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香茗顿悟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2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因为常失眠,好久不喝茶了。以前喝茶,对茶叶非常挑剔,非一旗一枪的雨前龙井不饮,连累在杭州的弟弟,每年惦记着为这个显摆的姐姐张罗茶叶。不多,一年一斤足矣。 因为要的少,所以求精。 孩提时有过随外婆上山采茶的经历,清明前采茶,只摘枝头三片嫩芽,半山茶园采下来,采不足一斤茶,这是极品。谷雨后采茶,便采枝上全部的新叶了,同一株茶树上的茶叶就这样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这都还是头茶,二茶在夏天采,那时外婆不让我随她下茶园,怕晒坏了她的宝贝外孙女。记得外婆说:茶叶是观音菩萨为红尘众生选择的解渴润喉的饮品,为了选合适的植物,观音菩萨尝遍了百种草头,以至于唇舌滴血,淋漓不止。后来看过神农“尝百草”的记载:相传神农为众生翻山越岭,口渴难忍,见一片树叶飘落到眼前,捡起一看,青嫩可爱,汁液润滑,气味芬芳,后经过不断的栽培、更新、繁衍,使茶叶变为如今的“国饮”。接触佛教、禅宗的一些文献后,还知道了这样的传说:禅宗师祖达摩参禅,面壁九年,其间瞌睡难忍,眼皮耷拉,他随手撤下眼皮往地上一丢,于是,地上长出了一株小绿苗,这就是后来人们饮用的茶叶树。鉴此种种,茶叶被蒙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自佛教逐渐中国化后,禅宗的发展和茶道的兴盛,使茶和禅的相提并论成为物质和精神相融合的象征。 茶谓道,禅谓境。以茶味参禅,以禅心品茶,就是人们所追求的“茶禅一味”的境界吗?可不论是从茶的角度谈禅,还是从禅的角度谈茶,我总觉得文字是苍白无力的,“禅玄无可云,茶妙自待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门宗旨:以心传心,自悟自解。一段闲文怎描述“万法、自性”的玄妙?一本茶经怎概括杯中乾坤的广博? 品茶,可清心、益思,可怡情、修身……若得三二知己,于幽篁间、明月下,一起手谈、论道、吟咏、鉴赏,亦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也,那时,旁有丝竹、清风,手有清茗一盅,眼中山岚之色,心中清冷之音,全聚集在小小的茶杯里,可茶喝到这份儿上,已经失了三分禅意,只因太刻意。禅,要的不是这境界。 那么在无月之夜,让我独自拈一缕夜色沏茶。一杯香茗在手,杯中的茶叶在水的冲泡下缓缓舒展,在那很轻微的声音里,聆听四季花开花落的动静,忽略江湖潮涨潮消的澎湃。渐渐,氤氲雾气间,仿佛一片空无,又含无尽乾坤。只要心有闲情,万物皆可品的,品风、品雨、品月、品花、品万籁俱寂的空灵……何必刻意要局限于某一处饮茶或某一时品茶呢?又何必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种茶叶或某一处的茶叶呢?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静静地坐在蒲团上,品夜色,动静由心。没有好茶的时候,倒一杯白开水,慢慢地饮,冷暖自知。这不正是喝茶的最高境界吗? 佛曰: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不必百般需索。那么,我喝眼前的水,品手边的茶。还等什么呢?多少杯空,几许茶凉。终有一日,我将绝尘而去,不带走云彩,不带走风,那时,谁家的红炉正旺,谁家的新茗正香,纵是少年风流事,佳人亦然无趣知。 那时,那事,一切的一切,于我而言,都已是一杯隔夜的冷茶。 茶冷了,茶冷了又如何?茶冷了,禅香袅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七碗变神仙唐朝人怎样喝茶
- 下一篇:遥望昔日唐蕃古道寻访远去的“藏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