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铁脚仙人王玉阳 九年苦修荆棘中


    王玉阳,金皇统二年(1142)三月十八日生,宁海东牟人士。传说其母王氏夜里梦见红霞绕身而惊醒,当日便生下了玉阳。玉阳自幼丧父,事母至孝。玉阳身材魁梧,性情怪异,幼时很少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而常喜欢诵读一些道学典籍。《续编·玉阳传》载,金皇统八年(1148)他七岁时,曾不知为什么而气绝倒地,醒后说自己梦游到了阴曹,看到了自己的前世,从此悟透了生死。
    
    玉阳真人王处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玉阳入道
    金大定八年(1168)初春,王玉阳来到文登的牛仙山庵里游居求道。闻知宁海有陕西重阳真人在传真布道之后,便马上前往。二月八日,王玉阳一路访询来到了全真庵,见到了王重阳。重阳见玉阳骨格非凡,道基深厚,心中喜不自胜,“乃曰:汝肯从吾否?玉阳曰:仆所愿也,敢不从命!”重阳遂收其为弟子,赐名处一,号玉阳子。
    玉阳入道时,年方27岁。此时,他非常高兴,多年求道修仙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时他曾赋“行香子·遇师”一首,诗中写道:“定八年间,得遇重阳。感真慈——诀破心王。清中诱化,静里斟量。见紫霞生,祥风至,聚云光(洞也)。 抱一无离,应物圆方。唤东牟——得道婴郎。丹成果满,披挂霓裳。便见三清,朝玉帝,普行香。”从“丹成果满,披挂霓裳”的诗句中,便可看到他当时期望将来修成仙果的美好心情。
    玉阳叩切道妙,悟道极深,重阳对他非常器重,入道后即授他道法三十卷,并予悉心培育。对于师父的道学修为,玉阳钦佩之至,对于师父对自己的精心培育,玉阳感铭肺腑。玉阳曾赋诗“全真”盛赞重阳之德:“我师弘道立全真,如遇纯阳得秘文。性满虚空凝皓彩,丹成表里结祥云。顿超法界留玄教,传化人天赞圣君。救拔群生诸苦难,自然寰海普知闻。”诗中“人天”指的是众生的意思。
    受入道升仙玄论的熏染,王玉阳入教后,其母周氏也要求重阳予以度化入道,重阳赞其贞洁,将其收为门人,赐名为德清,号为玄靖散人,是为重阳坤道中第一弟子。王玉阳自小喜爱道门玄教,相传,他7岁和14岁时,曾两遇异人点化,自此言语放旷,与世不合。可归入重阳门下后,即与马丹阳、谭处端、邱处机等结为莫逆之交,“日每相与探讨修真法诀”。
    大定八年二月底,重阳为避开尘世的纷扰,于清静之境创教立派,特率马丹阳、谭处端、邱处机、王玉阳四弟子来到昆嵛山,开烟霞洞而居之。在昆嵛山上,师徒们自食其力,自己搬柴运水做饭,自己砌石搭木围庵。经过一番锻炼修持,众弟子门人“款款渐投玄”,开始体会到修功之玄妙。条件成熟后,重阳真人便正式宣布创立全真教,并制定了“入教十五论”。
    全真教成立后,王重阳即率弟子云游四方,展开传真布道的活动。是年八月,重阳真人及诸位弟子来到了文登县,于文登姜氏庵中创建了“三教七宝会”。为了扩大全真教的影响,加快全真教的发展,重阳于“七宝会”创立后,即派玉阳真人前往荣成铁槎山修真布道。据《金莲·玉阳传》载,重阳当时对玉阳说,“文登县东铁查山云光洞是求真修炼的清静处,尔应速往,不可怠慢。”由此可见,王重阳派王玉阳前往铁槎山,纯粹是为了发展教派的需要,而绝不是将他抛弃逐出。
    槎山苦修
