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凡事莫想当然 做一个博学而有好奇心的人


    文/陈娅妮
    明代大儒王阳明曾经在《传习录》中这样比喻如何实现“克己”的目标,他说:“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也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如果有疑问了,要问一问,问了以后再走,才能不至于出错,最后能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其实,这不仅仅是“克己”所要下的功夫,很多时候,学习知识也是这样。
    
    凡事莫想当然(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为对于知识没有准确地掌握,单单依靠自以为是的“常识”就做了判断,这种事在史书记载中屡见不鲜,曾经闹出过不少笑话。
    滕脩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官员,他原籍河南南阳,因为战乱迁徙到了东吴地区。东吴重新设立广州以后,排遣滕脩去做广州刺史。据《三国志·吴书》裴松之注所引的王隐《交广记》记载,滕脩之前从来没有到过广州,有人告诉滕脩说虾的胡须有一丈长,滕脩怎么也不肯不信,认为这是夸大其词。后来这人去东海抓了胡须有四丈四尺长的虾拿到滕脩面前,眼见为实,滕脩也就不得不信服了。滕脩因为“从没见过”就不肯相信客观事物的存在,是囿于视野而想当然。
    
    单单依靠自以为是的“常识”就做了判断(资料图 图源网络)
    《晋书》书里还有个更好玩的故事:蔡谟也是河南人,东晋南渡,他也跟随着迁到了南方,刚到南方,看到一种叫彭蜞的动物,喜出望外地说:“八只足,其中有两个螯,正是螃蟹!”连忙叫人抓了煮了吃。吃完以后,却上吐下泻,才怀疑吃的并不是螃蟹。他一直非常疑惑不解,后来谢尚到他家做客,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谢尚,谢尚哈哈大笑说:“你这是读《尔雅》不够熟,差点因为读了《劝学》误食而死呀!”
    我们知道,荀子的《劝学》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句子:“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蔡谟就因为之中“六跪而二螯”一句话,就判断六只脚两个螯的动物就是螃蟹,这种草率的行为也正和《劝学》中列举的螃蟹一样,莽撞、想当然,“用心躁也”。
    
    用心躁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中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颜之推记载,《礼记·月令》有云:“荔挺出。”郑玄注云:“荔挺,马薤也。”江东地区有很多荔挺生长,但很多讲授《礼》的人并不知道马薤是什么,以为这就是马苋。马苋和马薤实际上并不是一样东西。江陵地区曾经有一个和尚,脸型上宽下窄,刘縚的侄子非常聪明,一看这和尚的脸型,就说:“他的脸型特别像马苋”。刘縚以为马苋就是荔挺,就戏称这个和尚为“荔挺法师”。刘縚正是讲授《礼记》的名儒,竟然也会犯这样的错误,这就是因为两物的音近而想当然了。
    人不识草木鸟兽之名,即使是帝王名儒,也会遭人耻笑,这是有学问的人所需要避免的,也是我们普通人所要警惕的。
    
    不耻下问请教专业人士(资料图 图源网络)
    经验往往并不是永远可靠的,踏踏实实地学习,遇到不懂、不了解的事物仔细地查阅典籍、分辨是非,或者不耻下问请教专业人士,做一个博学而富有好奇心的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