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太清宫道教仪式音乐探微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14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摘要:沈阳太清宫是中国东北地区著名的道教宫观,也是东北全真派道教祖庭。宫内中流传的“东北韵”与“十方正韵”为代表的科仪经韵音乐令人关注。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采风分析等传统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文章以沈阳太清宫为例,对太清宫道场十方正韵音乐的基本特点与仪式形式、以及地区东北韵的使用现状、以及传承与保护等问题做了调研分析,希冀对道教音声有更为深层的认知。 关键词:沈阳太清宫;道场音乐;十方正韵;东北新韵 据《太清官丛林历史志略》记载,沈阳太清宫的第一代祖师为全真龙门派道人郭守真,乃是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满洲乌库理将军为其所建。原文有云:康熙癸卯春,奉省畿内,旱且甚。祖师郭守真,迎请至奉,尊为师长,择省垣砖城西北角楼外水泡一段。撤水填平。特建道庙一区,名三教堂。[1]至1779年(清乾隆四十三年)遂更名为"太清宫"。此后嘉庆、道光、民国年间亦有过扩建与重修。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太清宫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进入新世纪后,沈阳太清宫的道教道场音乐,逐渐改从前的地方东北韵为十方正韵,为引领东北道教的和平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道场音乐主要“唱颂音乐”和“器乐音乐”两大类,其中“唱诵音乐”在斋醮中有独唱、齐唱、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器乐合奏等形式。当两大主流派别中,正一派道教音乐侧重于器乐演奏,而全真派道教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经文唱诵。前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长在《全真正韵谱辑》一书中写道:“道教经韵乐是赞颂,演音之韵,由诸天赞诵,合钧天妙乐,融融和和而成的自然之章”。[2]由此可见,在全真道看来,道曲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将道教典籍中的经词配上器乐曲调进行唱诵的歌章。[3]道教音乐在早期以使用钟、磐等打击乐器为主。自唐代起,增加了管子、笙、唢呐等吹管乐器,明代此后,又逐步加入了弹拨、弓弦如琵琶、二胡等乐器,但在道教道场演奏中仍以管子、笙等吹管乐器为主,弓弦、弹拨乐器为辅。 一、关于沈阳太清宫道教音声 沈阳太清宫道场音乐主要有“东北韵”与“十方正韵”两种类型。“东北韵”,又称“东北新韵”,是在崂山韵的基础上所创造的,崂山韵在清道光年以前非常普及,今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东北新韵”创造者为清乾、嘉年间阚氏二兄弟,阚氏祖师是在老韵的基础上吸取了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与奉派大鼓等曲牌创立并沿用至今,因而东北韵无论从音乐基本节奏形态,还是唱腔及演唱,无不显现出东北地方特色和风格。“东北新韵”百余年间一直为沈阳太清宫道场仪式所使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沈阳太清宫积极响应号召,逐渐取代“东北新韵”,以“十方正韵”为道场主要音乐形式。“十方正韵”,又称“十方板”或“全真正韵”,是今日沈阳太清宫道教音乐的主体,也是全真道乐典型的传统曲目。 沈阳太清宫道场音乐主要由两大类组成,即“唱颂”与“器乐”。太清宫每年的道场从正月初一接新年,到腊月二十四迎接玉皇驾通常共有三十余场,在内容上也大致分为两大类,即“阳韵”与“阴韵”。