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节日—过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06 中华五千年 佚名 参加讨论
过年是土家族的最大节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较其他节日隆重得多,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土家族过年,有过小年和大年之分。小年过的是腊月二十三;大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有的地方叫“过赶年”。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说法很多,主要的是两说:一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正值年关,土家族人正准备热热闹闹过年,突然朝廷下来旨圣,调土家族士兵赶苏淞协剿倭寇。按路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等过年就得出发。为了使这些已集中起来马上就要离开家乡、上战场的土家族官兵过了年再走,就决定提前过年。过年后,土家族官兵紧急出征,按时到达,并同朝廷将士及其他少数民族官兵一道将倭寇击败。由于土家族官兵战功卓蓍,荣立“东南第一战功”。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很有意义的日子,每逢过年都提前一天。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二说土家族的祖先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就连过年也难得几天安稳日子。有一年,过年前几天,探得敌方正集中人马,打算在过年这一天前来侵犯,土家族人为了不错过过年的机会,于是就提前过了年。第二天,斗志旺盛的土家族人迎头痛击来犯之敌,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土家族人以提前一天过年的形式纪念胜利的节日,从而成为习俗,传承下来。 大多数土家族除提前一天过年之外,还要和汉族同胞一样,再过一个年。即月大过腊月三十,月小过腊月二十九,所以,一般人都说,土家族要过二个年。 土家族过年不但在时间上有其独特之处,而年事活动持续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多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一进入腊月,土家族人便忙于打粑粑,做团馓,节日气氛笼罩土家族村村寨寨,一直到来年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结束。在土家族聚居区,年事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打粑粑。进入腊月,土家族人就先后用最好的大糯米(家住山区的用高粱、小米,也有在糯米、高梁、小米中掺些盖米的),用水洗净浸泡大半夜,第二天用甑子蒸熟,然后在粑粑槽内将其打糅,再揉搓成约莫二两重一个的圆饼,五个一叠,放在案板上冷却后,在千器具上放置七、八天,粑粑开始干裂时,放入大水缸或大陶瓷缸子中,用腊水(腊月的清水)浸泡。为了便于互相帮工,打粑粑一般是几家几户联合进行。打粑粑时,这些人家显得热气腾腾,而在打粑粑过程中,最有趣的是两件事。一是两人对打。当蒸熟的粑米倒入粑粑槽后,两人面对面,你一槌我一槌对打起来,边打边推拉,动作 十分优美。但无论力气多大的汉子,也难以一口气把一槽粑耙 打完,一般需在中途换人。这样,你上我下,嘻嘻哈哈,热热 闹闹。一九八三年搬上首都舞台的土家族舞蹈《粑粑哈》就逼 真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打过年粑粑的这一生动场面。二是做“破 拢粑粑”。汉语叫年粑粑。将熟糯米打糅后,粑粑快做完时, 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粑粑的妇女,做几个大粑粑,这种粑粑小 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就叫做“破拢粑粑”。它既象征 “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族人大方。吃“破拢粑杷”也有讲究。 一是合家团团圆圆吃,二是招待亲戚朋友。为什么过年要做大糍粑呢?传说,田姓土家族人原是九兄弟,加上一个女婿,称九子十状元,朝廷怕他们独霸一方,便差来官兵要将他们斩尽杀绝。这正是腊月二十八打过年粑粑的时候,惊慌间,弟兄们把槽中粑粑取出,分成几大坨用簸箕端起上山了。回家后,大糍粑已变硬,再无法分成小块,以后吃时就用刀子切成小块烧起吃或煎起吃,后来,这九弟兄各占一方,安居乐业,生养后代。可土家族都没忘记当年的苦难,所以,后来每年过年都要做几个大粑粑分食。这种粑粑一般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过清明节才吃,以显示家庭富有。 (二)做团馓。团馓是土家族过年的必备之物。它的加工 过程精细而奇特。进入腊月后,土家族打粑粑之前,都要做团馓。团馓的做法是,将蒸熟的糯米,用或大或小的竹圈子在木板上做成一个个圆饼饼。冷却后用炭火烘干或用阳光晒干。用 红笔在上面画上梅花点点,再用清油炸泡。做成的团馓形圆而馓凸,造型十分美观。土家族过年为什么要做团馓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根巴,传说有一年腊月二十八。敌兵攻打土家族山寨。