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高道开示:怎样才能遇到真师?丨专访吴诚真方丈


    文/徐志波
    师承有序,尊师重道
    徐:众所周知,您是1984年3月正式在武汉长春观出家,1989年谢大师他此时在武汉居住,在武汉市道协仅是个顾问而已,已隐退修行,我才正式拜师,成为全真道龙门派第二十四代玄裔弟子,并赐号诚真。1992年谢大师他才去北京。那时,由于信仰虔诚,学习认真,深研经义,加之工作上又勤奋,入道后不久您就得到了老道长们的一致好评。这可以说您是师承有序,尊师重道。可是如今,反观当前有些年轻人受影视、玄幻小说影响甚重,盲目拜师,犹如蜂聚。看似是道门兴盛之兆,实则势必祸患无穷。由于时人学道大多为法而来,所以在其修学道法的过程中,往往重视追求修法的方法,却不是很重视师父或尊重师父了;更有甚者,自以为凭借一两本法书秘籍就能凭此修道有成,其实这无疑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事情,您说是这样吗?您能谈谈入道以来,您对尊师重道感受最深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专访吴诚真方丈(资料图)
    吴:你说的这些现象总是有之,可以理解。由于各自因缘所致,得的结果不一样,古人云: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在入道的第二年,那时我一边担任着会计出纳,还要做知客,还要去做经忏,同时还要照顾着这里的老道长。我先后送走了好多个老人,都是我给他们陪老送终的……如果要回顾一下过去,一代人有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上辈们守,我们这一代要百废待兴,一茬人做一茬事。我们这一代,无疑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我们这一代,还是尽忠尽孝的一代;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一代是全心全力做事的一代。
    自古以来,修行就讲究“法侣财地”四大条件,首当其冲的就是寻师求法,当然,这也是最难的。吕祖的《真经歌》里面开篇就说:“人人纸上寻文义,喃喃不住诵者多,持经咒,念法科,排定纸上望超脱,若是这般超生死,遍地释子成佛罗。”可见,吕祖早就指出了这个问题所在,可即使如此,怎么还是有人以为凭借一两本法书秘籍就能修道有成了呢?我想这不怪他们。因为大多数人都缺乏了解真正修行的方法。可见在修行方面,确实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是需要师父像教小孩子走路一样,一步步来教的,等练到一定程度,还得给你点破玄机。而绝不是自己看书望文生义去理解的,否则,还未入修行之门,首先就装了一肚子偏知和邪见。
    至于当前社会上譬如盲目收徒或拜师的现象,事实也既是如此,现在有些年轻人缺少好师父带,缺失正信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强调要注重正信、正念,可以说大道无术。道为体,德为用,法为辅,道无“法”不显。但是作为修道之人,道士者,事道也,当以道德为本,法乃辅道之用。再者,修道以修心修德为基础,假如连心都不修,又不积德行善,道又怎么可能修成。你看古人学道,师察弟子之根性,弟子观师之德行,如此三五年后,方可进为弟子的。
    
