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揭开王屋山在全真教战略棋盘中的重镇地位


    金元时期,以上清派为主流的中国道教由于不断创新,转化为全真派为主流的全真道。王屋山具有深厚的道文化传统,自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高道辈出,名观林立,并出现了太一道等新的道派,很快成为全真道在河南传播和发展的重镇,被现代宗教研究者称为王屋山道教的第二个高峰期。
    
    金元时期,王屋山成为全真道重镇(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重阳及其七大弟子王屋山布道行迹
    王重阳是全真道的创始人,其七大弟子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孙不二、郝大通被称为全真七子或北七真。在现有的道教资料中,并没有王重阳及其七大弟子在王屋活动的记述。但是在王屋山灵山洞内,刻有“七朵金莲在此处,丘刘谭马郝王孙”的门联,在白涧口有马丹阳洞,在同岭柏林村有长春观,另外还有丘处机、王处一留下的和王屋山有关的诗词。进入21世纪后,济源市政协邀请国内外宗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和中国道教协会、河南省社科院等单位,多次召开研讨会,通过田野考察,研究道教碑刻,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专家们一致认为,王屋山金元时期不但是全真道在河南的重镇,而且很多资料可以填补中国道教史的空白。
    丘处机王屋山布道的主要行迹有: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自陕东行,途经王屋山,在玉阳山灵都观布道后,入山东传教收徒。1170年,王重阳携弟子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归陕,至开封,王重阳病逝。1174年以后,丘处机入陕西磻溪修炼。其间,曾东行王屋山,察看山水,收徒传道,并在南岭柏林村建长春观,以作休憩之所。此间作《题天坛二首》以抒怀。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金世宗诏见丘处机,丘处机得旨还山,路经孟州(时济源属孟州管辖)建岳云观(清济源县志载岳云观在水运里,即今克井镇水运村)。
    柏林长春观是丘处机王屋山布道期间修建并留居的道观,位于王屋山东南部的丘陵地带。这里古称北邙山,与黄河以南的邙山相对应。柏林是村名,古代这里柏树森森,20世纪70年代还有两人合抱的大柏树数株。长春观就坐落在柏树掩映的一条状如北斗七星的沟里,沟口朝向东方。按照《易经》的天象解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含义,此地形含有“长春”之意。据康熙二十九年的《重修长春观碑》 “此处乃真人憩息之所,而非修炼之处”的记载,柏林长春观应该是最早的长春观,或称之为“长春真人第一观”。
    