这时寨上已在打粑粑。为了不使大家吃亏,有个叫黑狗狗的小伙子主动要求守寨,其余的人用各种家什装上蒸熟的糯米躲到后山山洞里去了。敌兵进寨后,黑狗用粑粑槌同他们进行了一场搏斗。黑狗虽力大无比,东一槌西一槌,打死了不少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杀害在粑粑槽边。他的滴滴鲜血晒在粑粑槽里的熟糯米上。等敌兵退走,人们回到寨子里,已是正月初一了。端上山的熟糯米已冷却成圆饼饼了。大家只好用青油把它炸熟来泡汤吃。后来,土家族每逢过年必做团馓,以此表示对土家族英雄黑狗的纪念。现在团馓作为土家族的特制食品或被当作“团圆”的吉祥物,除在正月间正常食用外,还被派上许许多多的用场。平日(尤其是正月间)贵宾进屋主人必定先给客人泡一碗团馓,以示欢迎。膨松松的团馓,冲上滚烫烫的开水加进甜滋滋的白糖,吃起来分外香甜可口。小俩口正月初一上岳父家拜年,年轻媳妇背上花背笼,小伙子用箩筐挑一挑礼品,这箩筐里装的,里面是糍粑,上面盖着的必是梅花点点或是画上“喜”字的团馓,以表示对岳父岳母的尊敬。 (三)插柏梅、贴钱纸。过年这天,家家户户要在神龛上、堂屋中柱、大门上到处插上一些柏树枝和梅花枝,这样做与土家族祖先的战争生活环境有关。据说,出征官兵集中过年时人多,没有那么多也没那么大的房子作餐厅,只得在村外梅花园中和松柏树林下过年。后人在过年时插柏松、梅花,意在重现古时土家族的战争生活,表示对祖先的纪念。另外,土家族在腊月二十九过年这天,在门窗、猪圈、牛栏、鸡笼和碓磨、犁、耙、锄、打谷桶、柜子等大型家俱和农县上及附近果树上要贴压岁钱(用祭菩萨的钱纸),以此预兆来年财源兴旺,到处是钱。这些钱纸,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扯掉烧毁。 (四)贴门神。门神,土家族人叫做“把门将军”。一般门神为秦叔宝、尉迟恭画像。也有贴神萘、郁垒或其他威武之神的。谈起土家族人贴门神的习俗,必须追逆到遥远的古代。据说,古时候,土家族居住的地方连年争战,加之年岁又差,战死、饿死之人很多。这些“惨死鬼”在过年时从四面八方赶来,想闯入百姓家享些香火、钱财。他们进入哪家都会带来凶灾,不但危及一家老小,而且来年五谷不丰,六畜不旺。只要贴上威风凛凛的门神,一切妖魔鬼怪见了都会望而却步,灰溜溜的逃走。在万恶的旧社会,贴门神的习俗表现了饱受欺凌的土家族人民对邪恶势力的痛恨,寄托了土家族对解民于水火的“神人”的敬仰。解放后,贴门神的习惯仍在土家族乡间保留着。同时,普遍兴起了贴年画、贴春联之风,给节日增添了新的气氛。 (五)吃团年饭。土家族人过年,讲的是合家欢乐,远离家乡的亲人也要回家来,全家老少团聚同桌吃饭,这叫团年。吃团年饭,一定要蒸甑子饭和蒸肉,煮合菜。过年这天土家族村寨家家户户要架甑子,甑子下层一般是蒸的大米饭,上层蒸的是用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坨肉。甑子饭蒸得很多,许多家庭吃甑子饭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才洗甑子。合菜就是把肉丝、萝卜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煮在一起吃。土家族人过年之所要架甑予蒸饭,蒸坨坨肉和吃合菜,这是和土家族祖先的战争生活分不开的。据说,当年土家族官兵集中一起过年,人数众多,只有架甑子蒸饭,肉也无时间切细,只有砍成坨坨,裹些小米、米粉子蒸在上层蒸熟,至于其它的菜,更没时间分别细炒了,只好合在一起煮成合菜。后人称这菜为“贺菜”,这既是合之谐音,也有祝贺打胜仗之意。 吃团年饭很有讲究。上桌后,每人夹一坨肉放在自己碗内的饭上,在饭上插上筷子,表示祭祖宗。有的吃年饭的时间要长,饭后不立即抹桌、洗碗。传说古时候土家族人常和外界打仗,你杀过来,我杀过去,常年难得安宁。有一年,土家族人正忙着办年,敌方派一小孩来土家族山寨“探水”(侦察)。土家族人看他年岁小,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小孩把土家族山寨的情况弄得一清二楚。敌军乘机发动猛烈进攻,土家族人刚吃完团年饭,还没来得及洗碗、抹桌,青壮年立投入战斗,老人和小孩都逃到后面的山洞里去了。战斗结束敌人撤退后,大家方回来抹桌、洗碗。后人为了吸取教训,一直保持这一习俗。而且过年这一天不准外人来,因为怕他又是“探水”来的。 (六)守岁抢年。年三十这天晚上,土家族山寨家家户户堂屋内外灯火通明,男女老小通宵不眠,合家坐在火塘边,热热闹闹谈一年的年景,讲来年的打算,讲各种奇闻轶事。最要紧的是,主家族人守年这晚要烧三根早己准备好的大木柴,火越大越好。说是这样,来年财源就兴旺,所以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这样的谚语。守岁到凌晨,听到公鸡叫,就放爆竹,紧接着整个村寨家家户户爆竹震天,这叫抢年。谁家的公鸡先叫,先放爆竹,谁家就抢得“头年”,说是来年最吉利。公鸡一叫,爆竹一响,土家族山寨就欢腾起来,争先出行并给土地菩萨拜年,争先挑水,争先推磨、舂碓,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热气腾腾的节日景象。大部分人抢完年后,就睡觉了。初一早晨可以“挖觉”(即睡懒觉),不必早起。 (七)拜年。士家族拜年的时间是正月初一。拜年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初一早晨,逢入就拜,互相祝福、问好。一是家中小孩起床后,立即给大人拜年。尤其是分户后的小孩必须先给公公婆婆、伯伯、叔叔等长辈拜年。小孩拜年,大人必须给压岁钱或其它礼物。最正规的拜年,要算是年轻夫妻双双上岳母娘家拜年,女的背上花背笼,男的挑上满满一挑粑粑、团馓和腊猪腿,女婿向岳父岳母磕头拜年后,就在岳父家住下来,参加当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