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器谱——剑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19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剑尖名锋,剑身名锷,护手名格,又称镡或珥,握手处名茎,又名夹,外缠织品防滑,称为緱,茎末名首,多刻涡纹或卷云纹,若镶玉为饰,则称此剑为玉具剑。早期青铜剑的进攻方式主要为刺,当铁剑及钢铁剑普及后剑的进攻方式便开始多元化了,主要有:辟、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 有学者认为剑并不是华夏族的发明,而很可能是华夏族周边地区的创作,如北方草原地区、西南夷地区和吴越地区。这大概是因为剑并不适合中原地区兵车作战的方式,只适合贴身肉搏的战斗方式。 剑在战场上作为攻击型兵器的历史很短,但在个人搏击用武器的历史却很长。传说,剑是蚩尤发明的,但从考古资料来看,我国今天能找到的最古老的剑是西周的青铜短剑,此剑长不到一尺,如柳叶。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都特别注重剑的铸造。其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更是青铜剑中的精品。 在青铜剑大盛的西周时期,铁剑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西周虢国大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柄玉茎铜芯铁剑。这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一柄铁剑,被称作“中华第一剑”。 秦汉时期,武将几乎都配剑。楚汉战争的鸿门宴中,除了张良,人人配剑,当时可以说是剑的鼎盛与风行时期。 秦代的青铜剑铸造可谓达到了顶峰,在秦兵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剑。这些剑剑身窄长,两面四纵四锷,近锋部束腰,表面呈青灰色,放射出闪闪寒光。出土后曾做过测试,用秦剑轻轻在纸上一拉,竟划透了19张纸,其锋利程度可想而知。一号俑坑内出土了一把青铜剑,出土时因被陶俑压住,弯曲了两千多年,但去掉陶俑后立即反弹恢复平直,其坚韧程度又不得不令人惊叹。秦朝时,秦剑一般窄长,这也是当时秦剑的一个特色。 秦俑坑中出土的铜剑都作过防腐处理,则在剑的表面用铬盐作氧化处理,使剑表生成一层浅灰色的保护层,保护层厚度约为10微米,含铬量约2%。从而使这些青铜剑埋藏地下两千年,出土后依然光亮如初。可惜这种金属防腐技术自汉代后就失传了。这种技术西方国家到了二十世纪后才懂得运用,但我国远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创造出来了,这实在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个奇迹。再如铜剑本身,在放大镜下观察,两刃及锷的磨纹垂直于中轴线,纹理平直没有交错,剑身光亮平整,组织严密,没有沙眼。犹如用简单机具加工一般,不像是手工锉磨,这是什么工艺,至今也没有答案。 汉代以后,钢铁铸造的剑日渐增多,剑的杀伤力亦有所增强。 在剑的演练中,一般分为「站剑」和「行剑」两种。「站剑」一般指动作迅速敏捷,静止动作沉稳,富雕塑性。而「行剑」则相对显得停顿较少,动作连续不断,均匀而有轫性。同时剑还有长穗、短穗之刀,穗又称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动以惑敌,演练时显得龙飞凤舞,形象优美。尤其长穗,随剑飘舞,更显神妙。 练剑要求身与剑合,剑与神合。《绿水亭杂识四》中说:剑「锋锷如槊刃,而以身为之柄,微州目连猷人之身法,轻如猿鸟,即剑法也。」这里说的「以身为柄」,就是说以身领剑,这是练剑之要。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典略》:「周有屈卢之矛。」) 汉刘熙《释名·释兵》:「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时敛在臂内也。其旁鼻曰镡,镡,寻也,带所贯寻也。其末曰锋,锋末之言也。」 《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阳、合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邓师,邓国有工铸剑,因名邓师。宛冯,宛人于冯池(荥阳)铸剑,故号。龙渊,河南西平有龙泉水,亦名龙渊,可以淬刀剑,特坚利,故名。太阿,《吴越春秋》:吴有干将,越有欧冶,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耶。莫耶,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祠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耶。阳怍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阖闾甚重。」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湛卢之剑恶阖闾之无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楚昭王而寤,得王湛卢之剑于床,昭王不知其故,乃召风胡子而问,……风胡子曰:『臣闻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一曰鱼肠,二曰磐郢,三曰湛卢。鱼肠之剑已用杀吴王僚也,磐郢以送其死女,今湛卢入楚也。……臣闻越王允常使欧冶子造剑五枚,以示薛烛,烛对曰:「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故阖闾以杀王僚。一名磐郢,亦曰豪曹,不法之物,无益于人,故以送死。一名湛卢,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寄气託灵,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冲拒敌。