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祝由科 >

祝由治病符箓分科及种类发展简介


    治病符是道符中富有特色之组成部分,讨论治病符的演进叫以较清晰地折谢出道教医学发展的状况。仔细查阅道教文献,我们发现道教治病符的种类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精细、由简单到繁复的衍变过程。治病符种类的衍变反映了道教医学思想的进展。
    我们先梳理一下治病符种类衍变的情况。东汉《太平经》是现存最早的道经,该书卷一百四至一百七收录了大量的复文(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字构成的字符),这些字符只是逐一罗列在经文中,我们不解其意,也不知其类别及用法。
    
    从此书卷一百四题名《兴上除害复文》、卷一百五题名《令尊者无忧复文》、卷百六题名《德行吉昌复文》、卷一百七题名《神佑复文》透露出来的信息看,这些复文即使有用于治病的,数量也是不多的。至于哪些是治病符?有无按疾病分类?我们不得而知。这种不明朗的状况正好表明了早期道教治病符萌生时粗略笼统的特点。
    东晋《抱朴子内篇》之道符土要有佩带、服食两种用法,但用于治病的也不多见。南朝至唐,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刘宋时陆修静撰、唐杜光庭增补的《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是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该经搜集的治病符分成:百病符、瘟疫符、伤寒符、寒热符、头痛符、治腹痛符、治心腹痛符、治卒中恶X尸符、治腹胀符、治心腹烦懑符、治腰痛符、治肯痛符、治胸痛符、治下痢符、治霍乱符、治大小便不通符、治淋病符、治阴热及烦热符、解迷惑符、开心强记符、安魂魄符、解悲思符、治疟疾符等二十二种。这二十二种治病符以内科为主,从中可以看出,这时期的道教治病符已经有分类的思想,但分科尚未明细。
    
    元代以后,道教治病符分成十二科,每科治病符下又细分十几甚至几十种。元代《祝由医学十三科》即分治病符为:大方脉(即内科)、诸风科、胎产利、眼目科、小儿科、口齿科、痘疹利、伤折科、耳鼻科、创肿科、金簇科、书禁科、砭针科,每科下又分许多细类,条目众多,此处不一一列举。该经治病符分类法中有一点不足之处:全书卷首列出十二科,正文只是将几百种治病符统在一起,没有按一科数类那样明细排列,还好每道下有注明用法,不至于混乱。总的看来,经过历代符篆道士的积累,治病符的种类不断增长,元代起及以后,治病符的分科才得以可能并越来越明晰。
    道教治病符从早期道教的粗放形态到元代以后的精细分工,呈现出一种由巫向医转型的演进形态,这种转换既是中国医学整体进步作用的结果,也与道医自身的努力求索有关。也许解析一下《祝由医学十二科》题名的由来,可以让我们对此有更具体生动的了解。《祝由医学十二科》也称《祝由科天医十二科》,其中“祝由”二字源自《黄帝内经》。《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云:“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明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活情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叫移精祝由而已也。”《内经》认为祝由能够治疗毒药、针石不能及之疾患。那么,何为祝由呢?祝由,即祝说病由,是古代以祝祷治病的方法;道教创立以后,将符术糅入祝由术,丰富了传统的祝由术。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十九、卷二十《禁经》中就是符咒并陈。如果说《蔡经》
    还是以祝咒为主的话,元《祝由科天医十三科》就是以符为主、辅于咒诵了。“天医”足道教神仙名,《太平经》中就已有“天医”之说法,该经《长存符图第百二十八》云“天符还精以丹书,书以入腹,当见腹中之文大吉,百邪去矣。五官五王为道初,为神祖,审能闭之闭门户。外闇内明,何不洞睹?守之积久,天南宋高道宁全真传授、宋末元初林灵真编辑的《灵宅领教济度全书》载有“召天医一十三科”符:内召风科天医符、召大方脉天医符、召眼科天医符、召产科天医符、召小儿科天医符、召外科天医符、召耳鼻科天医符、召口齿科天医符、召伤折科天医符、召金簇科天医符、召砭热科天医符、召疮肿科天医符、召书禁科天医符。一十三科符皆假借天医为名,由此可见,道教对天医的推崇。这里的“召天医一十三科”大概与《祝由科天医十二科》有相当的联系。
    
    中医分“十二科”始于元代。宋代“太医局”九科:大方脉(内科)、风科、小方脉(小儿科)、疮肿兼折疡、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锨兼书禁科。元代医学分十三利,“诸医人于十三科内,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元史·志第五十一·刑法二》)。这十三科是: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比照<灵宝领教济度全书》以及《祝由利天医十三科》之“十三科”提法,大同小异。可见,道教治病符之分科与中医分科发展是同步的。
    由以上的解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理出个思路:道教治病符脱胎于古代巫符,在历代符箓派道士的努力和中医学的促动下,种类越来越丰,分科越来越细,最终实现了由巫符到医符的转型。
    转自 黄永锋/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