阳韵内容是用来描绘道教天宫神仙世界,与歌颂历代祖师的功德与法力。阴韵也叫鬼韵,内容是用来超度亡者升天,代表道场为“铁管施食”,俗称“放焰口”。 二、沈阳太清宫法事仪式及其音声应用 道教的阴事与阳事道场过程虽有区别,但大致相同。其中太清宫最为常见的阳事道场形式叫做“平安道场”,在道教也被称为“朝科”。笔者通过实地采风,现在列举以十方正韵演奏的丁酉年二月十五太上老君圣诞的“三清朝科”道场为例: 供桌上摆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圣号的牌位,供桌前摆若干贡品。供桌分为两侧音乐法器。左侧:大小木鱼、铃子、铛、大鼓、右侧:忏钟、引磬等。平日道场七八人至十人不等,而此时道场常有七人,其中高功,即“法师”一人,表白一人、提科一人,经师四人。在道场中,他们起着众生与太上老君沟通情感的传达作用,沈阳太清宫道人在道场都是了说与唱为主,有鼓会在每一段说唱结束的时候敲击。此时高功负责说功白,经师负责带领众道人唱经韵,最后道人们将众生的心愿传达上天,一共主要分为请神、启奏、上传、回谢四大步骤: (一)请神 所谓请神,就是奉请神灵降临道场,让信众的心愿更好达成,也是整个道场中的第一步。通常先敲三通大鼓,第一通鼓、道观各殿焚香、第二通鼓,道场殿内焚香、经师进入。道场仪式此时正式开始是在第三通鼓。此时道场没有法器与经文的伴奏,需要非常安静来表达对神灵的敬重,高功开始独自说功白,功白为一首五言绝句诗,“自在三清境逍遥十极天阴符三百字道德五千言”。说完功白,众经师开始第一首十方正韵道曲《步虚韵》。 《步虚韵》是太清宫道人平时日诵晚课经文中的第一首道曲,也是太清朝科道场中的第一首道曲,为宫调式、该曲产生于唐朝,为唐宫廷演奏名曲,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李隆基曾亲自在宫廷中教授诸道人步虚声韵,其曲来历可见一斑。《步虚韵》可以说一曲多词,不同道场中曲调均一致,但词均不同,本次太清朝科词为“大梵三天主虚皇五老尊尚难窥窍妙岂复入冥玄宝座临金殿霞光照玉轩万真朝帝所飞身蹑云端”。 太清宫的十方正韵的《步虚韵》开始为四二拍,后有一小部分为四三拍,最后再转为四二拍直到结束。也就是说《步虚韵》整首曲大部分都是是在二、三度进行旋律,除了有一部分进行五、六度旋律大跳之外,之后再恢复二、三度进行。《步虚韵》起时,所有经师唱诵,法器也全部伴奏,高功在此时进行拈香、踏罡、礼神。 《步虚韵》结束之后是《举天尊》,《举天尊》以四二拍为主,道曲在整个道场中篇幅最短,只有六个字“开皇末劫天尊”,但这六个字拖音很长,笔者通过计算发现在会在25秒至27秒之间。《举天尊》在道场中会出现三次或以上不等,每次出现六个字的词句都不同,均是“某某某某天尊”,但旋律节奏都相同。《举天尊》与之后便是道曲《吊挂韵》。 《吊挂韵》在古时以“商”调记谱。“吊挂”一词在道教为敬仰之意,吊挂又分为“单吊挂”与“双吊挂”,区别在于单调挂的每一挂单都是单句,双调挂的每一挂单都是双句。太清宫道场音乐中的特点是以唱诵“双吊挂”为主。吊挂的主腔出现之后,歌词的韵律重复会比较多,拖音很长。但从第九小节,也就是结尾之处“三清应化天尊”六个字才开始变短。《吊挂韵》开始为四二拍,进行到第三小节时音调变高,变为四三拍,到第三小节再变回四二拍。音调节拍的变化如果不仔细听不易分辨。 (二)启奏 所谓启奏,就是道人们以虔诚的恭敬之心赞美神灵,为了是下一将传达心愿。启奏是道场科仪的第二部分,高功此时开始再独自说功文,从臣闻,鸿蒙未判,凝妙道于无形开始,说到或方飞于下土,散作烟霞。传香有偈,圣号宣扬结束。功文结束之后开始众经师唱道曲《三宝香》。 《三宝香》整首曲子为宫调式四分之二拍,节奏旋律相比之前的曲牌旋律开始变得轻快,朗朗上口。笔者个人认为也是道场中最好听的一部分。高功此时开始踏“三宝罡”,反复三次,象征高功法师正式进入天宫朝谒天尊。最后高功再说功文,从臣闻,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开始,说到一炉既腾,高真洞鉴。传香有偈,宝号宣扬结束。意为向神灵说明来意。最后便是高功法师与神灵的单独对话,即《祝香咒》 《祝香咒》为四分之二拍,拖腔很长,此时除木鱼伴奏之外其余音乐暂停,由高功一人唱诵,其中“令臣关告,迳达三(六、九)天”,反复三遍结束。 (三)上传 这一部分是道教道场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将信众的心愿正式传达给神灵,这时高功开始“称职”,称职结构单一,但节奏旋律性较强,最后一个字的拖音很长,以半说半唱的形式进行,禀告自己宫观所在地区、派别、哪位道长门下弟子,奏起何事等。