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玩收藏 > 鉴藏知识 > 历代铜器 >

刻铜墨盒漫谈


    
    在许多人的眼里,曾经广泛使用的刻铜墨盒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文房用具了,人们不曾留意,更不值得收藏。刻铜墨盒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也是盛载墨汁的小器物。其产生于清道光、同治时期,盛行于光绪、民国年间。由于刻铜墨盒比石砚更轻巧灵便,并能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故在当时颇受欢迎,成为一些私塾学堂、文人墨客桌上的必备之物。
    刻铜墨盒的材质初期多为纯紫铜所制(抗腐性强),后期多为黄铜,或黄铜壳内镶紫铜衬,或黄铜上镀金银,以及白钢,民国后期又有铝或塑胶制品。一只墨盒可分成底和盖两个部分。盒内则以石砚片作笔舔,并衬以棉花等物以作吸收和储存墨汁之用。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还有六角形、扇形、菱形等。大小一般从50毫米到100毫米不等,但多在60毫米左右。墨盒图案大体有山水、树木、花草、鸟兽、鱼虫、人物典故及仿古钱币、瓦当等各种纹饰。
    作为在当时流行的一种文化用品,近年来刻铜墨盒因特殊的文化属性深受藏家的喜爱。它集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今天,人们更多的是看重古人在刻铜墨盒上发挥淋漓尽致的雕刻技艺。刻铜墨盒常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刻为主,在工艺上吸取了平雕、竹刻、篆刻的技法,其铭刻题材多以书法、绘画、治印等形式出现。刻铜墨盒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成一器。艺匠们视铜如纸,以刀代笔或采用留青竹刻的技法,雕刻深则入木三分,浅则细如发丝。
    刻铜墨盒上的刻文镌画,体现了文玩韵味和艺术气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说到刻铜墨盒的艺术,就不得不提陈寅生、张樾臣和姚茫父三位。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刻铜墨盒的制作以北京为中心,出现了以陈寅生、张樾臣和姚茫父为代表的刻铜艺术高手,并将铜墨盒上的刻铜艺术推向了高峰。三人中以陈寅生成就最大。
    陈寅生,名麟炳,清同治秀才,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万礼斋”,后改为“万丰号”,墨盒刻铜是他首创,有一代宗师之称。《古玩史话与鉴赏》说:“陈寅生的刻铜作品,成为清代刻铜艺术珍品,亦属珍贵文物。”《天咫偶闻·卷七》说:“光绪初,京师有陈寅生之刻铜,周氏元之画鼻烟壶,称绝技。”陈寅生的刻铜艺术代表了清末民初刻铜工艺发展的最高水平,在我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收藏刻铜墨盒也以上述三位名家的作品为价值最高。
    如今,刻铜墨盒在民间还有不少,如要收藏,可从铜墨盒的如下几方面去考虑:一、品相,要求平整完好、不损不裂;二、纹饰及工艺,要选择工艺精湛、图案细腻丰富的旧刻铜墨盒。历史上,齐白石、陈师曾、姚茫父、林琴南等常为刻铜艺人提供画稿,他们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钟鼎图案及书法,自然是墨盒的上品;三、材质,白铜墨盒要光泽柔亮,摩滑细润,所刻文字、图案表现力强,背景突出,铜质越白亮越有收藏价值。
    此外,采用白铜、黄铜、红铜共用,名“三镶”的墨盒,在制作上采用错铜等特殊工艺以及款式、尺寸过大或过小的墨盒值得收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