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无极与太极 - 无极


    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无极,本来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这是第一次出现无极的概念。全段意思是说∶虽知道洁白,却安守於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复到不可穷尽的真道。所以无极的原义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穷尽的。以後道门人士,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无极的概念,但在不同场合引伸的侧重点稍有不同。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无极便是无穷。汉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认为复归无极就是长生久视。依道门观念,与道相合,才能长生久视,因此将无极解释成道,或者解释成长生久视,是一致的。道是无限的。天地开辟之前,它已经存在了无限的时间,而且会永恒地存在下去,空间上它也是无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个具体的区域。因此用无极的范畴称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无极一词,常与太极对举,指比天地未辟、但却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终极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道。因此,无极是太极的根源。修道者都追求与道合一,道门术语称与道合真,在具体机制上便是返回到元初的终极的状态,这就叫做复归无极。
    从无极到天地开辟之间,又可以详细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为"五太"∶五太,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它们是从道演化出天地之前的五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前後相继的五种状态。太易,是连气都尚未出现的状态。(《易纬乾凿度》和《列子》都说∶太易,未见气也。)宋代的道法理论中,很重视这一阶段。《道法会元》卷六十七张善渊《万法通论》说∶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太虚),当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寂静呵无形呵,这就叫做太易。太易,是神的起始,但气尚未出现。(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在太易之後的阶段是太初。《列子》说∶太初,是气刚刚出现的阶段。(太初者,始见气也。)张善渊则认为∶太初,是阴阳变化出现了气,但尚未有形象。太初,就是气的开始而未出现形的阶段。(太初,都有名无实,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太初之後是太始。太始,指形的开始。不过这儿说的形,并非感官可见的形状,而只是在开天辟地之先的状态。《易纬乾凿度》将之定义为∶太始,形之始。张善渊则说∶太始,是指阴阳交合,混合为一,自有了一,便产生形。虽然有了形,却尚未有质。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质的阶段。(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太始之後是太素。《列子》将太素定义为质之始。张善渊认为,太素,是太始变化成形,有形然後有质,却尚未成体。太素,就是质的起始而尚未成体的阶段。(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四个阶段之後,气、形、质都已经具备,但却尚未相分离,形成一种混沌状态,《列子》称为「混沦」,其它道书便称为太极。张善渊认为,混沦是道之体,由它的动、静形成阴阳的变化交合,产生五行,和万物的化生。这种混沦,便是太极。天地的开辟,便是从太极开始的。(太极者,太素备而阳变阴合,五行具焉,万物生焉。是故太极肇判,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大道彰矣。)五太的概念,是对道演化出天地以前的状态的深入探索和精到概括。在道教的哲学和法术理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