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身心并重 性命双修 道教的健康观念


    文/李远国 李黎鹤
    健康是一个生物概念,一个心理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创立之初,在其宪章的第一条第一句便开宗明义地给健康下了如下的定义:“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个定义是深刻而全面的,它把生物、心理、社会三者都包括在健康的定义本身之中。因为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时候,不仅要对他的躯体有无病损作出判断,还应对这个人在精神上是否正常与健康作出相应判断。这样一来,就不可能不参考这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了。也就是说,健康与不健康的判断本身,即需要社会标准。
    
    身心都健康,充满了元气(资料图)
    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与否,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好坏密切相关,而人的精神健康和躯体健康是很难分割开来的,所以人们常说“心身健康”或“身心健康”。从身体与精神的密切联系来看,健康就不可能不与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相联系。就广义来说,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环境有关。
    著名遗传学家西奥多希厄斯·多布赞基《回到现实——环境与人类需要》说:“基因所决定的不是性格或特性,而是反应或响应。”遗传特征决定了对疾苦的感受性,但个人与其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到这种可能性是否会变成现实。比如,虽然大多数人对肺癌都敏感,但不抽烟的人很少会患这种病。甚至细菌传染和病毒性传染,也是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条件、精神条件,也许还有环境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侵袭每个人的。
    
    慧为灯火福德为油(资料图)
    目前已经知道,压力过大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使人更易患各种疾病,如伤风、流感、心脏病、甚至癌症。对人而言,压力不仅来自外部的环境与社会,还有来自内部的心理与精神。从统计数字来看,我们现在的健康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令人迷感不解的是,人们的自我感觉却显得不尽人意。从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到中国、印度、俄罗斯广阔的大陆,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都有大批热衷于健康活动的群体与组织,各种各样的健身方法、五花八门的炼养书籍亦层出不穷。许多迹象表明,过高的期望与偏颇的追求,也许会弄巧成拙。因为如果把身体的健康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这非但无益于身体,反而会因担心身体不好而忧虑满怀,这件事本身就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同时还会造成心理上与精神上的障碍。
    
    三宝会于中宫则丹成矣(资料图)
    应该看到,现代社会文明疾病的蔓延,根源于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日益恶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削弱了人类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我治愈的机能,使得艾滋病、癌症、心脏病和暴力、犯罪、吸毒、自杀等社会综合症蔓延。面对这些生理、心理与社会的病症,现代社会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医生和医学家们对于癌症与爱滋病的威胁几乎无能为力,精神医师们也迟迟拿不出克服精神异常的良方,法律学家和治安当局则在无法遏制的暴力和犯罪面前束手无策,找不到有效根治的对策。
    健康是一个社会的概念。它关系着个人、民族、社会、环境;关系着人类过去的历史,人类未来的发展。应该承认,在对健康目标与内涵的探索中,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独特的贡献。那么,中国道教在这个领域又有些什么见解呢?这里将一一述说,希望能给人们提供一些参考,一些帮助。
    
    十二时天道运行斡旋造化(资料图)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对概念。这对概念贯穿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思想观念中最重要的要素,犹如一对明亮的眼目,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老子以道为本,但道的运动亦须借助阴阳的力量。《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二即阴阳,由道产生;阴阳相交,产生冲气而为和,天地万物遂于阴阳相反相成中化生。
    在此,老子向人们披露了宇宙衍化的一种奥秘,即天地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是处在一个阴阳矛盾的运动中,而“和”是万物具备的基本形态。所谓“和”,即指阴阳的平衡、和谐、合生的和合状态。《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而万物生。”作为衍生万物的本体——道,本身就包含着和谐、和合的性质。《道德经》说:“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即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调整性、互补性、和谐性。所谓“和之至也”,更把和谐视为事物存在的最佳也是最高状态。
    
