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承冯志】“公羊学”入门心得(八)——三科九旨


    
张延国

    作者简介:张延国,网名承冯志,男,西历1980年1月出生,西历2004年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目前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工作。钟情于公羊学,撰有《公羊学入门心得》一书。交流邮箱:43729596@qq.com。
    

    “公羊学”入门心得(八)——三科九旨
    作者:承冯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廿九日庚申
                 耶稣2015年12月10日
    在夫子生活的时代,面对春秋时期的诸侯混战,如果天下诸侯能够迅速诚心诚意的归顺“周天子”,并辅佐周天子征伐不顺从的诸侯,那天下太平不就指日可待。如果有类似轩辕黄帝那样的诸侯振作起来,以王道重建天下秩序,然后诸侯咸尊从而践天子位,天下不就又归于太平了?那么周天子如何才能获得天下诸侯的重新归顺?假设有新“王者”兴起,“新王者”又如何对待天下的诸侯,又如何对待周天子?这就是“三科九旨”要解决的问题。
    我这里说的“三科九旨”以何邵公的定义为主,下面就先从“张三世”开始。
    1、 张三世
    1.1张三世在传、注、疏中的含义
    按何邵公的解释,张三世就是“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这一句话在《公羊传》中出现了3次分别出现在隐公元年、桓公二年和哀公十四年。
    1)春秋经:公子益师卒。(隐公元年)
    公羊传: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2)春秋经: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桓公二年)
    公羊传: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
    3)春秋经:春,西狩获麟。(哀公十四年)
    公羊传: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单从《公羊传》的传文来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隐公元年的“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仅是说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春秋的记述详略不同;桓公二年的“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仅是说对不同历史人物,春秋隐讳程度不同;而哀公十四年的“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也仅是解释春秋开始于隐公元年的原因是因为春秋记述隐公时代的事情已经很简略了,如果再向上追溯惠公时代的事情恐怕会更简略,以至于会损坏春秋的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把哀公十四年的这一段文字完整的看下来,我们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春秋经》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春秋经》为什么在哀公十四年结束呢?公羊学认为,到这一年《春秋经》已经很完整了,夫子想要说的话已经说完了,夫子修《春秋经》的目的已经达到。那么夫子修《春秋经》的目的是什么呢?夫子修《春秋经》的目的是希望天下能摆脱“乱世”,进入“正道之世”。而公羊学的“张三世”义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君子希望天下进入“正道之世”,那么君子心目中的“正道之世”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正道之世”又如何能达到?《礼记•礼运》记载说: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 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从《礼记•礼运》来看,夫子的社会理想有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两个。大同社会对应的是“五帝”,小康社会对应的是“三王”。要想达到小康和大同社会,就要用“礼”来正天下国家。
    从《礼记•礼运》走出来,我们可能就感觉公羊学的“张三世”已经不十分怪诞了,而是夫子真的把社会分为三个,一个是现今的乱世,一个是三王的小康之世,一个是五帝的大同之世。但即使是夫子真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又如何能将其倒过来说隐、桓、庄、闵、僖是据乱世,文宣成襄是升平世,昭定哀是太平世呢?毕竟从《左传》来看,从隐公到哀公是越来越不太平了。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回到哀公十四年的那个“备矣”上来。《春秋》是完备的,夫子作《春秋经》并不是想记录历史,而是想根据历史将自己“正”天下国家的礼总结出来。夫子总结的时候从隐公开始,总结到僖公的时候,“正”天下国家的礼已经初具规模了,总结到襄公的时候,“正”天下国家的礼已经相当细致,总结到定公的时候,“正”天下国家的礼已经差不多全了,总结到哀公十四年的时候,就已经完备了。何邵公在隐公元年的“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传文下注解说:
    所见者,谓昭、定、哀、已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异辞者,见恩有厚薄,义有深浅,时恩衰义缺,将将以理人伦,序人类,因制治乱之法,故於所见之世,恩巳与父之臣尤深,大夫卒,有罪无罪,皆日录之,“丙申,季孙隐如卒”是也。於所闻之世,王父之臣恩少杀,大夫卒,无罪者日录,有罪者不日略之,“叔孙得臣卒”是也。於所传闻之世,高祖曾祖之臣恩浅,大夫卒,有罪无罪皆不日略之也,公子益师、无骇卒是也。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录大略小,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内离会书,外离会不书是也。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书外离会,小国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晋侯会狄於攒函”,襄二十三年“邾娄劓我来奔”是也。至所见之世,著治大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详,故崇仁义,讥二名,晋魏曼多、仲孙何忌是也。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所以二百四十二年者,取法十二公,天数备足,著治法式,又因周道始坏绝於惠、隐之际。主所以卒大夫者,明君当隐痛之也。
    虽然平治天下的制度已经有了,那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谁来结束春秋这样的乱世?
    如果从历史中寻找答案,那结束春秋乱世的方案就有两个,一个是周王朝的中兴,这个方案需要周天子(中兴之君)与尊周王室的诸侯;另一个方案就是新王朝的兴起,这个方案需要新的“王者”(受命之王)与思慕“王者”的诸侯。公认的夏、商、周三朝的受命及中兴之君见下表:
    

