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悠悠古庙 神灵居焉:西安都城隍庙历代修治考


    文/知乐斋主
    西安都城隍庙为关中胜迹,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城隍庙,为陕西省乃至西北五省的总城隍,与南京城隍庙、北京城隍庙并列为全国三大城隍庙,地位十分显赫。西安都城隍庙历经六百多年的岁月变迁,或毁于烟火,或倾于风雨,而历代修治增饰,终成今日之规模。城隍庙的历代重修经历,在方志和金石仅留下了几处不多的记载,今录而考之,以备后之庙志编纂者,庶几可参照也。
    
    西安都城隍庙(资料图)
    嘉庆之前的六次重修
    嘉庆《长安县志·祠祀志》记载了都城隍庙在明清两朝六次较大的重修活动:“城隍庙在县治西,前明建,累修于弘治、嘉靖、万历中,有碑记。皇朝康熙三年知府叶承祧重修,雍正初毁于火,总督年羹尧移秦府木植改建,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建乐舞楼。”嘉庆《长安县志》记载了都城隍庙自明宣德中从东门九曜街迁建今址,经历了六次较大的重修之举,明弘治、嘉靖、万历重修的碑记早已不存,其中的情形也难以知晓,而清康熙三年(1664)和乾隆三十三(1768)年的重修也未留下任何其他的记载,唯雍正年间移故明秦王府木料的改建,因陕甘总督年羹尧主事而着墨较多。
    道咸年间的大规模重修
    又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祠祀考》载:“都城隍庙在城内西大街,道咸间募资重修二殿、寝殿、东西朝殿并各道院二十二宫,光绪十三年巡抚叶伯英祷雨辄应,又重修,有碑记。”城隍庙在道光、咸丰间的大规模重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金石考》载有《灵圣王都城隍庙碑记》一通,署为“咸丰三年癸丑季春,翰林院编修韩城王笃庆撰、富平石中玉书,列名有翰林院编修呼延振、候补同知唐李杜、长安知县孙治”。可惜这通珍贵的碑记也没有保存下来。
    