接下来开始“圣班”,“圣班”是道场中所求祖师相关的圣号,然后高功再开始功白:“从伏以,道包天地,理贯三才。一气分真,三清应化。一直说到凡有投诚,敢不上达。今有庆贺(某某人)表文,恭对敷宣结束。”说文结束之后这时候信众开始升疏文。即用火将纸筒焚化。 (四)回谢 所谓“回谢”,就是信众祈求神灵之后感谢神灵的降恩,这时候高功开始带领经师唱《三清宝诰》。宝诰也是道场中旋律最为轻快明朗,没有拖腔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将道教道场推向了高潮部分。宝诰结束之后是四二拍的《大赞韵》。顾名思义为赞扬神恩护佑之意。 相比之前的太清宫道场道曲,《大赞韵》节奏较慢,为G调四分之二拍,旋律起伏比较大,拖音也比较长,其中有八度音程的旋律跳进。回谢之后,高功再最后说功文,说完功文这时众经师一齐称颂“飞云捧送天尊,不可思议功德”。称罢,放下手中法器,礼拜天尊,道场正式结束。 三、十方韵与东北韵的基本特点与区别 (一)十方正韵 “十方正韵”旋律优美、犹如天籁,十方韵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共通性,因为通用于十方道教宫观而得名,也被道士们称为“天下同”。因全真道是讲求修心为主的道教派别,在唱诵经韵时更是讲求结合运气演唱,方可达到修身养性目的。1983年,全真道人黄信阳取代了白云观的原先流传的“北京韵”,从而推广到了全国的全真派道教宫观且发扬光大,其中就包括沈阳太清宫。 (1)十方正韵的分类 “十方正韵”一词,最早出自清代版《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具体产生的历史时间已不可考,因其运用于全真道教的十方常住丛林而得名,是全真道各宫观的通用韵。沈阳太清宫在使用十方正韵道场时,唱诵部分主要分为:讽经腔、颂诰腔、韵腔三种形式。 诵经腔:所讽唱的内容为道教的经卷典籍。例如《玄门早晚功课》中有许多散文,为了方便道众讽唱她只是一种高低起伏、类似于念白的曲调,并非成型的韵腔。 诵诰腔:宝诰内容多是骈文,也就是南北朝四六句。宝颂内容在道教典籍中字词最为华美,多是用来歌颂某位神仙或祖师的生平事迹、与功德法力。也可以说是最好听的道场唱诵音乐。其旋律简炼,没有很长的拖腔调,唱诵的节奏与诰文结合得很紧密。节拍多是四分之二拍子而和四分之三拍子结合使用。如(《三官宝诰》、《吕祖宝诰》、《邱祖忏悔文》等)。 韵腔:韵腔内容多是一些律诗,旋律舒缓,句式通常习惯于回转反复,拖腔很长,节奏宽广,唱诵形式以四分之二拍的宫调式为多。这类曲调多用于描述群仙来临等的内容,也是道教道场音乐中具庄重、肃穆的一部分。如(《澄清韵》、《步虚韵》等)。 (2)“笙管乐”与“打击乐” 道教音乐主要分为“笙管乐”、“打击乐”两种,但沈阳太清宫道场使用的器乐主要为 “打击乐”。 笙管乐:因主要乐器为笙和管子而得名,也有少数琵琶、古筝、二胡等。它的作用主要是在于正一派道场音乐伴奏。1989年,原白云山管理局副局长申飞雪,在道人张明贵的配合下对白云山道教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在整理中发现,白云山“十方正韵”的笙管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慢板、流水、紧流水三种。所使用的调式主要为传统五声调式,但少用角调式,即有宫、商、徵、羽四种,其中以徵调式用处最多。但作为全真派代表宫观的沈阳太清宫在“十方正韵”几乎不会笙管乐伴奏。 打击乐:打击乐器在道场又被称为“法器”,是全真派道场音乐的主体。主要以:忏钟、小鼓、大鼓、铛、大小木鱼、引磬、大小跋以及大磬等。[4],也是沈阳太清宫道场音乐的主体伴奏形式,打击乐既可在各项道场科仪活动程序互相转换、也可以在道场特定情节单独演奏,在演奏中起着烘托宗教气氛的作用。 (二)东北新韵 东北新韵之所以东北地方戏曲色彩非常浓厚,与创韵祖师阚氏二兄弟京剧、与二人转艺人的出身背景不无关系。虽然在此之前崂山韵在东北道教非常普及,自从“东北新韵”出现之后崂山韵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故此崂山韵也被成为“老韵”、东北韵被称为“新韵”。同十方韵一样,东北韵音乐也分“阳韵”与“阴韵”。