    受命之君
    

    备注
    

    夏    大禹
    

    修身行道,接收舜禅让,践天子位
    

    商    商汤
    

    行王道,征讨不义之国,诸侯归顺,受天命践天子位
    

    周    周文王
    

    行王道,征讨不义之国,诸侯归顺,受天命
    

    新王朝    ?(新)文王
    

    行王道,征讨不义之国,诸侯归顺,受天命 
    

    

    中兴之君
    

    备注
    

    夏         少康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间隔约60年
    

    商         祖乙
    

    出兵平服了鬼方、兰夷、班方等国,国运再度中兴
    

    盘庚
    

    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
    

    武丁
    

    征讨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荆楚等
    

    周         周宣王
    

    北征猃狁(xiǎn yǔn),东征淮夷,南伐楚国,西征西戎
    

    周?王
    

    北征?,东征?,南伐?,西征?
    

    从周幽王失国(约公元前771年)到《春秋经》的第一年鲁隐公元年(约公元前722年)的时间间隔为49年,再加上《春秋经》记载的二百四十二年,合计约291年。在这291年之间,既没有“中兴之君”也没有新的“受命之王”,公羊学家认为这才是这291年的战乱的根本原因,有而无益于治曰无,所以这291年是“无王的时代”。
    之所以说是“无王的时代”,是因为当时天子、诸侯、大夫这些能左右天下大势的当权者心中均没有“王道”,他们既不渴望有一个“中兴之君”来复兴周朝,也不渴望有一个新的“受命之王”重新平治天下。只是围绕着个人、各家、各国的利益相互争斗不已,人与人斗,家与家斗,国与国斗。
    夫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那么什么是“凤鸟至”,什么是“河图出”?“凤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的受命之王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新的“受命之王”将要出世。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受命之王”将要出世。也就是说当各国的诸侯、大夫在为了自己的家、国利益而奋争的时候,夫子为了天下人的利益,依然在渴望着一个能使天下重新归于王道太平世界的代周而兴的新的“受命之王”。真的是这样吗?先儒真的是这样理解的吗?
    我们看看《论语注疏》的理解:
    论语: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安国注: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
    邢昺疏:”○正义曰:此章言孔子伤时无明君也。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则时无圣人也。故叹曰:“吾已矣夫”,伤不得见也。○注“孔曰”至“是也”。○正义曰:云“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者,《礼器》云:“升中於天而凤皇降。”《援神契》云:“德至鸟兽则凤皇来。”天老曰:“凤象:麟前鹿後,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含鸡喙,五色备举。出於东方君子之国,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宁。”
    郑玄以为,河图、洛书,龟龙衔负而出,如《中候》所说“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甲似龟背,袤广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录纪兴亡之数”是也。孔安国以为河图即八卦,是也。
    在秦以前,夏商周三代政体中的朝代并不认为自己可以一直统治天下而无穷尽,比如《诗经•大雅•荡》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认为自己的王朝可以一直统治下去的第一个朝代为秦朝,秦朝以法家兴国灭天下诸侯,弃封建而行郡县,以为天下无诸侯则新的“受命之王”也就不会产生,民众也没有了选择,这样秦朝统治者就幻想可以一世、二世以致万世。
