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茶艺 >

和尚家风(2)

有饮茶习俗;二则说明僧人饮茶有所本,佛经无载但祖师以身作则;三则说明僧人饮茶与坐禅有关,因坐禅而发现茶驱睡之功,茶有益于僧人坐禅。魏晋升南北朝时期僧人茶俗的形成有两个客观原因:
    其一,当时饮茶已较普遍,南朝尤盛。《茶经》录入《世说新语》中一则故事,那个北方士子任瞻去了南方,见南方人普遍饮茶便也随俗“下饮”,饮了茶却不知为茶为茗,其实这过江后居住在吴兴茶区,自然会选择饮茶,以茶代饭又足见嗜茶之烈,大约喝了数十年,竟活了79岁,这是饮茶可养生长寿的例征。法瑶的嗜茶反映了南朝僧人茶见已悄然兴起,皇上敕吴兴地方官礼致上京,于崇佛、敬老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对僧人饮茶的提倡和肯定。
    其二,僧人禁断酒肉,有助于僧人茶风的形成。佛家戒杀生,限制食肉,《十诵律》说:“我听啖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允许和尚吃没看见、未听闻、不怀疑是杀生和三种肉。南朝和尚居于江南富庶之地,鱼米之乡,酒肉易得,中国人又重享乐,当时的和尚估计是有肉就吃、见酒就喝,这事引起发梁武帝萧衍(464~549)的注意,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崇佛教的皇帝,自称“三宝之奴”,晚年素食,奉戒甚严。他是虔诚的佛子,奉佛教为国教,故又是当然的宗教领袖。为了维护指门清规,在天监十年(511)发布了《断酒肉文》,其《与老舍论断肉敕》,文曰:……众僧食肉,罪剧白衣。白衣食肉,乃不免地狱,而止是一罪;至于众僧食肉,既犯性罪,又伤戒律,以此为言,有两重罪。若是学问众僧食肉者,此为恶业复倍于前。所以如此,既亲达经教,为人讲说,口称慈悲,心怀毒害,非是不知,知而故犯,言行既违,即成诡妄。论学问人食肉,则罪有三重。所以贵于解义,正为如说修行,反复啖食鱼肉,侵酷生类,作恶知识,起众怨对,坠堕地狱,疾于[予赞]矛。善恶报应,必也不亡。凡出家人,实宜深思。酒与茶本是此消彼长之物,佛门枯寂,酒不能喝,肉不能吃,饮茶便成为僧人十分珍视的享受了。好在南朝寺宇多在茶区,僧人自种自采自饮,既有农耕之乐,又获品茗之趣,何乐而不为?
    隋朝文帝杨坚(541-604)崇佛,在位期间大力发展佛教,如在仁寿元至三年(601-603)三次下诏修佛塔113座供养舍利,开皇十年(590)新度僧尼50多万人,在原有佛寺5000所的基础上新建寺院3792所,新造佛像106580尊,修治旧像1588940尊。他有时患过头痛症,是僧人教以饮茶而愈,自此文帝亦嗜茶,臣子们争相贡献,有谚曰:“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年。”若说梁武帝发布断酒肉的命令从客观上促进了僧人饮茶之风,那么隋文帝崇佛又嗜茶,以天子之尊促进了僧与茶的进一步结合。
    初唐时全国茶叶生产大发展,茶风较前朝尤盛。陆羽是中唐时期的人,他的《茶经》大约著于建中年间,即公元8世纪末叶,书中所载茶事多是初唐实况,据《茶经•八之出》所载,当时全国茶叶生产已有很大规模,已形成八大茶区,东到越州,西到襄州,南到泉州、韶州,北到金州、梁州,整个南半个中国无处不产茶,无处不产名茶。外销不多,茶叶多为国人享用。当时的状况是“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反映了全国饮茶的不平衡状态。
    初唐时僧人饮茶状况史料缺乏,但据《封氏闻见记》推测,当时的佛教茶状况是:1.南方和尚嗜茶,北方和尚不多饮;2.佛门有戒律,僧人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