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茶道-茶艺表演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10 博茶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茶艺表演是通过夸张地演绎泡茶的程序,从而达到泡茶美感的艺术境界。但是,在各种文化现象的冲击下,泡茶的演艺过程不仅夸张,还有些勉强。我对茶艺表演发表以下几点看法,求教于网友们,希望不吝赐教,欢迎参与讨论。 一、温杯的主要目的是从卫生角度考虑的。不同功夫茶具的使用,其作用不一样。 紫砂壶大师。温杯的目的在于提高壶温,让紫砂壶的砂质透气孔张开,有利于吸味、保温,使茶叶香气散发,壶的这种透气性还有利于收敛茶叶的异味。 用紫砂壶比较讲究的人,还有个温壶池,象托盘一样,池里面放满了热水,紫砂壶置放热水池中。“再洗仙颜”这道表演程序其实是不断重复的,即每次给茶壶里加开水,盖好壶盖后,都会用开水在壶面上浇一遍。既是温壶,也是洗壶。由于有了这道功夫,下面的“游山玩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从壶池里把茶壶拿出来,壶的底部有水渍,可以在壶池的边缘走一遍,也可以在茶盘的边缘游走,主要目的是为了滤干壶面的水渍。作为表演,有时动作夸张,游走的范围可能更大。也有的简化了这道手续,从壶池里拿出紫砂壶,直接在养壶巾上熨一下,就滤干了壶面的水渍,使得茶壶出茶的时候,不会把壶面的水渍一同倒入杯中。 对于瓷质的茶具来说,由于不存在透气这么一说,所以温壶就只有卫生的作用。如果瓷的表面温度太高,还会烫伤手指,喝茶本来是件蛮享受的事情,如果被烫得哇哇叫,还有什么享受。 对于玻璃茶具,温壶就更不可取了。且不说烫手,“温”的过程还卫生不了,毕竟还有手的汗渍在玻璃上。从卫生角度出发,玻璃茶具不如直接从碗柜或者消毒柜取用。 二、赏茗是为了看干茶,台湾人为了使这道表演程序更好看,特意制作了赏茗杯,她的样子象一个打破了的瓷碗。品茶专家在评茶的时候,看干茶叶的过程是用放大镜看的。我的喝茶经验告诉我,这是多余的!干茶的好坏跟茶叶的好不好喝是两码子事。好看的干茶叶只能说明做茶的功夫,也就是茶叶师傅的手法,这是经验,评茶的人凭经验,做茶的人凭经验,那么这个经验是不是告诉了我们,什么形状的茶叶好喝?没有,连做茶叶的师傅自己都不知道哪一锅的茶叶好喝! 不论什么品种的成品茶叶,都看不出它充满生机的辉煌历史,就算通过看茶底,看出了它过去是多么的郁郁葱葱,优美动人,那跟喝茶、品尝茶汤的味道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不喝就知道茶叶的好坏,那就不用泡茶了。如果外形跟茶叶的汤水好坏没有什么关系,那么,这道茶艺表演就是在懵人。 楞要说这道表演工序有作用的话,那就是征求客人的意见,泡什么茶、多少量合适。跟欣赏无关。 三、仙茗入杯。对于茶壶泡茶来说,把茶叶倒入茶壶,速度的快慢、手法姿势的优美,跟这个茗(茶叶)一点关系也没有。表演中可以把很烂的茶叶当成仙茶,用优美的手势倒入茶壶。但是,别忘了我们最终是喝茶耶,花里胡哨的表演不外乎骗人,显示茶叶多么的昂贵。这就是日本茶道的余毒,日本人基本上不分茶叶的好坏,他们喝茶是宗教艺术的仪式,相当于我们的布道施法术。我们不一样,我们是把茶饮当美味,并不希望从喝茶水获得某种精神净化。真是那样,喝茶未免也太累人了。 对于绿茶的某种泡法是有意义的,先把开水倒入玻璃杯,再把绿莹莹的干茶叶放入玻璃杯,欣赏绿茶在水中的沉浮。若是配合茶艺表演的手法,一粒粒茶叶滑落杯中,旋转、展开,也很优美。但是,这种泡茶的方法仅限于某些茶叶,如果硬是把某些茶叶的泡法强加在其他茶叶上,本来优美的手法就会变得蹩脚。 四、“关公巡城”的手法只适用于盖碗的功夫茶具。因为茶壶泡茶已经有了茶海了,茶汤经过均匀的混合了,一杯一杯倒过去就得了,不会有浓淡区分,更不存在“韩信点兵”、“凤凰三点头”这么一说。