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习俗 > 祝寿习俗 >

东北与山东寿俗之关联


    
    在我国东北,有为老人庆66岁、73岁和84岁大寿的习俗。一般都在农历的正月初六、十六或正月初三、十三,初四、十四举办。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为老人祝寿,一般都选择老人60岁、70岁、80岁整数年。同为华夏民族,祝寿的习俗为何不同呢?
    说起这个话题,必须联系到发生在清朝到民国年间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闯关东。还要联系到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人物:周公、孔子和孟子。
    闯关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徙。清朝从顺治开始,在边境修千余公里“边墙”,也被称为柳条边、柳墙、条子边等。从山海关至开原、新宾至凤城的柳条边叫“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叫“新边”。所以,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今天,在兴城仍有很多地方可以找到“边”的痕迹:白塔乡有一个村子叫“老边”,药王乡火石岭、黄土梁岭以南至今仍称“边里”,以北称“边外”。药王乡杜屯、冯屯村的小苇沟如今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边壕、边道的痕迹。
    19世纪中叶,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家境破败的人们不顾清廷禁令,成千上万的难民冒着受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据有关资料介绍,至1840年东北人口总数已突破300万,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清朝末年,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放松禁令,准许放荒开垦。1897年全面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民国年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成立前,东北人口猛增至4000万。仅民国的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总数超过1830万。
    这一切都表明,目前东北人口除满族人(不包括后由汉或其他民族改为满族的)之外,绝大多数是原山东人的后代,东北地区的很多民俗也源自山东。山东是周的故地,为老人祝寿的习俗,也属周礼的一部分内容。
    谈到周礼,我们必须要提及周公、孔子和孟子。周公是周礼的制定者,被尊为“元圣”;孔子是周礼的推崇者,被尊为“圣人”;孟子是周礼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被尊为“亚圣”。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三教之中,儒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大。周公所创的《周易》、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庸》、孟子所著的《孟子》都是旧时学子入学的必修课,三位“圣人”在古代被尊为“万世师表”,受万世景仰。
    周公生于公元前1170年,卒于公元前1105年,享年66岁。(中国民间计算年龄以虚岁算)。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据《孟氏宗谱》记载,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即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89年,享年84岁。
    古代,由于生活水平、医疗水平不高等原因,人的平均寿命不长,民间有“人活70古来稀”的说法。谁家里有老人,活到66岁、73岁、84岁,家里的儿孙看到自己的长辈活到与周公等“圣人”一样大年龄,就觉得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于是便聚集亲友为之庆贺一下。这种礼仪被多数人认可,大家相继效仿,便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保留下来。后来,随着山东难民大规模的闯入关东,庆66、73、84大寿的民俗也随之传入了东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