    清末的西安都城隍庙(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
    光绪十三年重修碑记
    前述碑记都已无存,唯有光绪十三年(1887)的重修,留下了两块珍贵的碑记材料,对于当时的重修始末记载颇为详细,其中一通为“重修城隍庙二门钟鼓楼东庑乐舞楼碑”,署为“光绪十三年孟秋叶伯英撰并正书,在都城隍庙内”。甚为可惜的是,这通石碑在文革中被毁,仅叶伯英《耕经堂年谱》存文,而另一通同时立石的“重修陕西都城隍庙二门钟鼓楼东庑乐楼捐资题名记”,为“三品衔在任候补道陕西西安府知府高密李楹”所撰,如今仍然立在城隍庙大殿前的牌楼下。
    叶伯英(1825-1888)字冠卿,安徽怀宁人,生于官宦之家,附贡生,曾任清河道员,清光绪七年(1881)任陕西按察使,后迁布政使,光绪十二年擢陕西巡抚,光绪十四年九月初六(1888年10月10日)卒于任。光绪十三年(1887)二月,城隍庙的商户不慎失火,延烧至东庑、乐楼,巡抚叶伯英率官民重修,命候补知县樊继英董其事,同年七月工竣,叶伯英撰“重修城隍庙乐楼二门两庑记”并立石,即前述方志所载的“重修城隍庙二门钟鼓楼东庑乐舞楼碑”,今碑已不存,所幸叶氏《耕经堂年谱》存其文,兹录以备考:
    “西安城隍庙明初在东门九曜街,宣德中乃迁于此,我朝顺治以来屡有增饰,而规模整肃、栋宇崇宏,则自川陕制军年公重修始,正殿材植即所移明代秦藩署中梁栋也。光绪丙戌二月十九日,商民不戒于火,延焚东庑乐楼二门,西庑虽存,屋瓦窗櫺率为赴救者践踏残破,幸正殿、灵官、经楼皆尚无恙。余惟神护国福民,载在祀典,安可任其荒废而不亟谋兴复乎?因令官绅等佈金为倡各属,商民亦欣然捐助,委候补知县随州樊继英董其役,阅四月工竣,都用银八千四百两有奇,规模仍旧而工料坚实倍于从前。正殿及庙内外旧有绰楔,徧饰丹漆,焕然一新,庶足妥神灵而壮观瞻矣。惟此地近市㕓,庙祝嗜利,廊庑几同阛阓,喧嚣襍踏,慢神兹甚,且朔望行香以其祈晴祷雨,有司恪恭将事庙中,无盥沐更衣之地,殊不足以昭诚敬。兹除室三楹为盥洗所,无事之时则扃鐍门户,不准擅开并饬府县严申禁令,两庑神居毋得再招商贾,用昭严恪之义。又恐其久而生翫焉,附记于此,俾后之人有所考焉。”
    都城隍庙的重修工程,于光绪十三年(1887)三月开工,同年七月工竣,历时四月之久,时任候补道西安府知府李楹也撰写了“重修陕西都城隍庙二门钟鼓楼东庑乐楼捐资题名记”,于当时的重修始末亦有详细的记载。
    李楹,山东高密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光绪中任西安候补知府,光绪十二年(1886),李楹曾搜辑《三李诗集》之残篇,在西安郡斋刊刻成《三李诗抄》。
    光绪十三年的城隍庙重修之举,叶伯英命候补知县樊继英董其事,而候补知府李楹则受命募捐,前后共募得一万多两白银,而修庙费银则八千四百多两,不仅被延烧的东庑、钟鼓楼、乐楼、二门等重加修葺,规模仍旧,正殿及庙内外旧有建筑也都油漆增饰,焕然一新。此碑今仍存西安都城隍庙内,保存完好,录文如下:
    重修陕西都城隍庙二门钟鼓楼东庑乐楼捐资题名记
    陕西都城隍庙在西安府治之西,中为正殿,东西有衖二,商贾赁屋而居,鳞次栉比,五方襍处,与阛阓之间无异也。光绪十二年春二月十九日,东衖不戒于火,延烧二门钟鼓楼及东庑乐楼,西庑虽存,亦成瓦砾。大中丞怀宁叶公谒庙之际,顾瞻咨嗟,以为捍灾御患,神实司之,神之祀事,列在祀典,若不亟加修治,听其倾颓,非所以妥神灵恭祀事也。乃命楹劝助捐资,重加修葺。楹商之咸宁、长安两邑宰,各倡捐廉俸若干两,复致书各州县,凡官绅商贾乐于助资者悉听其便。众闻中丞公命,无不踊跃输将捐资恐后,都计捐银一万有奇,鸠工庀材,饬候补知县随州樊继英董司其事,五阅月而工竣。是役也,虽楹等经营劝谕得以集事,然非中丞公之至诚感人,诸君子集善好施,安能集资如是之钜,成功如此之速耶?是固宜大书特书者也。凡有司官捐资者书衔名,绅商捐资者书邑名,勒之贞石,以垂不朽,著誉流芳,天长地久。
    大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七月榖旦
    三品衔在任候补道陕西西安府知府高密李楹谨记
    共和国时期的修治
    民国时期,西安都城隍庙仍香火鼎盛,每年的城隍庙会成为西京的一大盛事。1942年,日军轰炸西安城,城隍庙藏经阁不幸中弹,许多珍贵的古字画、明版道藏和明清鼓乐谱都毁于一旦。
    
    2003年西安都城隍庙旧貌
    文革动乱中,城隍庙道士被驱逐,香火中断,而殿宇则年久失修,风雨飘摇。2003年城隍庙回归道教界,2005年登记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刘世天道长受命担任城隍庙住持,发心重修城隍庙,多方募化,历经十余年苦心经营,2013年10月,城隍庙修复一期工程竣工,中国社会科学院卢国龙教授应刘世天道长之请,欣然撰写《西安都城隍重修碑记》,记录此次重修盛举,立石以志功德不泯,以备后之君子可考。
    赫赫威灵昭三辅,悠悠古庙佑长安,城隍之神数百年来佑护着这一方土地和人民,而古老的城隍庙正在道教界的保护下,在新的时代焕发着新的生机,成为古城西安的一道庄严亮丽的风景线。(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知乐斋主,腾讯道学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