信徒就具有了很强的约束自律作用,对其他社会成员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将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伦理精神,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装点了多姿多彩的艺术殿堂。在我国艺术百花园里,清新脱俗的宗教音乐(佛乐、道乐、圣乐)以其特有的宗教文化功能迥异其趣,不仅增添宗教活动和礼仪的庄严、神圣的气氛和文化韵味,而且对信徒起到陶冶性灵,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富有各时代美学特征的书画、雕塑艺术交相辉映,不仅成为当时和后世书画、雕塑艺术创作的典范,而且深刻影响了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相通的民族审美心理;造型和风格多样的佛塔艺术大放异彩,千姿百态的佛塔在功能上不断超越,凝结为厚重的文化内容;巧夺天工的石窟艺术以其鲜明的佛教特色独领风骚,虽经历史尘封,历久不衰,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散见于全国各地的寺观教堂建筑,或古朴典雅,或雍容华贵,或精巧别致,或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百花齐放,成为意蕴丰富的人文景观。
    风景秀丽的宗教胜地,积淀为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以来,一些著名的佛教寺观都建筑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蒙宗教之神奇,钟天地之灵秀,名山胜迹,珠联璧合,成为旅游胜地,观光佳处。如被称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素有“峨眉天下秀”美誉的峨眉山,被誉为“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等胜境,古寺名刹与奇山秀水混然一体,成为朝圣访古、探幽揽胜的绝好去处。道教的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同样是人们心驰神往的人间仙境。如道教圣地武当山就被宋代米芾誉为“天下第一山”而享誉中外;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江西龙虎山,素有“神仙洞府”之美称,为人们所向往;江苏茅山因被称为道教“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而驰名……诸如此类的宗教圣地胜境,经过历代僧道的营造,成为我国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
    内涵丰富的宗教礼仪,演变为民族风情的习俗文化。以祭献、崇拜、祈求、节庆等为内容的宗教礼仪,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礼仪超越了宗教意义的界限,逐渐成为民族或区域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如原为纪念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初八日“成道”,而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的“成道节”,逐渐演变为腊八节吃“腊八粥”的汉地传统习俗。古代道教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祖先的习俗。一些地方佛道教寺观定期举行的旨在祈求福祉、消灾免祸的礼仪活动,后来发展成为定期设在寺观里面或附近的集市(庙会),从而形成了赶集、看会的习俗。至于基督教的圣诞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原有的宗教含义都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具备了喜庆、社交等多种功能,融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宗教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矿藏,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所具有的结构和形态(如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而且包含人类文化所包含的各种类型,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道德、法律、制度、习俗,等等。其中蕴含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思想、伦理、审美和知识价值,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和利用。
    一是思想价值。传统宗教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是和唯物主义、无神论根本对立的,但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巨大的哲学思想库存,其中却蕴藏着不少的思想财富。佛教哲学就饱含深刻的哲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思想,还包含着关于自觉觉他、明心见性、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论等宝贵的思想资源。又如道家哲学思想中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仍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再如在基督教三位一体神学中,体现出关于抽象与具体、超越与内在、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思想,这些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二是伦理价值。各大宗教包含着丰富的关于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道德思想和观念,这些都是人类向往的道德理想和道德目标。传统宗教都把自己奉为神明的崇拜对象作为人类道德的源泉、完美品格的化身,要求信徒以其为榜样,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各宗教都确立了扬善抑恶的道德原则,要求人们去恶从善,保持圣洁的美德。五大宗都有自己的“戒律”或“诫命”,如佛教的五戒、十戒,还有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基督教的“摩西十诫”等,这些成为神圣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道德约束力。此外,宗教伦理中还提出了诸如善恶、净染、苦乐、罪福等道德范畴,可以帮助人们进行道德评判,具有较高的伦理价值。
