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城市文化 > 城市映像 >

文化南京——白局


    
    白局是南京的民间曲艺,它起源于明代织锦工人在南京云锦织机机房的相互自娱对唱,表现形式是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逐步发展成为南京民间的戏剧曲种。
    南京白局拥有曲目近百个,内容大都是自编当地的新闻趣事,短小风趣,比下层社会的“说报”前进了一步,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有许多段子较真实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斗争。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机房苦》、《抢官米》、《打议员》、《倒文德桥》、《南门外倒城墙》、《抵制日货》、《过水荒》等,形成曲牌联缀体。如《机房苦》是织锦工人对自身苦难的控诉,《抢官米》和《打议员》则反映了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8年南京发生的抢官米和打议员两起风潮。
    传统织造云锦为两人一台机器,在辛勤的劳动之中,一个坐在织机上面拽花,一个在织机下面机坎里摔梭开织,两人一唱一和,说身边的生活,讲稀奇古怪的事物,谈金陵四十八景,也唱江南江北和周边地区的小调,倾吐心中的郁闷,抒发情感,宣泄对封建统治的不满,用土语描摹痛苦的生活。如“这几天机房不好做/我又被‘坐板疮’来磨/三万六千头的库缎/一天撂上它几十梭/‘焦老机’的老板/天天还在催生活------”,通过白局的说唱,刻画了机工的悲惨景况。
    后来织锦工人这种每唱一次称作“摆一局”的白局,因南京味儿特足,很快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有的便登上大雅之堂,有的传入澡堂、理发、厨行、茶馆各服务行业,分出不取报酬、只享招待的“白局”,和收酬金的职业班“红局”,百曲因其谐音,而被南京白局所代替。
    清末民初后,"南京白局"随着织锦业一起衰落。1949年后,南京市人民政府曾加以抢救,并同时成立由白局老演员为骨干的专业剧团——南京白局剧团,文革期间南京白局剧团因为遭受冲击而被迫解散。改革开放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南京市人民政府一直在努力抢救南京白局这一剧种,成立了南京白局艺术团。经过南京市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南京白局老艺人们的辛勤整理挖掘,二十一世纪初的南京白局已经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戏曲体系。2001年以来,在南京秦淮区甘熙故居有南京白局专场演出,可是真正要传承白局,却还得靠老艺人帮带年轻人传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