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玩收藏 > 鉴藏知识 > 历代铜器 >

商纣王四年礼卣铭文解读


    
    四祀邲其卣(图1)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现,是商辛四年商王赏赐亚貘家族的酒器。原为张效彬所藏,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购得并修配。该器通高34.5厘米,口径10.3厘米,重4.2千克。圆壶长颈鼓腹圈足,颈两侧有耳,连犀首提梁。盖有圈形捉手,面饰方格纹、联珠纹。原器破残,颈部兽面纹以下、圈足以上的腹部多有修配。器盖与内底各铸相同铭文四字“亚貘父丁”(图2、3)。圈足外底有铭文8行42字:“乙巳,王口(曰):‘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厅’,遘乙翌日;丙午,口(免言,二字合为一字);丁未,煮;己酉,王在梌,(邲)其易(赐)贝,在四月,惟王四祀翌日。”(图4)
    铭文大意:在乙巳这天,殷王说:“祭祀文武帝乙当用宜(俎)祭祀。”时值在邵大厅,恰好遇到大乙的祭祀之日。丙午这天,将食物正式移至祭器中。丁未日,进行了煮祭。己酉日,王在梌地,其被王赏赐了很多贝。时在四月,这是殷王即位第四年的祭祀之日。铭文“亚”,在这个范围内为图象字,“貘”,兽名。《尔雅·释兽》:“貘,白豹。”战旗上的军徽,指代凶猛军队。“父”,开始。《老子》:“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丁”,壮大。《史记·律书》:“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在这个范围内生产凶猛军队开始壮大。”铭文“亚貘父丁”,指是器主族氏,记载商王祭祀文武帝乙和邲其受商王赏赐之事。“文武帝乙”是帝辛之父帝乙(前1101年继位,前1076年病卒,葬于殷)。这件卣作于帝辛四年(前1078)。帝辛(前1075年即位,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卣,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一般为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和提梁,亦有称此为壶的,故四祀邲其卣又可称为四祀邲其壶。
    四祀邲其卣铭文中的“宜”字,为“俎”,即陈肉块于俎案,相当于今天的砧板、案板、餐桌。《礼记·明堂位》:“俎,虞氏以椀,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礼记·礼运》:“腥其俎,体其犬、豕、牛、羊。”就是说祭祀时,杀牲、切肉、煮熟,然后分别骨肉的贵贱,载于俎上。晋陆机《草木疏》:“椇曲来巢,殷俎足似之”,说明殷商时期俎足演变为弯曲形制。元代陈澔《集说》:“椇者,俎之足间横木,为曲桡之形,如椇枳之树枝也。”甲骨史料中经常有关于“宜羊”“宜牝”“宜牛”“宜牢”“宜大牢”等相关记载。“尊文武帝乙宜(俎)”,就是给尊敬的亡父文武帝乙准备烹煮肉食的案板。西周时期铜器《三年壶》“易(锡)羔俎;易(锡)彘俎”, 说明周孝王三年(前889)的礼器铜壶,最早铭“羔俎”“彘俎”,说明当时盛放不同牲体的俎,各有专名。
    四祀邲其卣铭文为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集结于壶底平面之内,形构茂密宽绰、疏密交错,生动自由而舒意。笔画首尾尖锐出锋,中画肥厚,收笔处时有波磔,直线条较多,圆转的线条较少。结字严紧精密,线条粗壮,字形内部的空间狭小,但不臃肿。章法茂密而不窒息,笔画雄强而不粗野。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行款错落参差,气象雄奇瑰丽,充分体现了其书风的虔诚和恬静,具有安谧祥和的美感,实为大家之手笔,令人赞叹。其空间布局的审美意识不能不令后人赞叹和折服。这种圆形章法布局,在商周金文中尚不多见,只有后世的“团扇”与此相仿佛,是研究商末书法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