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习俗 > 祝寿习俗 >

扬州人家的做寿风俗


    
    自古以来,扬州人一直把为老年人祝寿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生礼仪活动,并伴有隆重热烈的庆贺仪式。
    通常,人们将逢十为数的生日都叫作“大生日”。从六十岁的大生日起,则尊称为“寿辰”,并称之为“过大寿”;八十岁的大生日,则称为“长寿”;九十岁的生日,则称为“高寿”;一百岁的生日,则被称为“天寿”,即誉为“与天同寿”的美称,实在是古今少见,所以不仅诸亲友都事先主动上门恭祝敬意,而且要依照扬州的习俗,提前为老人做百岁寿庆。有的人家甚至从九十九岁生日的那时起,要连续做三年,取其“九”、“久”同音,吉祥圆满之意。旧时,地方官员还呈报上司,为百岁老人建竖“百岁坊”等纪念性建筑,或为百岁老人居住的街巷更改地名,以荣耀一方。自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岁老人日益增多,地方政府一直倡导敬老习俗,每至百岁老人“天寿之日”,政府领导干部都亲自登门,向老人庆贺诞辰。甚至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还“特批”了粮食计划,以为百岁老人制作“寿桃”、“寿面”的需要。
    旧时,为高龄老人祝寿时,家中都要摆设“寿堂”。在寿堂的正面、正中处,张挂一幅巨大的金色“寿”字中堂,或《寿星图》,或《麻姑献寿图》。在中堂的两侧,张挂着寿联,这寿联有的是地方名人专为寿星撰写的,有的则是常用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贺联。寿堂两侧,多悬挂着寿幛、寿匾等,上面题写着“众仙仰寿”、“福寿双全”、“蟠桃献寿”、“鹤鹿同春”等贺寿辞语,或者绘画着这一类的吉祥图案。在旧时,有的农村中,因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便以红色或五彩被面张挂在寿堂两侧的墙上,倒也显得一片红红火火气氛热烈。旧时,有的人家还在寿堂上设供案,点燃起特制的寿香、寿烛和寿糕、寿桃。所谓寿香,是以大香编成寿字形,或是专门制作的形如宝塔的斗香,这两种寿香与其他的大香相比,不但连续点燃的时间长,而且形制比较稳固,不会中断,所以与“长寿”的喻意相合。所谓寿烛,是或方或圆的大红烛,形制一斤以上,一般的在寿堂迎面贴着吉祥图案,考究的还在大红烛的表面刻上龙凤图纹。所谓寿糕,多是从茶食店里预订的鸡蛋糕,垒叠成下圆上尖的宝塔形状,上面覆盖着一张红纸剪成的寿字,并以红绳子扎得稳稳当当。所谓寿桃,也多是从茶食店里预订的桃子形状的白面馒头,在这馒头的尖顶部位特地喷染了一小片桃红色,犹如熟透了的鲜桃一般。这寿桃与寿糕一样,也是垒叠成下圆上尖的宝塔形状,也覆盖着一张红纸剪成的寿字,也以红绳子扎得稳稳当当。这寿糕寿桃之所以要用红绳子扎得稳稳当当的原因,是因为扬州的农村里有一个风俗,叫作“女儿祝寿一担挑”。即已出嫁的女儿在为父母祝寿时,要在父母诞辰之前一天贺礼放满两只大挑箩篮,一俟挑着贺礼走进娘家村庄路口时,就要点起鞭炮,娘家的兄弟听到鞭炮响起,也赶紧点起鞭炮前来迎接。女儿、女婿放下担子,便从“一担挑”里一一拿出贺礼恭送给父母。这些贺礼除了寿香、寿烛(对)、寿糕(106只)、寿桃(106只)之外,还有寿幛、寿匾以及鞭炮(106响)、面条(6斤)、猪肉(6根肋条)、富贵鱼(两条大小相仿的鲤鱼)、香烟、酒类等等。此外,还有为父母置办的衣服(2套)、鞋帽等。如果女婿是有文化的,还要有专门为父母贺寿的字画、寿文、寿联等。
    扬州人家做寿的风俗,是在寿辰之前的晚上办一桌“暖寿酒”,招待女儿女婿,以及至亲。寿辰当天中午吃“长寿面”,招待前来祝寿的宾客,吃长寿面时,各人都从自己的碗中搛一两根面条送至寿星的碗里,俗称“为寿星添寿”,还要将“长寿面”分赠给四邻乡亲。晚上则安排祝寿酒宴。宴席上香烛齐燃,鞭炮齐鸣,寿星老人端坐在寿堂上,接受晚辈和亲友的礼拜、祝贺,并分送晚辈各人一个“百岁包”。席间,家中人分别向来客赠送寿糕、寿桃、寿碗、寿筷。有的亲友还要多要一点,以带回去给自家中的小孩,谓之“讨寿”。饭后,富裕家还要请戏班子来演出“寿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