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中医 > 中医知识 > 中医书籍 >

论《金匮》之奔豚气病即《内经》之心痹病


    
    张仲景是汉代研读《内经》最深入细致且卓有成就的一位医家,他的传世之作《伤寒杂病论》,处处都可见到他以《内经》作为圭臬而加以应用与发挥,正如他在该书“自序”中所说的:“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本文试从《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即《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论述其与《素问·痹论》之心痹病的联系,并提出一些与现行高等中医院校所用之《金匮要略》教材中不太一致的观点,与同道者共同商榷。
    奔豚气病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共有4条原文:
    一、“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该条原文是论述奔豚气病的病因和症状,并指出奔豚、吐脓、惊怖、火邪等病的发病机理都与心有关。
    二、“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奔豚汤方:甘草,芎穷,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该条原文论述奔豚气病的证治方药及服药方法。
    三、“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该条论述因误治而导致奔豚气病的证治。
    四、“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主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该条原文论述发汗后欲作奔豚的证治。
    以上即《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全部内容。若将各条所述内容归纳之,则可见:
    病因:①由七情之惊、恐所致;②发汗后,汗出过多损伤心阳所致;③发汗后,又经烧针,重发其汗,损伤心阳所致。
    病证:气上冲胸/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腹痛,往来寒热,脐下悸/心悸。
    病机:心阳受损→心脉痹阻
    证候分析:①惊为心志,惊则气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恐为肾志,恐则气下→肾阳失其气化→水气凌心→气上冲胸/上冲咽喉;②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则心阴受损,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心无所倚→心悸;心阴耗损→阴损及阳→心阳不足,水饮内动→脐下悸;③汗出过多则营阴受损→营卫不调→往来寒热;④心肾阳虚→厥气上逆→腹痛;⑤心肾阳虚,阳失温煦→厥气上行发作欲死;阳回则复还止。
    病位:心肾,以心为主。
    治则:温通心阳,调和营卫,佐以敛阴生津,益气健脾。
    方药:奔豚汤、桂枝加桂汤或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