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茶艺 >

赵佶:风雅绝代衰天子


    赵佶就是宋徽宗。他这个皇帝当得糟糕至极,昏庸无能,耽于享乐,朝政腐朽黑暗,最后导致靖康之难,北宋之亡。皇帝中若评选最不称职、遭遇最倒霉、结局最屈辱者,前三甲宋徽宗是坐稳了的。第一名应该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李后主。但是,国人对这两位衰天子的感情,往往不是恨——恨不起来,更不曾鄙视——某种意义上那是他们应得的,而是一种既怨又谅的无奈,一种复杂而深切的同情。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第一,这两个人除“本职工作”不称职之外,实在是天才的艺术家,多才多艺,才华盖世,风雅绝代。第二,让这样的性情中人当皇帝,真是九州生铁铸大错,但这是宗法制度所致,不是他们个人意志所决定,这个“岗位”可没听说过竞聘上岗的!命运的玩笑,开得忒大了。第三,他们虽然政治上无能,是可悲的历史人物,但自己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亡国灭身,事实上有“以死谢天下”的效果。第四,这是最隐蔽也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理由:他们生性比较柔善,昏而不恶、庸而不暴。中国人对皇帝要求其实不高,只要不残暴不变态就不会切齿痛恨,糊涂荒唐是可以原谅的。
    赵佶有几件事很出名:能书(著名的瘦金体),善画(工花鸟,画鸟时为了生动用生漆点睛),在音律、诗词、收藏、鉴赏等方面的造诣也很高,又极好园林花石(故有“花石纲”之事)。遥想他在位的时候,所谓的“富贵风流”,他若不算,就没有人当得起。从成就一番风雅功业上论,赵佶对自己是不辜负的。
    他“工书画,通百艺”,这“百艺”包括茶艺。赵佶嗜茶,精于此道,乐此不疲,当时流行的“斗茶”、“分茶”,他都擅长。对茶具的选择也很有眼光,为了更好地观赏茶面上的白沫(所谓“云脚”和“粥面”),他推重颜色青黑、釉面上有细长白条纹的茶碗(“兔毫盏”)。他在汴京置官窑,还将钧窑也定为官窑,所制茶具专供宫廷使用。
    他写了一本《茶论》(后人称为《大观茶论》),御笔著茶书,是历代帝王中唯一的一个。
    这本书一共才不到三千字,但言简意赅,论述全面,见解精到。内容有绪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香、色、藏焙、品名、外焙二十个名目,其中最精彩的是对七汤点茶法的描写:
    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和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末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之,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如此复杂繁琐的过程,实际操作起来只是一两分钟的时间,不是老于此道而且眼明手快是无法完成的。唐宋饮茶的最大区别,是“唐煮宋点”,欲知“宋”如何“点”,看赵佶的生花妙笔便可领略。
    赵佶确实是茶中高手。只是,在他沉迷于如此细致而微妙的艺术之中时,局势已经岌岌可危,大难临头之日,他那精细逼真的花鸟画轴挡不住阿骨打的狼牙箭,他那出自官窑的兔毫盏又如何经得起金人的铁蹄践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