点出来的只能是滤网滤不掉的茶渣。 五、再说俗称“翻杯”的“丹凤朝阳”或“龙凤呈祥”。对于喜欢用闻香杯的人来说,这道程序的手法是很优美的,名称也好听。但是,许多人品茶是不用温香杯的。茶的香气是品出来的,光靠鼻子闻,就算闻明白了,那时茶汤已经凉了,尝香就差了许多。 六、最后说说焚香。茶艺馆爱把环境打扮成庙宇一样,到处是檀香味。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有的就把陆羽画在墙上。茶艺馆干吗要搞得跟庙宇一样呢,无外乎就是想树立权威感、更好的宰客!这种环境氛围就是想造成一个有理说不清的效果,我不知道檀香会不会使人智商下降,但很多人在那种环境下就变得出钱很大方。进庙宇拜佛是为了信仰,进茶艺馆喝茶是为了什么?要的就是那个香味吗?我以为跟喝茶无关。子衿:异议 茶艺是研究怎样才能得到好茶汤,而茶艺表演是派生出来,目的就是形式演示,如同戏曲表演不是实际生活一样。各自有存在的理由,我觉得没有必要批判。对于茶没有太多了解的人,茶艺表演有很大的宣传作用,引起人的遐想和好奇。而且表演形式容易扩大影响和声势,利于宣传。你在福建,习惯了喝茶,可是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城市里,人们有太多的选择,茶是宝珠暗藏。特别是,中国人的陋习,总以为老传统是落后的,国外的东西是好的,这是国内的现状。如果不是台湾人在国内首开茶艺馆,除了广东福建,没有多少人知道乌龙茶是什么东西。即使是现在,不是还有人说只有台湾的茶可以喝吗?所以在这种形式之下,有人要夸张地表演茶艺,美化茶艺,宣传茶文化,我一概不反对,尽管我是不要看茶艺表演,而且觉得是大大委屈了茶。 再说实际的技艺问题:温杯的目的,一是清洁二是提高茶具温度。紫砂壶且不提。再说玻璃,我个人认为对于下投法和中投法,提高温度也是要紧的,目的是保持水温。绿茶泡得好不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水温要合适,不象乌龙,滚水就成。如果茶具是冷的,水冲下去会迅速降温,实际水温就不对了。但是如果先冲水,最后放茶,就没有温杯的必要,可以倒入比预期温度高的水,等温度降到合适再放茶。 干茶的好坏和茶好不好喝是有关系的。看干茶,不是看做得好不好看,而且要看颜色,形状,光泽,香气和是否碎茶多。比如你给我的两种铁观音,在外形上就相差很远。好的那一种,翠绿,颗粒大,非常油润。翠绿说明发酵略浅,铁观音如果发酵浅,很不好控制,因为很容易香气做不出来。只有摇青技术高超的人,才能做出翠绿而且香纯的茶。那些想做出翠绿结果失败了的茶,会被做成熟茶,售价就很低了。所以一般来说,不是技术好的人,不敢随便尝试。颗粒大并不都是好的,但是起码有叶片大而肥厚的可能性。比如本山,是不可能做得紧结卷曲大颗粒的。至少一看就知道是铁观音。好的干茶很清香,陈茶或保存不好的茶,都有异味或闷气。所以干茶的好坏,至少给人以初步印象。你在福建,茶店都会允许试茶。可是在大多数地方,根本就没有试茶的传统,要买,只能通过鉴别干茶。对于绿茶,干茶的鉴别特别有效。比如龙井,摸上去要滑,抓起一把撒下来,好茶会散开来不成堆。最好的颜色不是翠绿,而是略黄。如果人家要的是狮峰龙井的价,而茶是碧绿的,那么你至少知道这是假的狮峰。绿茶藏得不好,干茶颜色很会就会变。这些都十分的明显。什么茶都会被作假,有些干茶看着很好的,喝起来却令人失望。但是懂得干茶的特征,至少可以减少上当的几率。 关公巡城我是一直坚持的,因为不用公道杯。也许是心理作用,总是觉得公道杯会分了茶香和茶味,隔了一层才到口内,不好。再说那个滤网,金属的东西,和茶不配。一用滤网总是觉得有铁气,大概是心里作用。 喝茶时候不要有异香。茶艺表演点香,估计是从“茶禅一味”那里演化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