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德经》漫议 第六十九章

    第 六 十 九 章
    用 兵 有 言:吾 不 敢 为 主, 而 为 客﹔不 敢 进 寸, 而 退 尺。是 谓 行 无 行﹔ 攘 无 臂﹔扔 无 敌﹔ 执 无 兵。祸 莫 大 于 轻 敌, 轻 敌 几 丧 吾 宝。故 抗 兵 相 若, 哀 者 胜 矣。
    这一章仍然是从军事学的角度,讲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谈对待战争的态度:不主动挑起战争,不主动在战场上发起进攻,反而采取守势、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应战;应战之后,宁可后退一尺,也不主动前进一寸。第二层的是就战场上的具体对待方法做出推断:假如在战场上没有那样做的话,就算是轻敌,而轻敌的严重后果就是,丧失了我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甚而会丢掉性命。最后得出结论:在战场上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哀兵必胜,骄兵必败”。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意即,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发动战争,而采取守势被动应战;不敢前进一寸,而宁肯后退一尺。“用兵有言”是指引用古代流传的“善于用兵者”的话。所谓“不敢”表示谦退居下。“为主”是主战的一方,“为客”则是迫不得已而被动防御的一方。“进”则是有意于战、有益于凭借战争而获利。“不敢进寸”是由于无意从战争中获利的表现,所以才“退尺”。这种合乎“道”的谦让态度,虽看似柔弱,却能胜过刚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意即,这就是说,摆开战阵却像没有战阵;要举起臂膀而却像无力举起臂膀一样;面对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进攻一样;虽然持握兵器却像没有持握兵器一样。本句的核心,反映的是一种心理战术:心中虽有消灭敌人的想法,但表面上却表现得若无其事,不让敌方看穿。比如,新中国建国以来打得最漂亮的一仗——对印反击战就是这样的。当时,中方的主帅是林彪,指挥官是张国华。作战初期,林彪以小股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为此毛主席曾发7封电报,指责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并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而林彪则回电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之时,林彪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包围,全部歼灭。此是对“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的生动解释。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意即,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三国时期的关羽就因为骄傲轻敌,败走麦城,地失人亡。刘备为此不能控制自已,感情冲动之下,只为“二弟”报仇,竟不顾诸葛亮为他制定的“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亲率大军进攻吴国,结果损兵折将,自己也病死在白帝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兵凶战危,稍微轻敌就可能丧命。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慈悲正义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抗兵相若”,是指双方军事力量旗鼓相当,相差不多。“哀”,指慈悲、怜悯。 “哀者”,不是战争的主动方,所以他不会以强势的姿态出现,而是以柔弱的姿态出现,如此便会清楚的、审慎地考量自身所处的一切不利境况,从而有充足的准备,有慈爱之心,不以杀伐为胜,如此道义归之,人心归之,战则必胜。
    综上所述,老子是说:在不得已而卷入战争的时候,应“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挑衅,完全采取被动守势;不侵略,无意争造事肇。句中的“主”表示在作战时不主动采取攻势,“客”表示采取守势。所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是指有制敌的力量,却不会轻易使用。然而,决不可有“轻敌”的态度,否则,会“几丧吾宝”。与此同时,老子教导说:必须充分认识“哀者胜矣”的道理。因为“哀者”是受压迫、悲愤的一方,具有必死的决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