    大定九年春,王玉阳辞别王重阳,前往铁槎山云光洞修炼。铁槎山地处东天,面向大海,人烟稀少,生活非常清苦,王玉阳在这里主要靠采食山芝野果度日。尽管衣食无着,王玉阳却依然精神饱满。他在“踏云行·咏铁查山石芝”中写道:“四海云膏,三山灵秀,采芝须要忘形友。充饥济渴养琼苗,添神益算光明透。 鸾凤翱翔,虎龙战斗,金狮玉象鸣哮吼。已曾携去献高真,人还服了无衰朽。”另在“咏查山石芝”中豪迈地写道:“日月精华结瑞苗,玄光真气内含包,能滋五脏生金液,暗补全身肌骨牢。”
    铁槎山青峰叠嶂,云海苍溟,霞光映绕,风光非常秀美。王玉阳韬光养晦其间,常如痴如醉,灵情涌起,常吟诗赞美。他在“满庭芳·住铁查山云光洞作”中写道:“俯视沧溟,屏山掩映,万重松桧森然。金波滚滚,云锁翠峰巅。昼对清光浩渺,更阑显——月印新鲜。圆明聚,红霞影里,捧出洞中仙。 元初,真面目,如今了了,高卧云轩。为丹炉无漏,颐养三千。圣祖垂光下降,诸天举——婴子朝元。功成也,金书紫诏,常在玉皇前。”
    王玉阳心高气傲,修炼意志非常坚决。为了磨炼自己的心志,他每天都要赤足翘立于危岩之巅,跪行于荆棘丛生之山涧隘路之中,皮肉磨掉鲜血淋漓,他也在全然不顾。前来求卜问道的人,无不感到骇然。如此苦行苦修,长达九年之久,实非常人所能为,四方善信齐呼其为“铁脚仙人”。自此,王玉阳声望日隆,前来问卜乞福和求道拜师者络绎不绝。
    王玉阳长达九年的苦修苦行,应该说是一个奇迹,这不仅使他名扬四海,而且还使他聚集了深厚的道学修为,为他以后走向宫廷,兴教于齐鲁,奠定了基础。对于玉阳真人的苦修苦行,一代宗师邱处机曾赋诗赞道:“故国真仙子,东方大达人。清高何异俗,爽迈不同尘。表里天俱赐,行藏世绝伦。时时期祸福,征验默通神。”
    
    全真七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传真布道
    王玉阳被尊为“仙人”之后,便下山西行,开始传真布道。他先后在胶东游历了文登、宁海(牟平)、福山、莱阳、登州(蓬莱)、崂山等地,先后在鲁中及鲁西北游历了青州、潍州(潍坊)、莒州(莒县)、滨州、无棣、沧州、莱州、济南等地,此外还到过江西、陕西、山西、北京等地传真布道。此后四十年中,王玉阳弘道兴教,度化了无以数计的善男信女,并留下了大量警世度人的诗词歌颂,为全真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铁槎山西北百里许有道观一处,名曰圣水观,玉阳真人早在大定四年(1164年)时曾来过这里。金大定十七年(1177),玉阳真人离开铁槎山后应邀再次来到圣水仙观。听说“铁脚仙人”来到了圣水观,信道群众蜂拥而至。为了感谢大家的崇信,满足大家求知道妙的愿望,王玉阳在认真讲解了全真教义之后,又以“谢圣水会众”为题,挥笔赋诗劝导教化众人:“独倚蓬门,作个行香。赞虚无——道德清凉。穿金透石,空外呈祥。便饮刀圭,添丹鼎,炼真阳。 廓散长空,得遇仙方。谢诸公——颁赐衣粮。重开道宴,补惜灵光。自享遐龄,增福慧,远悲伤。”
    在圣水期间,有登州会众造访,王玉阳遂和大家一起论述“道”“真”,并赋下“登州会众游圣水”相赠:“法眷知音任往还,云游圣水涉群山。暂离百结尘埃网,时叩重玄秘密关。性上发生真智慧,壶中认得古容颜。全身放下无诸念,便是逍遥自在闲。”
    每年三月三日,圣水宫都要举行聚会,说教论道。玉阳真人多次参加圣会,并屡屡登台宣讲道缘。对于道会的盛况,玉阳真人曾赋诗赞道:“圣水三三聚贵豪,志诚祈福不辞劳,为忧生死同参论,演大因缘化一遭。”
    在圣水宫居住了一段时日后,玉阳真人又应邀来到了文登天宝宫,受到了文登七宝会众的欢迎接待。玉阳在和广大道众一起参玄论道之后,挥笔题诗“答文登七宝会下召见”:“深蒙宠召布桥梁,讲论无生不死方,七宝金莲同结秀,诸天庆会满空香。”
    在会见了文山修观道众之后,王玉阳深感快慰,当场题“赠文山修观道众”一首:“体天法道做修行,天地人伦一化平。若运肯心常不退,决明玄理悟无生。葛洪万卷终归道,惠子千箱谩数程。争似一超真宝地,本来功德自圆成。”
