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中医 > 中医文化 > 历史典故 >

古代医学教育


    
    我国古代的中医“高等教育”之所以称之为“高等教育”是相对于中医教育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无专门医学教育机构的状况而言,发端于南北朝,隋代建立太医署作为医学教育的专门主管机构,至唐代已相当完善。二是,学制设置年限普遍较长。如:唐代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药园局的学制年限最长为9年,医师科最长为7年;宋代政和五年设立的地方学校一个培养周期至少要5年。考虑到古代中医教育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更专一于医学相关典籍的学习,且入学者大都早已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与中医学建构密切相关的人文知识功底,而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则不然,在课程设置上除医学知识外还有大量其他公共课程之类,而且入学者缺乏相关的人文知识基础,所以说在这种对比背景下,古代中医学高等教育之学制明显长于今天。
    现在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学制设置虽能依据专业之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学制年限,但总体上还是以五年制为主体,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发展趋势,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薄弱以及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等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就中医学自身特点而言,其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独特的“医学-哲学”模式是其优势性体现的同时也决定了学习中医必须要对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具备全面、系统的把握。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的建立,从一开始到现在,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育管理、学制与学位结构设置等诸多方面,都是仿照西医学教育模式而建立,缺乏比较调查,缺乏个性。长学制中医学教育可以说是目前局势下,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通过相对较长、较稳定、较自由、较灵活的学制期限来弥补与中医理论建构、发展密切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的空缺,是我们在现代社会步伐下所作的一种补偿性举措,是我们在认真思考中医学自身学科特点和近现代中医教育的现状后所做的一种明智选择。
    专业和课程设置中的珍视传统和与时俱进
    在专业设置上,隋唐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即医科(含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另有药园一所,实为5科;宋初设有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眼科、疮肿兼折疡、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九科;元代设十个专业: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可见,大内科(方脉)、大外科(疡科)、针灸科等具有明显的一脉相承性,在医学专业设置上都能秉承前代之长,更难得可贵的是能够依据特定历史时期疾病谱的变化灵活制定相应的专业,比如宋金元时期伤折、金疮、金镞等专业的加设与当时战乱跌打损伤等骨科病人不断增加密切相关,清初建立痘疹一科是适应当时天花、麻疹流行的客观需要。以此为借鉴,现在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大对临床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处理好“宽”与“约”,“博”与“精”的关系,覆盖面要广,专业划分要细致;应随着社会的变迁、疾病谱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建造自由、灵活、空间广大的变化机制。
    在课程设置上,历代都非常注重对经典医籍的系统学习,把历代经典作为公共课程重中之重,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注重整体医学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又能根据专业特点,加设相关课程。同时又能重视新经验的总结并及时引入教学体系中。作为借鉴,我们现在中医药教育,首先要优化公共课的结构,加大对历代经典医籍的深入学习,努力拓展对经典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但要把握好“经典”和“现代”的尺度,对于“经典”的学习不能断章取义,避免和“现代”的杂糅,“现代”的东西不妨仿古代中医教育之法,另行开设。再者,努力做到全而有所长,在加大基础理论传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