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漫议 第五十八章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43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第 五 十 八 章 其 政 闷 闷, 其 民 淳 淳﹔其 政 察 察, 其 民 缺 缺。祸 兮 ,福 之 所 倚;福 兮,祸 之 所 伏。孰 知 其 极? 其 无 正 也。正 复 为 奇, 善 复 为 妖。人 之 迷, 其 日 固 久。是 以 圣 人 方 而 不 割, 廉 而 不 刿(guei),直 而 不 肆, 光 而 不 耀。 本章讲的是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价值逆转”现象。其主旨导向仍然是无为而治。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即,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忠厚淳朴。政治严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这句话是就政治领域而言的。“察察”是划分的非常清楚明白,而“闷闷”则是非常含糊、不清晰。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说“此翁过去生中乃一村叟,其人淳淳闷闷,无计较心;悠悠忽忽,无得失心。”可见,闷闷”也即是宽厚清明。这里是比喻执政者对待百姓像对待儿女一样不分彼此,,百姓自然就会报之忠厚淳朴。相反,“察察”的执政者对百姓耍花招,百姓自然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庄子说:“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意即我对听到的流言极其恐怖和惊诧,犹如河流没有尽头一样,听到的话也大相径庭,怎么能这样不近人情呢?因而“闷闷”与“察察”所导致“淳淳”和“缺缺”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与此相近的例举如唐太宗的君臣对话。唐太宗问许敬宗:“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再看当今社会,社会和谐稳定,物质生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丰盛的时期,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对社会不满,甚至利用境外的敌对势力,在中国搞恐怖活动,所以老子也不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完全正确的,因而他提出了以下生活领域的辩证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即,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身边;幸福啊,灾祸藏在它的里边。“福”与“祸”相对,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祸”本身就与“福”相倚伏,“福”中本身就潜藏着“祸”。“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对这两句最为形象的比喻。“人怕出名猪怕壮”,猪都希望自己吃好吃饱,可吃好了就容易肥,肥了就快要被杀了,所以,人发财之后就会出名,但同时麻烦也就来了;一个人官大、名大、钱多,只要三者有其一,也就麻烦大,痛苦多;一个国家只要稳定、和谐、富有,三者只要有其一,就会招致敌对国家的嫉妒和不满,进而就会想尽办法来分裂你、破坏你。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意即,谁能知道祸福相随到极端的情形呢?它们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可以变为邪,善良可以变为邪恶。“孰”是指谁。“极”指极端或顶点。“正”与“奇”相对,“正”,是正面,“奇”是反面。清末朱谦之在他的《解老》中说:“‘正’也可读为‘定’,其言无定也。”谁知道 ‘正确’会不会又变为‘不正确’,不正确’会不会又变为‘正确’呢? “人之迷,其日固久。”意即,人君被祸福之门所迷惑,这样的时间持续很久了。这句话是老子的苦心所在,老子正是希望人君或百姓要解除这样的迷惑。由“人之迷,其日固久”不由联想到《西游记》中的黑熊精和红孩儿这两个幸运的妖怪。它们除了喜欢杀人、放火之外,和其它妖怪如白骨精、蜘蛛精等没有区别,而这两个妖怪在没有任何后台的情况下,却被观音菩萨招安而去,并且还享受了很高的待遇。《西游记》虽然是吴承恩创作的文艺小说,但代表执政者的观音和西天佛祖,表面上大慈大悲,但在遇到自己亲人或部下作恶时,却哼哼哈哈地装起糊涂,这即是“其政察察”——执政者对百姓耍花招。那么,人君有所迷惑,普通百姓是不是就清醒了呢?非也。比如,造成招远血案的“全能神”教主赵维山,自称“基督是我,我也是基督”,他常以“被立王、主神教、实际神、东方闪电”等头衔自立,但一些无知的百姓因迷惑竟然还相信而被其骗钱骗色。所以我师父陈园明道长对我说“世间任何魔都不可怕,只有一个魔最可怕,那就是心魔”。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ei),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伤害人,有棱角而不划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方”是指方正。“廉”即刀割。“刿”是指刺伤。“直”即直率。“不肆”即不放肆。这四句话真的是很精彩!一般人方正就难免生硬或勉强而刻板无趣。但孔子却有这种能力:“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论语》上的话。意即一般人温和就不严肃,威严就太过凶猛,恭顺就会显得不安,好像无地自容。 孔子却既温和又严肃;威严但不凶猛;态度恭顺,但心性安定。我们应当学习圣人的样子。 本章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相互转化之说,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淮南子》,说是边境上有个老翁,一天,家中仅有的一匹马跑掉了。邻人都觉得可惜,老翁却说:“怎见得这不是一件福事呢?”几个月后,跑掉的那匹马带回一匹骏马。失马复还另得一马,引得邻人都来祝贺。老翁又不以为然地说:“怎见得这不是一件祸事呢?”果然,没几天,他儿子驯马时把腿摔断了。这时,邻人又都来表示同情,老翁又说:“这可能又是件福事哩。”不久,边境发生了战争,壮丁都被抽去打仗,而且十有八九都战死了,老翁的儿子因断了腿没有被抽走,成为战争的幸存者。故事最后说:“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这个故事说明:好事和坏事,福和祸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自然界中,白天转化为黑夜,黑夜转化为白天。春夏秋冬,依次转化。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各种社会形态也在互相转化,有一些看来是绝对对立的东西,如战争与和平,生与死,富与贫,等等,也都可以随条件的变化而转化。所以,老子提示我们,观察事物,不可停留在表面,应从显相中去透视里层,作全面的了解。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道德经》漫议 第四十八章
- 下一篇:《道德经》漫议 第六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