    金元时期,文登是著名的道乡,王重阳创建全真教第一个法会“三教七宝会”,就是在文登建立的。当时,文登的丹霞观刚刚落成,特邀请玉阳真人前往开观讲道。对于文登百姓的向道善举,王玉阳非常赞赏,当即题诗“文登丹霞观”贺勉善缘:“市民官吏同兴观,立志皆无倦。起建丹霞功不浅。修真养浩,绝除贪爱,一点重明显。 混元三界光辉满,了了登云汉。下拔存亡都著岸。施弘正道,永超无碍,有个灵童唤。”
    来到宁海(牟平)金莲堂,金莲会众纷纷向玉阳提出有关道家修炼的问题,玉阳一一作了解答,并赋诗“金莲会众求教”相赠:“法会因由道自然,沉沉苦海种金莲,温温铅鼎神光绽,辊出丹砂射碧天。”
    王玉阳交游非常广泛,只要有难他就相助,只要有缘他就度化。莱阳有宋二先生,平日善结道缘,一心向道,玉阳闻知后,即寄诗度化。诗中写道:“书寄莱阳宋二仙,旧人用事必精专。迩因几处修斋醮,速可同来结胜缘。莫把勤劳如世务,须知清净种金莲。全真内外功圆聚,万里回光透碧天。”
    有安丘县令,为官清正,乐施善道,民声极佳,玉阳深为敬佩,特赋诗“赠安丘县令”:“安丘山水最清明,特感忠良治此城。和睦人民天地喜,丰收田斛禀仓盈。因公正直无私曲,是处歌欢乐太平。助国爱民功就日,好穷道德了前程。”
    商河会众求教,玉阳即前往教化。他赋诗道:“商河真遇自回光,步步玄风贯故乡。云路交参天浩渺,阴魔消散性昭彰。清音历历惊山鬼,灵耀团团满玉堂。一旦出离尘世外,蓬莱永永得清凉。”
    “沂州赵知法问修行”,玉阳赠道:“云踪不断瑞阳开,悟彻尘缘心自灰。但觉身中清一气,渐看鼎内聚三才。青龙白虎鸣哮吼,赤凤乌龟战往来。罗列周天同际会,道成自有紫书催。”
    “某按察使夫人,患病求痊”,玉阳即赋诗道:“ 天生天长顺天修,不论尘寰俗骨骰。四假岂能朝凤阙,三尸那得赴瀛洲。悟真内照忘新触,达本灰心灭旧忧。无色真空超彼岸,稳乘自在大神舟。”
    有“牛殿试施简板求教”,玉阳劝道:“物物洪纤总合真,都缘方寸得良因,从教混迹浮华境,透体金光不染尘。”有“田殿试索”诗,玉阳回道:“虚闲境里种芝田,撮集精华结瑞莲,万化内投清净主,洞观无碍了真仙。”
    礼赞丹阳
    大定二十二年(1180)四月,马丹阳从陕西返回了宁海。是秋,玉阳前来宁海金莲堂拜见,并与丹阳一起居住,共参道真。大定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丹阳于莱阳游仙宫去世,玉阳和处玄一起为他办理了丧事,待百日后方才离去。
    王玉阳对丹阳的道学思想、道家修为和对全真教发展所做的贡献非常敬佩,对丹阳所作的诗词歌颂反复咏读,因此,玉阳受丹阳的思想影响非常深。玉阳曾写下很多有关马丹阳的诗词,从这些诗词中,便可看出他对掌教师兄的推崇景仰。如他在“大定癸卯季冬二十二日丹阳蜕质升霞,故题”中哀赞丹阳道:“走电飞雷击太空,先天大器瓷威雄,妖精魔怪随风散,独显圆成道德功。”他在“丹阳致炼无上道”中赞道:“丹阳致炼无上道,东海西秦通受教,复返云宫度岁华,这回了了全真效。”在“因丹阳一联续成”中赞道:“清净斡开壶内境,无为踏碎洞中天,灵明混合诸天地,大道空无一法传。”在“腊月二十二日斋,忆丹阳”中祝愿道:“奔进玄光宇宙空,大丹一粒醉云峰,仙兄今日朝元去,图画昌阳显异踪。”在“赞丹阳公”中写道:“久宦东牟,清门高广,自然别有行藏。吕真遗训,一指遇重阳。拂袖西秦顺化,真功就——复返吾乡。朝元去,回颜换质,处处显嘉祥。 昌阳,留遗迹,普天设教,劝爇心香。得灵源开悟,独处清凉。宝鼎丹成九转,明颠倒——返照回光。同成道,称扬盛德,呈上满庭芳。”
    