沈阳太清宫道场音乐运用东北韵具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因年代久远,东北韵原有曲子三十九首,现今流传下唱诵经调只有二十一首。 东北新韵的分类 东北新韵的韵腔大体分为五类,即大韵、小韵、忏悔韵、走马韵、以及诵经韵。 一、大韵:其中共有十四首,即《大慈仁者》、《大五洒》《大骷髅》、《三清赞》、《三炷香》、《三宝赞》、《丰都山》、《白鹤飞》、《柳含烟》、《鬼哭引》、《返魂香》、《梅花引》、《柳枝雨》。[5]因为篇幅比较长,故称“大韵”。大韵拖腔很长,节奏大多是四四拍,也有少数四三拍与四二拍。 二、小韵:曲有六首。即《吊挂韵》、《小道场》、《腰吊挂》、《步虚韵》、《六句赞》、《天尊韵》。因结构短小,故称“小韵”。小韵拖腔也很长,多用于阴阳道场的开头或者最后结尾处。 三、忏悔韵:曲有两首,分别是《礼忏朝韵》与《三皈依》。两首曲子旋律大致一样,多用于每日早晚功课的上殿朝拜时,多用引磬作为伴奏乐器。 四、走马韵:曲共有十一首,分别是:《六节赞》、《开坛》、《小骷髅》、《忏悔文》、《刀兵偈》、《破十方狱》、《四句打》、《小五洒》、《信礼》、《五献》、《十阵》。因走马韵节奏较快,每分钟140拍左右,故称走马韵。道人们通常在唱诵经文的头拍处敲打法器作为伴奏。 五、诵经韵:曲共有七首,分别是《九幽拔罪大天尊》、《水忏》、《吟香偈》、《挂金锁》、《三才及万物》、《二十四灵官》、《律大文》、《摇帝钟》。诵经调速度最快,熟悉经韵的道人可以达到平均每分钟250个字,也被道人称为“鱼子经”。主要分为流水板与散板,流水板用木鱼伴奏,散板不用。 (三)东北新韵的使用特征 笔者在沈阳太清宫个人实地采风时发现,十方正韵道曲节奏多为四分之二拍,而东北新韵道曲则多为四分之四拍。略通音乐常识的人知道,四二拍为:强弱、强弱、强弱,而四四拍为强、弱、次强、弱。由此可见,东北新韵比十方正韵歌唱性更强,更具有戏曲色彩。东北道教经韵的创始人阚氏兄弟本身为京戏演员出身,又精通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与北方大鼓等,所以在对于东北经韵的创作时,相比十方正韵,难免上、下滑音与装饰音过多,有着十足的戏曲效果。据道教界内人士说,阚氏二位祖师在创作东北新韵之时,二人可以同时隔着岩石演唱而旋律节奏不差丝毫,后因积劳成疾二位祖师双双羽化登真,其用功程度可见一斑。但是东北新韵与十方正韵演奏形式大致一样,分为“唱诵”与“器乐”两种。但无论东北新韵还是十方正韵都是以法器伴奏,以演唱经文为主,韵腔横接连贯的节奏,以过渡性曲调填充,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的支配下可谓调式复杂多样。 流传至今的二十一首东北新韵均使用传统五声调式,其中宫调式最多为十首、商调式三首、角调式一首、徽调式三首、羽调式四首。而且相比十方正韵,东北新韵的音调变化也比较多,例如东北新韵中大韵中徽调式的《鬼哭引》[6]就是上方二度音开始,紧接着又回到主音。之后的三、四小节均在主音上下方循环进行。 从上图可看出,该曲子是以徽调式开始的,以主音为中心,并且有五、六度大跳音程出现。这些五度音程与装饰音的出现,使得与二人转有关联的东北韵相比十方韵更加具有歌唱性。但是沈阳太清宫道人在学习经韵的时候,无论十方韵还是新韵,都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学习,是为了避免经师之间嗓音差异,道人们大多习惯以宫调记谱。 东北新韵相比十方正韵除了曲调变化多段之外,笔者还发现以下三种特征: (1)一曲数词:例如《三清赞》与《叹亡灵》是一个旋律,区别在于《三清赞》为F调,《叹亡灵》为B调。在同样的旋律下,词与曲调会根据需要而增加变化。 (2)一词数曲:例如《大五洒》与《小五洒》的词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大五洒》用《三宝赞》的曲调而被称为“大五洒”,《小五洒》用《小骷髅》的曲调而被称为“小五洒”。这些都是东北新韵的特色。 (3)多衬字:相比十方韵,新韵中衬字的出现特别多,甚至连在十方正韵中最简练的诵祖师诰部分在新韵中的出现也有很多衬字。 四、太清宫东北新韵的传承保护问题探究 (一)东北道教经韵的传承保护问题 道教道场音乐承担着为生者祈福、为亡灵忏悔的伟大职能。我在实地调查中逐渐认为,正统道教阴事道场音乐与民间丧葬音乐在职能上就有很大区别。