然人君有逆理之谋,其剑即出,故去无道以就有道。今吴王无道,杀君谋楚,故湛卢入楚。』」 《初学记·武部·剑》:赵晔《吴越春秋》曰:「越王允常聘欧冶子作剑五枚,三大二小,三曰豪曹。秦客薛烛善相剑,王取豪曹示之,薛烛曰:『实非宝剑也。今豪曹五色,黯然无华,已殒其光,亡其神,此剑不登斩而辱,则堕于饮中矣。』王曰:『寡人置剑卢竹上,过而坠之,断金兽之颈,饮濡其刃,以为利也。』」 《初学记·武部·剑》:《吴越春秋》又曰:「越王允常聘欧冶子作名剑五枚,一曰纯钩,二曰湛卢,三曰豪曹,四曰鱼肠,五曰巨阙。秦客薛烛善相剑,越王取豪曹、巨阙、鱼肠等示之,薛烛皆曰:『非宝剑也。』取纯钩示,薛烛曰:『光如屈阳之华,沉沉如芙蓉始生于湖,观其文如列星之行,观其光如水溢于塘,此纯钩也。』取湛卢示之,薛烛曰:『善哉!衔金铁之英,吐银锡之精,寄气託灵,有游出之神,服此剑,可以折冲伐敌,人君有逆谋则去之他国。』允常乃以湛卢献吴,吴公子光弒吴王僚,湛卢去如楚。」 《史记·苏秦列传》裴骃《集解》引《吴越春秋:「楚王召风胡子而告之曰:『寡人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寡人欲因此请二人作剑,可乎?』风胡子曰:『可。』乃往见二人作剑,一曰龙渊,二曰太阿。」 《初学记·武部·剑》:《贾子》: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 《初学记·武部·剑》:《春秋繁露》:「礼之所兴也,剑之在左,青龙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 《周官》:「桃氏为剑,腊(两刃)广二寸有半寸,两从半之(剑嵴两面杀趋锷者),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后,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 《孔子家语·好生》:「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固以剑自卫乎!』」 《庄子·说剑》:「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由此可见,当时剑术是作为主要武艺存在的。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张良曰:『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剑道》三十八篇。 汉代剑术已甚精备,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曹丕《典论·自叙》:「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祕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这段有声有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剑术的高超和斗剑风的兴盛。 杨泉《物理论》:「阮师之作刀,受法于金精之灵,七月庚辛,见神于冶监之门,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鍊,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夹刃,方口洪首,截轻微不绝丝发之系,斫坚刚无变动之异。」 但自唐开始,士大夫心理充满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说,剑乃变为镇邪袪凶之器,一若此数尺刚铁,铸成剑形,即具有无上魔力者。于是家悬一剑,即以为祥,不习剑术,而以为剑自可以御敌而胜。所以自唐以后,剑类短兵,有一支为释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 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于佩剑者,这显然对剑术的发展有相当的阻作用。 舞剑在唐代兴盛起来,杜甫<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爟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江海凝清光。」剑的声光,似闻如见,精湛技艺,如呈眼前。 明唐顺之《武编》说:宋太宗「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舞剑,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会北戎遗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袒裼鼓澡,挥刃而入,跳掷承接,霜锋雪刃,飞舞满空。」这些高超绝技,对后来剑术套路及表演技艺的发展,影响很大,至今我们演练的武术套路中,亦有所见。 明代各武术流派,在剑术应用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珍贵的剑法,如何良臣《阵纪》所云:「卞庄子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生之愿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起之出手法」等,这些剑法为后世剑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明代各武术流派,在剑术应用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珍贵的剑法,如何良臣《阵纪》所云:「卞庄子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生之愿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起之出手法」等,这些剑法为后世剑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汉代铜镜
- 下一篇:中国古代兵器谱——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