    金世宗十分推崇王处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世宗诏见
    在二十多年的道教生涯中,王玉阳在中国北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朝野上下宫庭内外对他无不景仰,就连当朝的世宗皇帝对他也是推崇有加。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金世宗皇帝下诏,令他速速入宫朝见,时年四十六岁的王玉阳从此和宫庭和帝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其道教功业最鼎盛的时期。
    接到金世宗的诏书,已是当年的十一月十三日了。玉阳随即整理行装,匆匆入京。见到玉阳,世宗非常高兴,尤为礼遇,破格于内殿召见,提问了很多有关养生益寿、修道升仙方面的问题,玉阳一一作了回答。据说,玉阳当时还当众为世宗表演了道法,他能使煮熟的鸭子起死回生,能让干枯的树枝长出嫩叶,能用有洞的瓶子盛酒装水,还能乞求上天降下甘霖。对于玉阳的解答世宗非常满意,对于玉阳的道法世宗非常赞赏,当即赐给冠简紫衣,封赠二品奉禄,并于御果园建起道院,让玉阳入内修行道法,为宫庭主持操办生辰典仪。
    皇上对玉阳的封赏重用,引起了一些朝臣的不快,他们随心生陷害之意。据《金莲·玉阳传》载,当时世宗有位心腹献计说:“道人既为仙人,何不以鸠(一种毒药)试之?”世宗依计令玉阳喝下三杯毒酒,然而玉阳却安然无恙。世宗及众臣非常惊讶,随即向玉阳表示致歉,并予厚赠。
    长期以来,玉阳一直过着逍遥自在的云游生活,可在京城皇帝身边,玉阳就那也去不了了,而且还非常拘束,因此向世宗请求回乡探视。世宗同意了玉阳的请求,并赐钱20万作为回乡的盘缠。就这样,玉阳结束了第一次宫庭之行,回了家乡,来到了昆嵛山南部的圣水岩(又称“小昆嵛山”),建起了玉虚观,继续收授弟子,传真布道。
    有关玉阳真人这次赴京面见世宗的过程,金玉虚观碑记载得很清楚:“初神仙玉阳公,大定丁未(1187),世宗遣使乘传,迎至辇下,召于内殿,延问修真之道,就御果园建道院,给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赐冠简紫衣,悉表而辞之。未几,恳求还山,诏不违其志,仍赐钱二十万,为道路费。”
    往返京师途中,玉阳真人还写下了一些诗词,诗词中也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情况。从赴京前最初他所作的诗词中可知,玉阳真人是在“大定丁未(1187)十一月十三日,初奉诏”书的,诗中写道:“上腾和气彻三台,下布祥云遍九垓,化出空中清雨降,道横四海一声雷。”返回途经沧州时又赋诗一首,诗序介绍说“到沧州无棣县新丰村”时,有“皇亲四官人道庵盘桓。续奉圣旨,委天长观大德,宣至十七日,复委棣州七驸马,支起发钱二百贯,临行赠众”。诗中写道:“诸天仙眷满空浮,带我容光西北流,统摄万灵澄弘渺,翠光拨弄紫云头。”按皇上旨意,玉阳一行住进了天长观,“入天长观”后又作诗写道:“恰如残雪遇春光,一切诸灵罪已亡,万物欣荣逢道化,瑞云洋溢满穹苍。”从往返这三道诗看,玉阳这次入京面圣是非常成功的,他当时的心情也是非常高兴的。
    玉阳返回家乡后,一直住在圣水玉虚观。
    据续编《玉阳传》载,金大定二十九年冬,病卧在床的金世宗遣使前来玉虚观,诏请玉阳速往京师相见。玉阳对使者说:“你们来晚了,恐怕再也不能面见圣颜了!”听了玉阳的话,前来宣诏的使者深感惊愕。于是驾起四匹马拉的矫车,飞往京师而去。他们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待到正月初三日到达京师时,世宗业已于初二日驾崩,新皇帝毅然即了位。国遇大丧,宣诏玉阳的使者不敢奏报新帝,玉阳由此离开了京师,重又回到了玉虚观,闭门不出。这是王玉阳第二次奉诏入京。