    水火既济金木交并(资料图)
    围绕人的养生而言,《太平经》认为人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故欲修长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为一,久则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修于内,反应于外。内以致寿,外以致理。”这就明白地指出,人的生理活动,精气神的变化运炼,都是阴阳二气和合交流的结果。
    经中还用生动的比喻,说明精气神三者的紧密关系:“阴气阳气更相摩砺,乃能相生。人气亦轮身上下,神、精乘之出入。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故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数怒喜也。”进而,还指出了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共保生命的辩证关系:“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爱气、尊神、重精,这是《太平经》养生法的三大要点,也是后来的养生家们共同遵循的修炼法则。
    
    周天火候水在上而火在下(资料图)
    与《太平经》同一时期的《周易参同契》,书中融神仙家的练丹术、黄老道论和易理为一体,互相参合,系统地讲述了炼丹修仙的理论与法决,它的核心思想仍然是阴阳和合的观念。五代彭晓说:“易者,象也,盖以日月相合而成也。金液还丹,莫不合日月、阴阳、精气而成也。”阴长生曰:“能穷阴阳之道,则知变化之源。金水即变化之源,水火乃阴阳之道,阴阳往来,相荡成宝。”
    按照《周易参同契》的观点,人的身体来自天地,它本身就是一个小型宇宙,而与自然界的大宇宙息息相通。俞琰说:“魏伯阳《参同契》之学也,人生天地间,首干腹坤,呼日吸月,与天地同一阴阳。《易》以道阴阳,故伯阳借《易》以明其说。”又说:“修丹者诚能法天象地,反而求之吾身,则身中自有一壶天。”
    体内能量流的运行,与日月的运行遵循着同一节律,所以可以把天文学中的周天节律看作是内气运行的尺度,或者说将后者看成是前者紧缩了的过程,这在道教丹法中叫作“攒簇之法”。朱元育说:“须知此中作用,俱是攒簇之法。簇年归月,簇月归日,簇日归时,此在一刻中分动静。其中消息全赖坎离、橐龠,所谓覆冒阴阳之道者也。”即以一刻的功夫,夺万年之造化,或加速外界物质的变化以炼成外丹,或延缓衰老元素的转化以结成内丹,这就是道教炼丹术的核心内容。
    
    五行八卦相生相克(资料图)
    阴阳学说的发展与完善,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和自我身心世界不断的探索与体认之中。李约瑟博士《中国科技史》说:“阴阳理论在中国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正如卜德所说,证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事实说明,阴阳二元论在很大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和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因而被广泛地应运于各个领域。
    当然,道教对阴阳学说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炼丹、养生,而是融贯于哲学、社会、文化等所有领域,它是道教理论的核心。这种阴阳和合的理论,在陈抟的手中构成了一个最美妙、最完善的和合体。那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杰作——太极图,被今人誉之为“古代中国方士黄冠上的一颗明珠。”陈抟的太极图犹如黑白两条阴阳鱼,相互对待,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其中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也就是说世界的本体包含着两种性质不同的能量。但是,这两个对立的能量并不是截然分开,毫开关联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存的矛盾的统一体。
    
    太极图(资料图)
    如同图中所示,黑中含一点白者,即阴中有阳;白中含一点黑者,即阳中有阴。其阴阳相处的状态,一边从大到小,一边则从小到大,就如同两条头尾互接的鱼相互紧依,毫无间隙,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个整体中。“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如同任道逊诗所曰:
    太极图中一气旋,两仪四象五行全。
    先天八封浑沦具,万物何尝出此圈。
    阴阳动静,互为其根,此衰彼盛,彼消此长,阴阳两种力量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因而引起整个世界的变化,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是根源于太极内部阴阳的消息变化。
    
    阴尽阳纯超凡入圣(资料图)
    阴阳的和合可以使人的生命达到圆满的境界,这种深刻的认识是中国道教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正如现代西方思想家荣格《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所评论的那样:“中国从来没有远离过核心的心灵因素,因此没有陷入单方面地过分发展过分自大的单一心理机能,也就保持住了自我。中国人对于生命体内部与生俱来的自我矛盾和两极性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立的两方面永远彼此平衡——这是高等文明的象征。而片面性尽管也提供了动力,但仍然是未开化的标志。如今在西方发端的反抗理智崇尚情感或者崇尚直觉的这个反响,我认为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是意识对专横的理智设定的过分狭窄之界限的突破。”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 李黎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