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不言之教》:“道经”与“德经”孰先孰后?傅圆天大师这样说


    文/傅圆天
    一、道的起源
    道教源于中国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伏羲,有伏羲姊妹治人烟的佳话流传。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与人,始画八卦(先天八卦)以通神明,定干南坤北。乾坤那时就提出来了,用今天的话来讲乾道就是男的,坤道就是女的,在人间全真道所称的乾道,就是男道士,坤道就是女道士。中华老祖先一个炎帝,一个黄帝,那时已形成了国家体制,炎帝是南方的一个统治部落,黄帝是北方的一个统治部落,炎、黄时代中华大地形成了一定的统一。经过两千余年出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子、孔子。诸子百家都讲道,以道的理论作基础的道风已普遍形成。老子讲道是以《道德经》为基础,孔子讲道是以《大学》、《中庸》为基础,儒家讲的道是“天不变,道也不变”他讲的是天地之内的道理。
    
    青城山(资料图)
    《道德经》的阐述,对道分为三层道理来讲。“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道德经的第一句话,老子讲的大道说明了“无名,天地之始。”他自己做了阐述,这部《道德经》是他一人写成,一人自述,一人自解。本书的第二句话“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阐述道可道非常道的阐述论语。中国有文化以来顾名思意,因形定名。没有形象的道是无法阐述出来的,他借用名、形来阐述道。第一个名是没有安在任何条件的名上,称为无名。第三句话“无名,天地之始”解释的是第一个道。这个道生天地之前就有,这个道比孔子讲儒学,讲易经还要高一层。“无名天下之始”这一句后面有一章进行了专门论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是老子自作自解的第一个道字。
    还有部经典,就是日诵早课里的《清静经》,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也是解释“道,可道”的第一个道的经典,这个程序是很清楚的。第二句“名,可名”是指定,指定的这是一个水瓶,是可名的水瓶,再指一个茶杯,这是可名的茶杯,再指定这是一张桌子,而这是可名的桌子,而这是可名的桌子它却不能代表水瓶也不能代表茶杯,这就表明了可名的实际内含意义。可道,天地寒来暑往,日月东升西降,一年春夏秋冬,运行哺养万物生成,讲的就是可道。“有名万物之母”指天地有名了,是万物的母亲。天有阳光雨露,地有栽养万物,因为有了名即有了万物,那么这有名就是万物的母亲。
    二、“道德”的次序
    《道德经》以现在有两种版本。第一种是我们现在常读到的,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第二种是在湖南马王堆发掘出土的《道德经》,距《道德经》成书时间约600年,政治家把这部经典拿来陪葬。从出土的经书来看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两部经典合成一部即是《道德经》。
    
    1995年青城山老君阁剪彩(图源:《不言之教》)
    为这次序的差异,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的教授找我讨论,问我究竟是道经在前,还是德经在前?到底道经在前正确?还是德经在前正确?这有个天机,祖师爷给我智慧感应,当时我回答:不管用一般常见版本,还是用马王堆出土的,看《道德经》的原文就很清楚,差异是两部经典的差异,是上下篇的差异,其实有好几章里都说到了道德的次序。德经里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是道在前,不是德在前,道德经的词语已把事实谈清楚了。失道而后德,假若失去了道的形象,就用德来接替它。失去了德的形象,用仁来接替它。失去了仁的形象,用忠义的义来接替它。义的形象都又下降,那就是礼的形象来代替它,这已经将礼节的表面形象落到道德的最后标准了。这是道家观点。
    对“道”字作个简要的阐述。道的观点存仁、存已。“道”字上面有两点,这就是阴阳。下面“一”字即在道的统一下,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即要顾到客观的主人,也要照顾到自己的生存,是两者并重的关系。自己的“自”与上面合起就是一个“首”字,首是父(阳?)精、母(阴)血合一而成的,人的形象如此,人有人的头首。万物都有各自的头首,兽有兽的头首,禽有禽的头首,飞禽走兽皆各有自己的来源,道即代表了他本身的来源,也是万物的规律,运转不息,自始至终。有了头首就有了生命,就要动,下面一个走之就是动,头首加上走之,即是一个完整的“道”字,道要走要运行。中华文化言简意深,词简意通,一个字代表了很全面的宇宙整体,也很全面地代表了人生的整体。人从幼壮至衰老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