    关于玉阳二次入京的情况,金玉虚观碑记载道:“己酉(1189)冬,世宗不豫,复遣使迎师,师曰:“来之晚矣,顾不及得见圣颜。使者愕然,至涿郡哀诏果下,自尔东归,更不复出。”此外,玉阳在当时所写的诗中也作了记述。诗序中说:“世宗寝疾,因忆特差近侍内族,诣圣水玉虚观传宣,令乘驷马车速来”。诗中写道:“八月中秋得暇回,洞天游赏恣徘徊,戊申腊月重宣至,驷马轻车昼夜催。”从“驷马轻车昼夜催”的诗句看,当时玉阳的心情是非常着急的。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奔波,王玉阳他们终于抵达京城。关于当时的情况,玉阳在诗序中解说道:“至己酉(1190)正月初三日到都。世宗已于初二日崩。少主即位,宣使不敢奏见,遂乃还故”。有关玉阳对世宗的哀悼,诗中写道:“先帝升霞泣万方,洪恩厚德岂能忘,公卿不敢当今奏,却返云踪入故乡。”
    章宗诏见
    金承安二年(1197),章宗皇帝想起了玉阳,特旨诏请进京。章宗对玉阳非常尊崇,特在自己的寝宫召见了他,并亲赐御坐,相互谈论得也非常投机,直到夜暮降临了方才结束。所谈问题非常广泛,从天文地理到养生延寿,从道教的延续发展到全真教的教法教仪,从金皇朝的北伐争战致电到百代万世的长治久安,都一一涉猎,玉阳也都一一作了解答。据方志记载,玉阳所答大契圣心,章宗奇而“问曰:‘凡有所问而辄知之,何也?’对曰:‘镜明犹能鉴物,况天地之鉴无幽不烛,何物可逃?所谓天地之鉴,即自己灵明之妙也。’章宗叹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先生之谓也!’明年,施道经一藏,驿送还玉虚观。”通过一席长谈,章宗对玉阳更加器重,次日特令内侍传旨,赐予紫衣,封号为“体玄大师”,并改城东崇福院为永寿观,专为玉阳修行布道之用。一月过后,章宗又特旨令玉阳住持修真观,同时赐绫、罗、绢各2000匹,绵1000两,每月发给饮膳费白银200镪。
    章宗尽管如此优遇,无奈玉阳老母已年过九旬,放心不下,遂于戊午(1198)秋,向章宗辞别归山。章宗为他那一片孝心所感动,特旨准行,并赠给丰富的路资,以礼护送还家。
    章宗的这次诏见,是为玉阳真人的第三次京城之行,有关情况史书、道藏、碑记等多有记载。据金玉虚观碑记载:“逮承安丁巳(1197),章宗遣近侍征以安车,宣见于内閤(音ge,同‘阁’),赐坐,问养身之道,师以无为清静少私寡欲为对。复问教法规仪治国之道,师以雅对,妙沃帝心,嘉叹诚实者久之,曰:‘真修行人也!’留连抵暮方出。翌日,特旨赐紫衣,号体玄大师,盖不问师承非常之渥也,道俗荣之。拜命间,俄一内侍传旨,谓使者曰:‘先生处山林无积贮,从来礼义物我为代出。’改城东崇福院为永寿观,令师处之,阅月,特旨住持修真观,仍赐绫罗绢各二千疋,绵千两,月给斋厨钱二百镪。戊午(1198)秋,辞以亲老之归山,帝许之,仍给装钱不赀。”
    有关这次诏见,玉阳当时所作的一些诗中也多有记述。他在京城修真观中所作诗序中说:“ 承安丁巳(1197),受第三宣,于六月二十五日,到都下天长观。七月初三日宣见赐坐。帝问“清净经”,师解之。次问北征事。师答云“戊午年即止”,后果应。次问全真门户。师一一对答。帝深嘉叹,留连抵暮方出。翌日赐紫衣,号体玄大师。仍差近侍传旨,赐崇福、修真二观,任便住坐。每月给斋厨钱二百镪。时在修真观,作此一篇,寄呈老母,洎圣水道众。”诗中写道:“修真观下信遥通,往复祥光透碧空。昔遇明师开正教,今蒙圣帝助玄风。玉阳自此权行化,法众从兹好用功。稽首慈亲毋少虑,皇恩未许返乡中。”从诗中可知,玉阳这次是六月二十五日到的京城,住进了宫中天长观,于七月初三日被章宗宣见。