    全真七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北七真弟子王屋山布道行迹
    金元时期,活动于王屋山的北七真弟子有丘处机弟子宋德方、张志谨、李志全、秦志安、孙志玄;刘处玄弟子周颐真、解志通;王处一弟子单志静、李志昂、张志敏;郝大通弟子卫志隐、杨道素等。其中建树卓著者有:宋德方,曾拜刘处玄、王处一为师,是全真道弟子中少有的“三门弟子”,也是全真七子一代弟子中在王屋山最有建树者。他曾多次到王屋山,主持创建龙祥宫、重修天坛上方院、紫微宫,建立道藏雕刻局和造纸作坊。张志谨,丘处机弟子之一,1226年到济源栖息灵都观并重修该观。张辞世时修观未成,其弟子孙志玄承其志而竟业。后被元皇室懿旨赐号“广玄真人”,灵都观升格为灵都万寿宫。秦志安,宋德方弟子,即丘处机三代徒。书香世家,学识广博,是协助宋德方编修元《玄都宝藏》的总编辑,曾随宋德方旅居王屋山灵都观、紫微宫,抄阅散落经书。卒后其弟子李志实、郭志希等遵宋德方嘱托,将其葬于天坛之麓。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为其撰写墓志铭。周颐真(号莹然),刘处玄弟子,1229年被济源地方官礼请住持王屋山天坛上方院,重修道观,收徒传道。其弟子解志通,遍游汴洛王屋二十载,1260年,过济源南岭柏林村,见有长春观遗址,即留此处,以药术济人,重修长春观。其后又在周边地区建立四所下院。卫志隐,郝大通三传弟子,曾跟随其师王志谨运用成吉思汗授予全真道的特权,招民入道,后被济源地方长官延请住持奉仙观。因其严谨治教,扩建道观,被元宪宗赐道号“无为引道真人”。其弟子杨道素曾任孟州道正兼奉仙万庆宫提领。单志静,学承多师,历事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三师,王处一赐号开真子。曾在济源主持重修太清宫,但未终而逝。后由其弟子李志昂、张志敏、姚志古等最终完成。在皇权支持下,大批道观得以复建,全真道活动的道观有数十处之多。
    王屋山曾设《玄都宝藏》造纸作坊和雕造局
    王屋山是元代刊刻《玄都宝藏》三大造纸作坊之一和二十七雕造局之一。根据王屋山有关碑记和《道家金石略》收录的《济源十方龙祥万寿宫记》,宋德方曾在济源制造道藏用纸和雕印《元都宝藏》,铁岸龙祥宫是元代全国三大造纸作坊之一,原名清真阁,由宋德方亲自主持扩建,后易名龙祥宫。当时全国共设雕印局二十七处,怀庆洛阳有五局,其中设在王屋山的雕印局名为金莲局。《玄都宝藏》刊刻完成后,宋德方首制三十藏。王屋山作为重要的刊刻地,成为首批元道藏的庋藏之所。《玄都宝藏》的刊刻与收藏,特别是一大批参与道藏校刊的高道经师来到王屋山归隐,为王屋山道众研习道教经书创造了良好条件,对提高王屋山的声望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岳衡山属宋朝地域,元朝曾多次在王屋山天坛望祭南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元代皇帝多次差遣全真道掌教到济源致祭岳渎
    元代全真道共有十七代十六位掌教(苗道一两任掌教),其中有八位到过济源,分别是:丘处机、李志常、张志敬、王志坦、祈志城、张志仙、苗道一、完颜德明。这八人中,丘处机最早到王屋山布道建观,苗道一在拜师祁志诚之前,曾在济源堰头龙翔宫修道,完颜德明掌教之前曾是王屋山天坛守坛道人。其余五位掌教是受皇帝差遣到济源祭祀济渎神。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到济源不只是祭祀济渎,而是多为“合祭”,即在这里合并祭祀岳渎诸神。如1251年,第七代掌教李志常出行祭祀岳渎,先到恒山和泰山,再到王屋山。由于当时南岳衡山属宋朝地域,就在王屋山天坛望祭南岳,然后“合祭四渎于济源”,最后才去嵩山和华山致祭。王屋山不属于五岳,却在王屋山望祭南岳;济渎在四渎中水流最小,却在济渎庙合祭四渎,足见王屋山道教在朝廷和全国影响之大。
    金元时期是王屋山道观得以兴复的高潮期
    全真道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立观度人”,王屋山全真道的兴起,不仅推动了道观的兴建和修复,不少旧道观也随之改换门庭,归于全真道门下。元代王屋山新建和重修的道观主要有:阳台宫、清虚宫、紫微宫、天坛上方院、龙翔宫、太清宫、龙祥宫、洞云观、长生观、太山观、香山谌母祠、灵都观、长春观、桃花洞、岳云观等。其中天坛上方院、紫微宫、龙祥观为丘处机弟子宋德方筹集资金人力重修完成,规模也比以前扩大。据碑刻记载,王志祐修复阳台宫,“一纪而废,一纪而兴”,即毁于兵火后衰败了十二年,复建又用了十二年,可见工程之浩大。解志通重修长春观时已年过花甲,历数年而完工后,又继续在济源及周边地区兴建四处道院,即西仁和长春观、谢封长春观、北陈北白云观和孟津县威灵观。加上《济源县志》中记载的柏林长春观和翟峪长春观,济源境内至少有四处长春观,可见其时道观兴建之盛况。
    金元时期王屋山众多道观得以复兴,主要得益于朝廷和地方官府的支持。在金元之交至南宋灭亡数十年间,元皇室曾多次下达圣旨和懿旨,鼓励复兴王屋山道观和维护道观秩序。海迷失后三年(1250年)元皇室曾颁懿旨,赐灵都观主张志谨“广玄真人”封号,并告诫任何人不可侵犯道观的田产、园林等财产,地方官和各方香客也要大力资助道观修建。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曾两次圣旨紫微宫,对道观田产要严加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占。地方官巡视乡里,不得在宫观内住宿,不得收取宫观税赋。至元元年(1335年)复修清虚宫时,地方官府曾将王屋山以东方圆数十里地面列为紫微宫筹资征粮地。海迷失后三年(1250年)重修紫微宫,需白银五百两,时正值大旱,筹资困难,提点李志昭四出化缘,最终得到沁州地方长官杜德康夫妇大力资助,紫微宫重建才得以完成。
    金元时期王屋山不仅是全真道的重镇,还有其它道派活动并产生过新的道派。产生于金初的太一道,其二世祖萧道熙葬于济源,其墓碑为太一道五代师萧居寿所立,立于元中统五年,可见太一道在王屋山的活动不下百年。王屋山还产生过新的道派上方真元派,现存于明道藏中上方真元派经书有八种,王屋山天坛峰下的十方院,就是这一道派的著经之所。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