    师察弟子之根性,弟子观师之德行(资料图)
    徐:在采访之前,我查阅了一些有关您的个人资料,因此从过去的报道中我了解到您从小就喜欢看《道德经》、《七真传》、《观音济度》这类道家书籍,并开始食素、放生、留辫子。虽然您那时是有些任性了点,可是说起来,您的经历确实也蛮传奇的。说到您小时即喜欢留辫子了,我们想知道您对当下修道之士,尤其是全真教关于蓄发与否持怎样的个人态度?
    吴:是的,我的辫子一直是在学校时候就这样。不是自古就有“发肤受之于父母”之说吗,所以我在有着多种宗教信仰的家庭没有选择其它的教,而选择了道教。至于蓄发,也正是暗合了修道之人的表“法”,就如同我们穿的这身道装,也是通过这些外在的形象或形式来表“法”的。当然,正一派有别于全真道,可另当别论。但自古以来,蓄发、大领等却是全真道人必须的,这也是分别于你是不是一个全真教的道人。就比如这次的长春观传戒,要求的就是必须蓄发、大领,而且还要冠巾,否则就不能受戒。若是再往深处说,道教继承的更多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从服饰,还是文化,传承的都是汉唐沿袭的文化,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并且,道教文化同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可以说,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传承者和贡献者。因此,谈传统文化不能不谈道教,谈文化传统也不能不谈道教。
    道教追求众生平等
    徐:我们知道,在道教历史上,不仅有无数女子虔诚奉道,还涌现出众多坤道宗师,如上清派宗师魏华存元君、清微派宗师祖舒元君、全真清静派祖师孙不二元君等,这些宗师修道成真的修行经历对您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吴:过去在我出家前,我就喜欢看《七真传》、《观音济度》,《八仙》等书籍,对书中的女神人物如孙不二、何仙姑以及麻姑等形象早已是深入内心。当时在我的家庭中,有的亲人信奉基督教,有的信奉佛教,而我的父亲则是一介儒生。尽管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相通的,都是在引导着人的向善之心。但是,那时我就觉得,道教更适合我。因为纵观历史,不难看出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宗教往往都有轻视或贬低妇女的倾向,而道教却对女性是一种尊崇的态度。
    
    八仙(资料图)
    徐:也就是说中国道教是没有性别歧视的,道教追求的是男女平等?
    吴:确切的说应当是众生平等。而且在道教,修道成仙并不是仅仅为了个人,而是以关怀众生为最高价值目标。因此,道教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绝少排他性,对女性修道成仙不抱有任何歧视、偏见。不仅不分男女贵贱,而且不分愚智美丑。你看八仙里面,代表权贵的有曹国舅,代表老年人的有张果老,代表残疾人的有铁拐李,代表读书人的有吕洞宾,代表女子的有荷仙姑等等,所以说是众生平等。弘道,心里要有大悲大爱的情怀,这就是道教情怀。当然了,得道成仙是我们出家人一以贯之的人生追求,但是当会长、当方丈什么的,却是那个时候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徐:在您入道之初,由于那时刚刚落实宗教政策,长春观百废待兴,要做的事情太多太杂。工作的繁忙,条件的艰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据说与您同年同期出家的八个道友,到第二年年底就只剩下您一个人了。不难想象,那时的您一定是吃了不少苦头。但换言之,在修行的过程中,您觉得如果仅靠兴趣和吃苦,就能成为一个有所建树的修行人了吗?
    吴:你说的走掉的那八个人,只是当时的其中一批,后来又走掉了几十人,也相继都离开了,各有因缘,各了因缘而已。虽然在我们家我是姊妹中最小的,在家里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哪吃过这些苦?可我那个时候,身上就有一股子韧劲,只要是自己认准了的事,只管往前走,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也绝不回头。后来取得的一些成就,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要想人生有所成就,就要好好先去做好自己,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别人吃不了的苦,你要去吃,你要去受。要相信,这些苦难都是在磨砺你的意志,也是一个修道人的经受必要磨难。更是一个人成功前所必经的考验。我们丘祖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才感动玉皇大帝,封大罗天仙状元。
    开示:怎样才能遇到真师?
    徐:世人常说“修道之人,常常寻师。迷时师渡,悟了自渡。”事实上,时人学道大多为法而来。虽然寻师访友是修道者之常事,但自古以来,是“修道者多,得道者寡。真道难悟,几人能明?”在这里,还请您为初入玄门或那些想入而未入的善信弟子开示,您认为怎样才能遇到“真师”、“明师”?
    
    吴诚真方丈(资料图)
    吴:这确实是需要缘分。弟子去找师父,找“明师”都好找,看他的修行。问题是,师父找徒弟却是很难的。老话说“法不传非人”,所以选择徒弟要看他是不是那块“料”,是否能撑得起,担得动。《道法九要》有云: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无骨相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所以说,在古代师父门下弟子无数而得其真传的弟子却屈指可数,这是很常见的。(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徐志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