    章宗时期,宫廷对道观观额管理极为严格,凡没有敕许观额的道观一律变卖充官,陕西祖庭亦在其列。为此,在祖庭做庵主的吕道安(1142-1221)来到了京城,拜访了玉阳。玉阳知悉后即奏请皇帝,将灵虚观观额改赐祖庭。如此,京城得到赦牒后玉阳便给了道安,从而使祖庭得以继续保留下来(《年谱》)。
    章宗准其所请,牒赐道安主持观事大典(《年谱》)。道安后于金大定二十七年接任陕西终南祖庵主,赐号“冲虚大师”。道安临行前,玉阳亲往送行,并赋诗赠道:“大悟威光朗太空,先天真瑞信匆匆。虚无清净全今古,至道流传正祖宗。三界十方通一致,千径万论子无穷。忘情自现天元主,透出阴阳造化中。”
    据《年谱》和《像传·玉阳传》载,金承安三年夏,玉阳因惦念家乡年过九旬的老母亲玄靖散人,因请回归照料。章宗允其所请,并赐予丰厚的礼物。玄靖散人于泰和三年(1203)三月二十五日去世,玉阳曾赋诗“寄呈母亲”一首,抒发心中的豪迈。诗中写道:“子母修真同出家,体天法道作生涯。化缘处处神明助,劝善重重福寿加。俗眷恩情都不论,去门道德永无恙。内灵升化投真趣,异日功成蓬岛夸。”
    
    王玉阳奉诏主持醮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奉诏主醮
    泰和元年(1201),玉阳已60岁高龄了,但他的道学影响使他仍不得安闲。当时章宗痛失幼子,后继 无人,心中非常着急。而恰逢此时元妃身怀有孕,章宗因而喜出望外,非常希望能产下一位皇子,以继承大统(《金史·元妃李氏传》)。为祈求上天保佑,特诏请玉阳赴毫州太清宫,举行普天大醮。对于这次盛事,玉阳曾赋诗记曰:“圣帝传符出洞天,金门演教庆无边。大兴妙供因缘普,永保洪基海岳坚。欣乐太平齐庆贺,尊崇道德悉周全。太清宫下同参事,应是皇恩第四宣。”玉阳另有一诗,对当时情景作了进一步的描述:“万鹤飞旋云中现,月光普照映红颜。先生得宣出洞天,金门演教庆无边。东方云海玉阳子,特受皇恩第四宣。”诗中“金门”,指的是毫州西部的一个地方。由诗中记述可知,玉阳这次是皇家对他的第四次宣诏。
    皇家对玉阳的这次诏见,对改善全真教当时的处境非常重要。由于当时全真教发展很快,宗教势力越来越大,因此引起了金统治者的不安。金统治者为此采取了很多限制政策,甚至一度进行了镇压,由此使全真教发展步入了艰难的境地,就连邱处机都被迫逃回家乡避难。而皇家对玉阳却一直恩宠有加,屡屡委以主醮大事,由此大大缓解了宫庭对全真教的敌意。应该说,王玉阳当时是全真教无人能比的核心人物,他主持了全真教的大多数活动。
    玉阳作完醮事后,即回到了文登铁查山云光洞(现属荣成),度化道士一千余人。
    泰和二年(1202)八月,元妃(李氏)诞下一皇子。十二月赦免三千僧道,使其在玄真观举行醮事,为皇子祈福(《金史·元妃李氏传》卷六十四)。泰和三年(1203),玉阳奉旨前往毫州太清宫,举行普天大醮,为皇子祈福。借此千载难逢的机缘,玉阳普度了很多道士(《年谱》载“在临坛度化道士千余人”),从而使全真教走出了困境。有关这次奉诏为皇家举办法事的情况,玉阳曾在“泰和癸亥(1203),诏赴毫州,作普天大醮”诗中写道:“无作无为出洞天,普天法道荐良缘。东方云海玉阳子,特授皇恩第五宣。”由诗中可知,玉阳此行是为皇室的第五次宣诏。有关情景,玉阳另在“诏赴太清宫,普天醮作”诗中写道:“上天容许清贫汉,随处香风散。万祸千灾真不乱,宁心行教,普开心月,了悟回光看。太清宫下重游玩,万事俱无绊,仰答皇恩酬本愿,逍遥回步,密州安化,复隐元居观。” 诗中“密州”指的是莱州西南的一个地方,意思是说,办完醮事后,皇上恩准重回密州元居观,隐居清修。
