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城市文化 > 城市映像 >

留在民间的文化遗产——中国最美古村渼陂


    通常,每座古村落都会有它特别强调的建筑构件以及装饰手段,并以此为其特征,但在江西省吉安市的渼陂村却是个例外。雕刻、美术、书法都被广泛使用,把老房子装点得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这是一个被刻刀雕饰的村庄,一个被墨彩浸润的村庄,一个被文字镇守的村庄。
    我多次进入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有明清建筑360余栋,其中包括气势恢宏的梁氏总祠等10多所祠堂、6所书院和宫庙教堂;有长800多米的古街、150多家店铺和16座古码头;有山环水抱的村落环境、28口池塘错落有致地排列,象征着二十八星宿护卫着村庄……然而,这个集耕、读、商为一体,村街合一的典型村落,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异彩纷呈的书写,神闲气定的墨迹,是那些铺张的文字。它们刻于木、书于墙,填充视野,灌注心田,几乎达到了振聋发聩的地步。
    渼陂梁氏总祠永慕堂,为上、中、下堂带两大天井的三进式建筑,三开间的门廊,上有高耸的牌楼,如意斗拱承托起飞檐翘角,顶覆琉璃瓦。中堂檐步有四角亭式抱厦伸入天井间,上堂也有高耸的牌楼。祠堂中无论梁枋,均用材粗硕,且无论砖、石、木构件,均施以重工装饰。蹲狮、抱鼓、门簪、柱础皆为红石,立体雕、浮雕、线雕等技法,无所不用其极,斗拱、雀替、斜撑等处为精美的木雕,藻井、檐头则遍饰彩绘。而镌刻在永慕堂内37根红色石柱上的对联,更是耐人寻味,如“宗风永丕振景仰前哲千乘侯谟烈远贻庆泽孔长绵万世,祖德慕无穷裕垂后昆数百户和亲相乐生齿虽繁总一家”、“永建乃家念先人聚族于斯食德服畴千百年咸懔高曾矩矱,慕非在外愿后嗣顺亲有道乐絮宜室亿万载恒庇葛藠本根”之类便是。相传,从前族长为考评族中子弟的才学,每到过年时便令各家推举一名子弟到祠堂里来写对联,优胜者的作品可雕刻于祠堂内的石柱上,从而流芳百世。
    
    渼陂老祖宗对诗书文章的津津乐道、对功名仕宦的孜孜以求,随处可见。如,民居槅扇上有联曰:“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书斋庭院的照壁上有联云:“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文昌宫有联称:“鱼游墨沼蘋风暖,燕入书林杏雨浓。”等等。此地梁氏奉“耕读为家身之本”,可见一斑。然而,渼陂的繁荣却得益于明代中后期商贸的兴起,到了清代,此地成了乡间的“小南京”。连通赣江的富水河,在渼陂孕育了商贾如云的集市,孕育了以梁氏四兄弟为首的四大商业巨头,也孕育了更为强烈的宗族意识。尽管,祠堂从来炫耀的都是宗族的功德名节,但支撑着它的,却是滚滚而来的财富。财富是祠堂的催长素。兴盛时期的渼陂更是热衷于通过修建祠堂、续修族谱、增置族产、广行善举,来扩大宗族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宗法秩序,永慕堂就在清同治年间几度重修扩建,求志堂、洪庆堂等房祠也是在清代重修或建造的。
    
    我把渼陂看作是建筑在文字里的村庄。有大量的文字充满了传统道德的教训意味,富含为人处世的哲理,涉及修身之境界、持家之根本、处事之品行、交往之气量等等。如,宗祠的楹联:“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有一座照壁干脆大笔直书四字警世箴言:“多留余地”。真是一语双关,精警动人。再比如民居的对联:“作天地间不可少之人,为伦类中所当行之事。”语言虽朴实无华,却是铿锵有力,洋溢着一股大丈夫气。书于墙上的家训由于牵肠挂肚,顾忌颇多,因此,它的表达更加循循善诱,更加澄明透澈,如:“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如宽宏坦荡者则其福必臻而其家必裕;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而其后必昌。”其言也善,其意也切。拳拳此心,明月可鉴。
    
    不知道为何,渼陂老祖宗对为人处世之道竟然如此耿耿于怀!此地梁氏注重教化,几近极端。于是乎,入堂便见正襟危坐的文字,出门皆是道貌岸然的格言。
    在这个始建于南宋初年,耕读并重、农商并立、文武并举、义利并蓄的古村里,这些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究竟是“文献名宗”、“衣冠望族”的秉性所在,还是以儒行商、以商助儒的封建儒商文化的经世方略?是人们阅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经验总结,还是人们置身于通商码头、面对前路漫漫的千叮咛万嘱咐?
    我不能自已地与渼陂默默相对,读着那些或清雅脱俗或浑厚遒劲或奇峻不凡或古朴苍凉的眼神,那些语重心长而又踌躇满志的眼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