    所以虽然我们不能全然否定会出现一个“中兴之君”,但是如果从夫子所处的时代来考虑,从夫子一生的行迹来判断,夫子应该还是倾向于新的“受命之王”平治天下的。所以结束春秋乱世的方案,就是从现有诸侯中出现一位有德者,这位有德者能使天下诸侯诚心归顺,然后受天命践天子位,封周王室为公爵,平定天下四夷。
    那么诸侯如何修行才能成为这位“有德者”践天子位? “ 有德者”践天子位后又如何平治天下?在这些问题中“张三世”义能起什么作用,“张三世”又应该如何理解?
    1.2张三世的理解方法
    在这里我想通过3个小故事来谈我是如何理解“张三世”的。
    1)  扫地的故事
    有一天老婆安排我做家务,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将地面打扫干净。要想将地面打扫干净并且验收合格老婆建议我用以下三步骤进行打扫。
    第一步骤:扫地。主要是用扫帚和簸箕将厨房的菜叶子、卧室的碎纸片、客厅的枯叶子打扫干净,并要兼顾头发和大块碎屑的清扫。
    第二步骤:拖地。主要是用拖把将厨房、卧室、客厅残存的浮土及其他碎屑清扫干净。
    第三步骤:擦地。用湿毛巾、橡皮查漏补缺,清理局部顽固污渍及各种划痕。
    我按照老婆的吩咐作了上述工作以后,突然发现老婆制定的这个清洁房间的大纲和夫子制定的平治天下的大纲有些神似。
    扫地:在第一步骤,见地面从不干净逐渐走向干净,用心比较粗,只注意了较大的东西比如菜叶子、碎纸片、枯叶子,对于一些较小的碎屑和浮土暂时不管。(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录大略小,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
    拖地:在第二步骤,见地面已经很干净,于是开始注意一些小碎屑和浮土的清扫,但是对于一些边边角角和较小较顽固的污痕不是很在意。(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书外离会,小国有大夫)
    擦地:在第三步骤,见地面已经非常干净,所有的菜叶子、碎纸片、小块碎屑都已经不存在了,于是我开始细心的找一些顽固的污渍,用心的一点一点的擦。(至所见之世,著治大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详,故崇仁义,讥二名)
    难道我将一个脏乱的屋子清洁至干净竟然和夫子平治天下的归于王道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2)  组织会议的故事
    我有一次参与组织会议的经历,在会议开始前组织者有三次关于会议的沟通交流:
    第一次:主要讨论会议的议题名称、有多少人来参加以及如何食宿地点等,来开会的人员的迎来送往,房号安排暂不考虑。(用心尚粗觕)
    第二次:主要讨论会议的接待分工、个人职责等问题。(《春秋》之义,有三世异辞,入所见之世,小国出奔而书其名)
    第三次:主要讨论横幅的悬挂位置及茶叶的品种等等,不再讨论大问题。(《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大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
    3)  审稿件的故事
    我帮同事审一个文件,我前后看了三遍。
    第一遍:主要挑一些大毛病,影响工程投资及工期的大地方。(录大略小)
    第二遍:讨论一些详细的细节。(见治升平)
    第三遍:对版面的安排及一些标点符号的用法提出不同意见。(崇仁义,讥二名)
    我想通过上面的3个小故事,大家也就能明白我对张三世的理解了。对于夫子来说总结天下能摆脱“乱世”进入“正道之世”的方法是渐进式的,夫子在《春秋经》的前部分确定的是一些关键的,大家都能明白制度和行为原则;在《春秋经》的中部,夫子就开始确定一些更为详细的制度及行为原则;在《春秋经》的最后夫子查漏补缺将平治天下的制度和原则全部写完了。
    夫子总结“平治天下”的法则的过程是这样,那么未来的“王者”真正的要平治天下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坚持这样的顺序和原则呢?我认为是的!在我学习公羊学以后,我就对王道大行天下非常有信心。我心中的王道大行天下需要四样东西,即:
    第一:王者;
    第二:王者之臣;
    第三:王者之民;
    第四:王者之制;
    从历史来看,对于周朝来说,这4样东西齐备的事件就是周文王受命的时间。
    第一:王者——周文王;
    第二:王者之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大颠、闳天、散宜生、南宫适、太姒;