    为了感谢全真大师们对皇室的善德,泰和七年(1207)的春天,元妃把道经两部赠予全真门下,一部送到长春真人邱处机的栖霞大虚观,另一部则送到玉阳真人王处一的圣水玉虚观。元妃所赠道经名为《大金玄都宝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为天长观提点孙道明于明昌年间刻印的。
    玉虚兴教
    玉阳一生云游四方,修真布道的地方很多,其中圣水玉虚观可谓是他兴教布道的重要圣地,他在这里创建了全真“嵛山派”,他所兴建的玉虚观为当时中国北方三大道观之一。
    玉虚观位于昆嵛山南麓,这里风光秀美,素有“小昆嵛”之称。小昆嵛西侧有泉,其“水不见发源,但嵌嵚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线,味甘冷且清,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因称“圣水”,圣水“裂石而出”的峭壁灵岩,即为“圣水岩”。
    金大定丁未(公元1187年),玉阳真人辞别世宗后便南返故土。闻知玉阳真人南返家乡后,文登圣水岩(现属乳山市)一带道人民众千百相率,夹道迎接,力行挽留。玉阳真人感众之诚,随即于圣水岩畔结庵茅修行。有关这一节,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重修玉虚观碑记载道:“大定丁未,世宗遣使乘传”。“未几,恳求还山,诏不违其志,仍赐钱二十万,为道路费。师之乡里道俗,闻其来也,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不令他适,遂结茅于兹岩。”
    玉阳真人所建茅舍初称其为“庵”,后经扩建改造,于金承安戊午年(1198)又易“庵”为“观”,后又经皇家授牒赐名为“玉虚观”;金崇庆二年(公元1213年),又牒敕“玉真观”。至此,圣水岩的道观建筑规模达到鼎盛时期。元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在《怀州清真观记》中称:“天下道院,武当为之冠,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由此可知,玉虚观时为天下道观第三。
    有关玉阳真人前来圣水兴庵建观、创教立派的情况,史书多有记载。据金玉虚观碑记载,金承安丁巳(1197)年春,章宗皇帝又派遣近侍征诏玉阳真人,宣见于内阁。戊午(1198)秋,玉阳即以侍奉老母为由辞别章宗,归隐山林。玉阳应诏赴京期间,其门徒于道润谋与圣水庵众说:“师今虽处京师,固非本心,恐不肯留,复欲追寂于空山,我辈居此,莫若以庵易观,庸迟其来。”于是通过礼部奏请宫廷,得将“圣水庵”牒赐为“玉虚观”。对众弟子所为,玉阳真人归后教而诲之曰:“至道之人,旁日月而挟宇宙,官天地而府万物,尚何以居处累耶?况乎易庵为观,不几于昔以我为牛,而今以我为马也,且我之素风乞子耳,两朝恩赐名观,退托尚不欲受,直以山林云霞而为乐地,若之何为,甚无谓也!”见师父言语多有诲责之意,众弟子遂以“邦有常禁,不可聚众”为辞,自圆而退。事已至此,自当无可奈何,遂率众弟子门人展开大规模的道观修建活动。据方志记载当时工程非常宏伟,“善众门人,远近坌集,有山者献木,有田者献谷,富者施财,巧者出工,人皆自劝,又非智辨牢笼曲诱之也。”
    玉虚观落成后,玉阳真人便在这里开始了他广收弟子,创教立派的活动,玉虚观道众一时多达300余人。玉阳真人在创派兴教的同时还挥毫泼墨,先后在圣水崖壁留下了“圣水岩”、“玉阳洞天”等石刻真迹。
    
