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德经》漫议 第五十七章

    第 五 十 七 章
    以 正 治 国, 以 奇 用 兵, 以 无 事 取 天 下。吾 何 以 知 其 然 哉。 以 此:
    天 下 多 忌 讳, 而 民 弥 贫﹔人 多 利 器, 国 家 滋 昏﹔人 多 伎 巧, 奇 物 滋 起﹔法 令 滋 彰, 盗 贼 多 有。故 圣 人 云 :我 无 为, 而 民 自 化﹔我 好 静 而 民 自 正﹔我 无 事 而 民 自 富﹔我 无 欲 而 民 自 朴。

    本章主要讲的是“无为”之治。开头三句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取天下”三件事的总原则。“天下多忌讳……而盗贼多有”是从反面论证以“无事取天下”,所以,治理天下只要实行“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主张,百姓就能达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即,用清正无为之道治理国家,以出奇谋略用兵,用不恣意扰民的态度治理天下。这是老子治国、用兵、取天下的总原则。“正”者,政也。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意即做官,就是首先端正自己,你自己端正了,谁还敢不端正呢? “奇”与“正”相对,也即是“不正”。用兵为什么不以“正”呢?因为,“兵者诡道也”战争是以克敌制胜为目的,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以“出奇”是正确的。比如,毛主席就是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诀”打败敌人的。 “以无事取天下”,“无事”,即是“无为”。“无为”,就是不恣意扰民。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意即,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是根据以下的事实。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意即,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就愈发贫穷。“忌讳”,是指各种禁忌、禁令,包括各种法令、法则、主义、观念等。忌讳多了,百姓就会动辄得咎,言论、行为都失去了自由,这不能说,那不能做,自然就不会有创造财富的空间,如此,只能越来越贫穷。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李克强总理也提出:要“简政放权”。这就是去除“忌讳”,这就是“无为”——让人民在宽松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健康发展。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意即,人间的利器多了,国家就愈发混乱。河上公注:“利器者,权也。”因为“权力”而滋生了腐败,于是上行下效,百姓也就学会了投机取巧。高亨则以“利器”为“武器”。美国人人都允许持有枪支弹药,所以,美国的治安状况非常差,经常发生枪击案。贫民的生命时刻都处在危险之中。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意即,人们的奇巧越多,邪风怪事就愈加兴起。“伎”,通“技”,技艺。这里引申为狡猾奸诈。“奇物”,是指投机取巧和离经叛道的手段。比如,一些狡猾奸诈的商人为了一己私利,于是地沟油、注水肉、染色馒头等怪现象层出不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即,法令多而杂乱,盗贼越发变多。“滋彰”,是指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制定“法令”的目的,原则上是来防止狡诈奸伪的,如果不符合实际,其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然化育;我清静,百姓就自然端正;我不生事,百姓就自然富足;我没有私欲,百姓就自然淳朴。句中的“我”,当然是执政者。“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是针对“多忌讳”、“多利器”、“多伎巧”、“多法令”开出的治理药方。“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则是理疗的结果。前者是“无为”,后者是“无不为”。
    本章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二者配合使用,可以获得良好的效益。但若要治理好天下则必须“以无事”。因为忌讳多了,人民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无法发挥智慧和创造,自然陷于贫困;因为利器多了,人民借此牟利,彼此钩心斗角,国家难免混乱;因为伎巧多了,人民求新求变,花样层出不穷,邪僻怪事日增;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大盗小贼却又丛生。怎么办呢?执政者还是要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