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三月初三上巳节沐浴消灾习俗探研


    
    两汉魏晋时代,每逢三月三的上已节,是一个遍及朝野官民的盛大的岁时节令。
    三月暮春,百草始盛,香花袭人。人们结伴成群来到水滨泽畔,用清冷的川江之水,洗去身上的积垢,示意消灾去病,祈福求祉。汉代,不仅是士民百姓,就是汉室皇族也常常赴郊外的水滨举行祓除消灾的祭礼。《西京杂记》载:“广高祖与戚夫人,……出百子池,灌濯以祓妖邪”。所以晋司马彪叙述汉代上已风俗时说:“三日上巳,官民并禊于东流水上,自洗濯祓除为大洁也。”徐干在《齐都赋》中描绘了齐都的男女老幼,在水边洗濯祓除景况的—幅风俗画:“青阳季月,上除之良。无大无小,祓于水阳。”
    自魏以后,上巳节并不限定在三月三上已这一天,并且上巳节要持续三日之久。《晋书.卷21礼志》载:“汉仪,季春上已,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魏以后的上巳风俗不仅仅是临水祓除的宗教性节俗,又增添了踏青郊游、泛舟游嬉、饮食宴乐等游艺性的节目。我们能够在魏晋文人的大量辞赋中感受到这种心旷神怡、悠然欢快的气氛。如徐广的《三日临水诗》云:“温哉令日,爰豫爰游。兴言命驾,寄欢回流。”晋成公绥《洛禊赋》:“考吉日,简良辰,祓除解禊,同会洛宾。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振纤手,或濯素足。临清流,坐沙场,列樽,飞羽觞”。等等。晋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上巳节日了.这一年的三月三,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名人雅士聚会在会稽的兰亭,行毕“修禊”祭礼后,就顺着曲折蜿蜒的山间溪流依次列坐,饮流杯中酒,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听清流激湍,畅叙幽情。所谓流杯,就是把酒杯放置在溪水之中,由顺流而下的溪水,传递给下游的一位客人,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流觞曲水”的雅事。曲水宴乐在晋代非常流行,成为上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荆楚岁时记》中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无论宽袍大袖的儒士文人,还是布衣短裙的平民百姓,纷纷聚会在山野川溪,作“流觞曲水”的雅事。甚至魏晋的帝王们也仿效民间,在御花园、在禁城中挖渠开沟,引水成河,大宴群臣,作“流杯曲水”之乐。晋朝的天泉池,就是一处流杯曲水的名囿。陆翗《邺中记》载华林园中千金堤,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通御沟中。三月三日,石季龙及皇后、百官临池会。”当时还有著名的流杯曲水之地如“南涧”、“东堂”等。
    
    时至魏晋,以祓除消灾为主题的上已节,渐渐衍化为结伴郊游、泛舟嬉水、饮食宴乐的游艺性节日。许多人只知有“流杯曲水”之乐,不知上巳节最初祓除不祥的本义了。晋武帝曾问尚书挚虞:“三日曲水,其义何指?”挚虞答说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而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携之水滨盥洗,遂因流水以滥觞。曲水之义,起于此。此时,晋武帝方才恍然大悟,上已节去水滨泽畔,并非赏心悦目的嘉事。
    随着社会的变迁,上巳风俗渗入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滤下来的时代内容和特色,与它的原生形态有着极大的不同。魏晋的上巳风俗体现了返归自然、崇尚自然、接近自然的时代风尚。自古板迂腐、死气沉沉的两汉经学衰弱之后,魏晋文人借助大自然,追求立身立命之“道”,提倡一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风气,这种风气迅速弥漫,影响了整个社会。三月上巳节中郊游观景、饮食宴乐便是这种风气下形成的产物。同样,上已节俗最初消灾祛邪风俗的形成,也是与上古社会原始宗教气氛浓厚、巫术活动盛行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上巳日祓除消灾的最早记载,见于汉初成书的《韩诗章句》。在注《诗经•郑风•溱洧》篇中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苘祓除不祥”。可知,早在战国初年,郑国一带便有三月上已祓除不祥的风俗了。那么,为什么会形成暮春三月去水滨消灾的习俗呢?
    我们知道,上古社会的人们常常借助原始宗教的力量,运用巫术的手段来加强人类的能力,抵抗外界对人的侵犯,防御病魔灾祸等不祥事件的发生。“衅浴”是最著名的祓除驱邪的巫术手段之一,先秦时代非常盛行。所谓“衅浴”,细分起来也有三种形式。第一,以牲血为祭。杀未成年的小牲畜,沥其血在物体上,因为这样的牲血最为洁净,具有极强的神力,足以抵御凶邪之气。先秦,每当新庙筑成,社坛奠基,都要行“衅浴”礼。驱四方凶邪、祭风雨之神,也都要杀狗、羊等,滴血以镇恶。第二,是用人血来祭。《左传•昭公五年》记吴楚之战中,楚人要杀吴人蹶由,以他的血涂抹在新制成的鼓上。又《谷梁传•僖公十九年》有“叩其鼻以衅社”之事。因为在古代社会,血被认为是凝聚生命的一种具有魔力的物质,用血涂过的东西,邪恶凶气不敢近。
    
    另一种“衅浴”的方式,便是用清水洗濯人的身体。这种洗濯沐浴不仅仅是去除身上的积垢和污秽,更重要的是通过用水洗濯,驱除隐伏在人身上的不祥之气,带有浓厚的巫术色彩。比如,敌方臣子若弃旧主投新主,便要在郊外用清水洗身,以免敌方的恶气带入新主子那里。史籍中最著名的是微子启归周,史称“武王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齐国的管仲新投齐桓公,便在郊野由鲍叔给他沐浴,以除秽气。先秦.通过沐浴洗濯而消灾祓除的风俗,相当盛行。在规定的时间里行“衅浴”之祭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周礼•春官》“女巫”条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先秦“畔浴”,往往用香花药草熏制成香汤水。屈原的《楚辞》有很多讲到众神香汤沐浴的地方,如《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兮”;《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诗经•郑风•溱洧》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茼兮”。陈子展《诗经直解》说:“茼,兰也,为药料也。”郑国的士与女,在溱与洧两水边,互赠芳香的药草,显然反映了煮药草作香汤,洗濯祓除不祥的郑地风俗。
    上古时代多在春秋两季举行祓除之礼。《汉书》中多处记载了皇帝在八月秋季,于灞水祓除的事。但是终究是以春季祓除最为主要。因为春天是一年之始,百花欣荣,万物兴盛,包括那些幽虫毒疫也从冬眠中复苏,蠢套欲动,开始肆虐人间。孙诒让作《周礼正义》时说……:“春者,言人解疗生疾之时”。春季通常也是一年之中最容易染病的时节,所以,春天在水边沐浴洗濯,去除身上的积垢和移气,祈攘一年之中病魔不侵,平安无恙,也是人类对生存世界的一种基本祈望和要求。因此,春季祓除被人们所接受,一直传承延续下去。到了汉魏,春季祓除之礼渐渐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举行,形成全国上下君臣士民共同举行的盛大的岁时节令。南北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但是去水边祓除的习俗仍然在社会上流传。直到民国时代,我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如北京一带“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江苏吴中地区“(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安徽寿春地区:“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携酒饮于水滨,以禊祓不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痛头晕之病。……”这是古代三月上巳节的遗风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