    三是审美价值。宗教经籍、宗教艺术和名山胜迹共同构成了丰厚的审美资源。佛经中关于三千大千世界、有情世间、佛国净土、天宫地府的描述,以其惊人的想象力,将佛教世界描绘得结构宏伟、万象森罗、瑰丽壮观,闪耀着睿智和哲理的光辉,令人美不胜收、叹为观止。《老子》文约义丰,哲理庞博,《庄子》诙诡谲奇,诗意盎然,均可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古兰经》语言优美流畅,事理清晰有致,修辞别具一格,寓言、故事意蕴丰厚,是穆斯林世界语言艺术的经典。《圣经》汇集了多种风格的诗歌、散文、神话、传说、故事、小说以及箴言、警句,是世界众多文化典故之源,为世界文学艺术贡献出奇特的构思和大量的素材。宗教音乐是在吸取民间音乐营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反过来影响民间音乐。古代名曲《霓裳羽衣舞》、《灵隐钟声》等都深受佛曲影响,《庄周梦蝶》、《逍遥游》等都深受道教音乐的影响,《二泉映月》更是“仙乐民情互通”(任继愈语),即使在现代,我们同样可以在《让世界充满爱》等歌曲中,听到基督教圣歌中的熟悉的曲调和旋律。中国传统绘画因溶释了佛、道二教的哲理而增添了特殊的神韵,尤其是山水画、神佛画像,不是透露出佛教的空、静意趣,就是体现着道教的逍遥、自然趣味。我国佛教的雕塑、石窟艺术,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鬼斧神工,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精华。寺庙、宝塔建筑艺术,随地赋形,巧妙布局,精工设计,巧得天工,结构、风格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宗教胜迹掩映于湖光山色之中,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既可以使人领悟人文意蕴,又可以使人领略自然之美。
    四是知识价值。宗教文化是一个奇特、复杂的文化体系,其核心自然是宗教信仰,小到特定内容的经文诗偈、碑铭楹联、书画雕塑、寺塔建筑等文化单元,大到宗教的音乐文化、美术文化、养身文化、医药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等文化丛,无一不是宗教信仰的衍生并为宗教信仰服务的,但这丝毫也不贬损宗教文化的知识价值。相反,蕴含在各种形态的宗教文化中的人文、自然知识,因蒙上了宗教信仰神圣、神秘的面纱,更加显得光怪陆离,意蕴独特。
    宗教文化当它作为原始文化时,具有一切文化形式的基本功能,当宗教文化从人类社会“大文化”中分化出来后,它便不仅保留了“大文化”的某些基本功能,而且具备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宗教文化因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发挥不同的社会功能。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不作为国家的统治工具,宗教文化也不作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宗教文化只是作为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过“去其糟粕,吸其精华”的批判继承后,而发挥“补充”、“辅助”的作用。如果我们敢于摒弃一切“左”的、狭隘的思想偏见,认真审视一下现代历史条件下的宗教文化,就会发现它的下列社会功能:
    第一,心理调适功能。宗教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理想境界、人生价值的哲理,以及关于博爱、慈悲、宽容、超越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对世俗价值的贬抑,对神圣价值的推崇,寻求心灵安抚和精神慰藉,缓解、摆脱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执著,消解心灵的痛苦,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达到心理调节,使人把原来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调整到适度的平衡状态。
    第二,情操陶冶功能。宗教文化的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当人们诵读优秀的宗教诗文,欣赏高雅的宗教艺术品,徜徉于风光秀丽的宗教胜境,或者走进庄严静穆的寺观教堂时,自然而然就会把身心沉浸于神圣超然的情操美感之中。宗教文化的象征美、艺术美、超越美和人性美等诸多美感因素,撞击人们的情感世界,使人们敞开心扉,美感力得到激活,情操得到陶冶,从而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
    第三,道德教育功能。宗教伦理是宗教文化中最具社会认同感和亲和力的部分,原因在于它跨越了信仰的界限,与世俗伦理相贯通,相渗透,从而获得了普遍的道德教育功能。人们在步入宗教文化大观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宗教伦理思想的渗透和熏陶,从心灵深处唤起对真善美的推崇和追求,对假恶丑的贬抑和唾弃,从而使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第四,知识营养功能。宗教文化领域宽广,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无论是潜心探究,还是偶而涉猎,无论是虔诚求道,还是质疑问难,只要对宗教文化愿意接触、乐于接触,总会有所收获。 
    (作者朱咏,系江苏省民族宗教研究会理事,泰兴市宗教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