    玉阳真人去世后,有五彩祥云徐来(资料图 图源网络)
    传闻轶事
    玉阳真人一生参真悟道,云游四方,济世度人,曾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据《金莲·玉阳传》载,玉阳少年时代常入山参道。某日行走山中,忽见磐石之上坐一老翁,童颜鹤发,面目慈善,正在招唤着自己。玉阳走向近前,老者伸手摸着他的头说:“凡胎仙骨,尔迟早名扬帝阙,成玄门宗主。”说完站起身来,拄着拐杖便悄然不见了。玉阳环顾四野,扬声喊道:“你是谁呀?”只听“吾乃玄庭宫主!”的声音在山间幽谷中久久回荡。
    据《年谱》记载,金大定九年(1169)夏,重阳带领丹阳、处端、处机、大通由文登姜氏庵前往宁海金莲堂。骄阳似火,师徒执伞而行。途经龙泉时,忽然龙旋风起,重阳手中避日伞随风而去,直东飞飘至一百八十里外的槎山云光洞旁。一旁修炼的玉阳随手捡起,只见伞柄上刻有重阳题诗一首,及“全阳子”三个字。原来是重阳师父借伞送来了所赐名、号。有关这件事,邱处机在其“度世吟”序中记述道:“大定己丑夏四月,余与丹阳等数人,从重阳师自文登如宁海,时迈龙泉,日气稍炽。师令余等前,己执伞在后。距半里许,余忽回顾,见伞腾空而起。余急返走问之,云:‘搏扶摇而上,不知其然而然。’初伞起东北,望之冉冉,坠于沙间,指其方而觅之,了无所也。时余法眷全阳子王公,隐于东海隈之查山。山到文登一百一十里。文登到伞起处又七十里。伞起乃辰时,及晡,堕伞阳公庵前。柄内全阳子道号,往赐之焉。”“伞,自后查山下翟公家藏之。本宁海范明叔家借用者,范后知往取之,而弗肯予。”
    据《续编·玉阳传》载,当年玉阳真人于小昆嵛山修炼之际,圣水洞前有一数丈巨岩倾斜而出,危然欲倾,过者惧怯,有历险境,众人遂决计除之。然而斧凿锤击数日之久,却仍未能毁其分毫。玉阳真人笑道:“如此巨岩,尔等何以毁之?”遂走向前去,运锤三击,只见烟光闪闪,雷霆震谷,巨岩遂轰然坠落山涧,烟雾四逸弥漫,时过三日方渐渐散去。
    金大安元年(1209年),玉阳应孛术鲁参政之邀请前往北京,居华阳观。时遇大旱,众人纷纷垂询玉阳阴雨之期。玉阳看了看天空后告慰众人说:“十七日定有好雨一场!”果不其然,十七日那天乌云滚滚,闪电雷鸣,一场大雨霎时泼落下来,仕绅百姓欢欣鼓舞,相聚庆贺,齐呼玉阳为“赐雨仙人”。
    据《像传·玉阳传》和《续编·玉阳传》载,金贞佑四年(1216年),文登县令温迪罕龟寿迎接玉阳回乡,恭请真人居住城中天宝观。翌年四月二十三日,玉阳对门人说:“群仙已我约矣。”说完即沐浴更衣,烧香朝拜十方后便仙逝了,享年76岁。据《金莲·玉阳传》载,玉阳去世后,东南五色祥云徐徐而来,两个青衣使者手捧着诏书飘然而至,旌旗蔽天,众人拜仰。据说玉阳去世前曾赋诗写道:“跃出乾坤造化权,神光晃朗遍诸天。飘飘鹤驭超三界,喜得金书玉帝宣。”
    王玉阳系金元时期我国著名的全真道家,生前著有《清真集》、《云光集》四卷、《华山志》一卷等书。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正月,世祖忽必烈追赠其为“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元至大三年(1310年)二月,武宗海山再次加封其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世称“玉阳真人”。(编辑:斯清如水)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王玉阳道教生涯考记》整理发布,选自“文登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