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德经》漫议 第五十五章

    第 五 十 五 章
    含“ 德 ”之 厚,比 于 赤 子。毒 虫 不 螫,猛 兽 不 据,攫 鸟 不 搏。骨 弱 筋 柔 而 握 固。未 知 牝 牡 之 合 而 朘 作,精 之 至 也。终 日 号 而 不 嗄,和 之 至 也。知 和 曰 “ 常”,知 常 曰 “ 明 ”。益 生 曰 祥。 心 使 气 曰 强。物 壮 则 老, 谓 之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本章讲的是处世哲学,即“德”在为人处世上的体现。分为两段。第一段用“赤子”形象夸张的比喻具有深厚休养境界的人,能像婴儿一样返回到纯真柔和的状态。稳重的“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在老子看来,用这样的办法就能够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而免遭不幸。第二段是说,这样做就能与“道”相合;假若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既伤害自己,也会危害到别人。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意即,道德涵养深厚的人,就像初生的婴儿。毒虫不刺伤他,猛兽不抓咬他,凶猛的飞鸟不扑击他。“赤子”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其先天元气浑厚,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于外物没有任何分别,没有任何偏见的附加,所有都是“自然”的,这些特征正好与“道”相契合。所以,老子便用“赤子”来比喻“含德之厚”的人,也即是得“道”的、与“道”浑然一体的人。老子借“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来比喻世事纷杂、人心险恶,而那些德性圆满的人,不逞强好胜,不涉足险恶,所以也就没有危险。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意即,“赤子”筋骨柔弱,拳头握得很紧。不懂得男女交合,小生殖器却自动挺起,这是他的元精、元神之气极其充沛的缘故。 “牝”指雌性的鸟和兽。“牡”,是雌性的鸟和兽。“朘”是小男孩的生殖器。成年男人“朘作”的原因是因为“有欲”。老子的观察非常独到,一个懂得养护生命的人,就是按照这个道理保全自己的精气,所以才能健康长寿。一个不懂得保全精气的人必定生命不长。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意即,“赤子”整天号哭,喉咙却不会沙哑,这是他的先天元精之气极其纯和的缘故。“号”,即哭。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意即,认识了纯和之气就明白了生命的规律;认识了生命的规律就是有智慧的表现。“知和”,是“精之至”与“和之至”的统一,也即是从“精之至”达到“和之至”的效应,所以说“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意即,过分贪求不理性的养生叫做不吉祥。任性使气叫做故意逞强。“所谓“益生”,是指过分贪求不理性的养生方法,也即是五十章所说的“生生之厚”,则必有灾殃。今天的人们或多或少都走在这种养生误区中,有一个爱美的女孩,听信了广告宣传,乱用化妆品,后来在新婚之夜,关灯之后,男朋友却发现她满脸像鬼眼一样发着绿光,就这样把男朋友吓跑了,后来,她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长期使用一种含有荧光粉的化妆品而导致的。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意即,过分强壮,就会走向衰老。这就叫不符合自然之道,不符合自然之道就会很快衰败死亡。以“物壮则老”为例,一朵花盛开到最圆满的时候,就要凋零了。人也是一样,年龄越大,生命之光越少。世界上发生的每件事都是这个趋势。  
    综上所述,在本章里老子用“赤子”来比喻道德修养深厚境界极高的人。文中的“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知和”是解释“常”字的,“知常”是解释“明”字的。“知和”与“知常”最终都要统一到“明”字上;只有达到“明”,心灵才能凝聚到和谐的状态上。车载在解释“和”字时说:“老子讲到“和”字,有三处应予重视,一是“和其光”(四章),二是“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三是本章的“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据此,“和光、冲气、和之至”都是说明“和”的状态。这个状态不就是“道”的状态吗?人的生命历程是有限的,只有始终保持“和”的状态,精神才能充实饱满。反之,纵欲贪生当然就不吉祥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