民间丧葬视音乐为催情剂,在于勾起活人对亡者的哀思。而道教阴事道场音乐这是为了与上方神灵进行沟通,是一种为亡灵忏悔罪业,消除痛苦的作用。 两百年前阚氏兄弟在九顶铁刹山创立东北韵后,东北韵之后便成为东北全真道教音乐的主要唱诵形式,但是近几十年东北韵为十方韵所冲击,使用东北新韵为道场音乐的道观现在越来越少。沈阳太清宫为响应国家宗教政策,近几年来继续使用十方正韵,逐渐忽略了东北新韵,随着老一辈修行人羽化登真,会唱东北韵的道人越来越少。可以说当今道教界能够找到全部唱诵东北新韵的道人已如凤毛麟角,笔者认为,对于保护东北韵的传承发展问题很重大。 (二)如何弘扬东北韵 如果问东北韵还能流传多久?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道教古时创作经曲时,并没有留下完整的曲谱,甚至连公尺谱也没有,只有作为伴奏的法器伴奏作为总谱,这种状况甚至至今如此。而经韵的演唱全凭师徒之间口传心授。传统的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得弟子们在学习时有差别,因为每一个老道士唱经韵都有各自的家乡口音,这尤其对于音调变化多段的东北新韵来说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唱诵模式,也是东北新韵逐渐被十方正韵所冲击的重要原因。 第二:道人们的音乐专业素养不高。其实道人能看懂乐谱的并不算多,因为东北新韵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要么是个人对个人、要么是个人对群体,或者是群体对群体。道人虽然能够唱经,但却没有完善的唱经标准,很多专业的音乐学术术语道人们也并不清楚。 所以要想把美妙的东北新韵发扬光大,保证这种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下去,甚至恢复其在沈阳太清宫的原有地位,与十方正韵并驾齐驱,这需要很多条件,我认为主要需要两点: (1)合理的学习方式 笔者认为最重要莫过于扩大东北新韵的学习群体,即引进正统的音乐学院正规乐理学习方法,提升道人的音乐乐理素养。还有需要音乐专业的学者加入,用学院派的方法对东北韵进行挖掘整理,形成谱辑,将东北新韵学术化、系统化、正规化。 (2)引进高科技 由于过去因为没有合理的录音科技,导致很多老道人羽化之后,东北新韵唱诵形式很多已经失传,现如今,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将资料良好保存。再挑选音乐学院中的高材生到沈阳太清宫,由道人们对其进行经韵教学,音乐专业高材生与道人们互相学习,然后录制并且制作专辑,这样便可永久流传后世,避免失传的遗憾。 结语 道教音乐文化作为中国古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说要失传其实并不危言耸听。其实面临失传危险的道教音乐不仅仅有“东北新韵”,中国还有很多地方都有属于自己本地的地方韵,也都面临着被人遗忘的危险。沈阳太清宫传承着百余年的道教音乐文化血脉,也形成了属自己的道场音乐文化特色,“东北新韵”功不可没,对于这种宝贵的音乐文化,我们要努力挖掘并且保护,避免祖先的文化失传。 参考文献 [1]尹志华.《道藏辑要》的编纂与重刊[J].中国道教,2012.01:54-57. [2]孙凡.“全真正韵”的咏唱风格[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01:37-39+75. [3]赵楠.沈阳蓬瀛宫道教仪式音乐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4]关冰阳.东北新韵程式性特征的初步研究[J].大音,2013.01:148-181. [5]刘红.仪式环境中的道教音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1:19-27.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作为道教徒,这个春节应该这样过
- 下一篇:宗泽霖:细数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中的道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