    第三:王者之民——文王治下不争之民;
    第四:王者之制——文王受天命后制作的法度;
    那么如果有一天这4样东西略有规模以后,王道又如何大行天下呢?张三世讲的是如何去实现这套完美的社会制度的问题。实现它要分三步,第一阶段如何,第二阶段如何,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张三世。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去思考这套完美的制度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地实施,这是我们读公羊学的一个感觉很好的地方,它讲究的是一步一步地去实施,不是画个画饼出来,它强调的是逐渐实行。
    2、异内外
    理解了张三世的含义以后,异内外也就好理解了。按何邵公的解释,异内外就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这一句话在《公羊传》的成公十五年。
    春秋经: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鳅、邾娄人会吴于钟离。
    公羊传:曷为殊会吴?外吴也。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其实在上面讲的扫地的故事里,还可以补充进“异内外”义,有一天我负责带我家的孩子一起打扫卫生,我发现当我扫地扫的干净了以后才能批评孩子没有扫干净,当我拖地拖干净以后才能批评孩子没有拖地拖干净,当我把一个房间都打扫干净以后,才能指责孩子没有把房间打扫干净。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和“明当先正京师,乃正诸夏。诸夏正,乃正夷狄,以渐治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3、通三统
    按何邵公的解释,通三统(存三统、存三正)就是“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这一条义在庄公二十七年。
    春秋经:杞伯来朝。
    春秋公羊传解诂:杞,夏后,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
    汉朝的宗室榖梁家刘向说:“王者不可不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因此通三统的本义在尊先王、尊天命。先王是天命的承受者、是王道的实行者。新的“王者”受天命后对先王之礼仪进行损益,但是出于对天命的尊重,对先王之道的尊重,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而二王之后在其封内行其礼仪,存其礼法。新王之礼也就是时王之礼,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命的转移,新王也会变为先王。而新起之王必以前三王之礼为基础进行损益,如果不存三统,则后起之王无三王之礼可参考,而先王之道的传承也就很难了。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也许夫子正是有鉴于此,故受天命为万世立法后遂立此义。
    对于公羊学来说,世间先有元,然后有天地万物,然后有人和人类社会,有了人类社会这样的组. 织就有了“王”,王一代代往下传,然后就有了“三王”。到了夫子的时期就讲了“存三统”,就是说每一个王朝、一个时代都有圣人,圣人在人间实行的是王道,他们被称为王,“王”有先王,然后一个个往下排,但是真正值得我们效仿的只有“三王”。我们今天制定一套制度,一定要把从现在开始数,以前的两个王的制度保存下来。这样我们对公羊学就有一个思考,王道本身依附于天道,但天道并不是人类能掌握的,它也在变化,这样一来夏、商、周的王都有自己的一套制度,这些制度在当时的时候就是王道,是附和天道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制度变得不合适了,变得不合适了怎么办?这就有一个天命的改变。一改二,二改三,到以后的时候,最早的那个王的制度可能就又附和于现实了,又可以拿来用了,但如果没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可能后面的人对于前面的制度就不知道了。关于这个我们可以打很多比方,比如建筑、衣服,今天流行这个衣服、明年流行那个衣服、后年又是这个衣服,这些衣服我们一定要把它保存下来,说不定过几年以前又流行了。公羊学所以才讲存三统,一定要把这些制度保存下来,以备后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