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在西方:典籍翻译与中华文化“走出去”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1:11:37 凤凰网综合 冯俊 参加讨论
引言
中国古代典籍凝聚、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和基因,典籍翻译是跨越异质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典籍的外译一直很重视,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某些努力并不是很成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对文学、文化的跨语言传播与交流的基本译介规律缺乏应有的认识”。[1]因此,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追踪中国文化典籍外传的历史与轨迹,梳理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人物和各种译本。[2]作为中国诗歌两大源头之一“楚辞”的代表作,《离骚》是一部历经两千多年时间考验的文学经典。其瑰丽奇特的文字和丰富的想象力根植于中国南方的巫鬼文化,呈现出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将这一传世鸿篇转化为英语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一百多年来,西方《离骚》英译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对这一特殊文本予以翻译,形成了一部自成体系的发展史。相较之下,在翻译的历时长度和译者的参与规模上,中国译界则明显低于西方译界。纵观这一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典籍的翻译与传播,受到了译者群体、翻译策略、翻译改写和传播渠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离骚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